临床检验基础重点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288979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  湖北中医药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  湖北中医药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  湖北中医药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  湖北中医药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  湖北中医药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 湖北中医药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检验基础重点 湖北中医药大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凝: 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血细胞比容(HCT):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血沉(ESR):又称红细胞沉降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网织红细胞(Ret,RET):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源自有核红细胞,RNA是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粒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核右移:外周血中性

2、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五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的现象。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出血时间(BT):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行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用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3、(APTT):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用时间。凝血酶时间(TT):反应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前纤维蛋白的筛检指标之一。D-二聚体(D-D):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之一。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常用筛检试验有BT和PLT。二期止血缺陷:凝血因子缺陷或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所致的出性疾病,常用筛检指标有PT、APTT。纤溶亢进性出血:纤维蛋白(原)等被纤溶酶降解所引起的出血,常用筛检指标有FPD、D-D。血型: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正定型:用已知的特异性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血型抗原称为反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标本中的未知血型抗体称为

4、 Rh阳性:临床上将表达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交叉配血试验: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主侧:交叉配血试验中,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次侧:交叉配血试验中,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即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多采用RDW-CV和RDW-SD表示。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用途:全血细胞计数,离心法HCT测定作用: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中断注意:抗凝剂用量和血液比例,采血后须立即混匀枸橼酸盐:血沉、凝血试验、血液保养液与血液中Ca2+结合抗凝

5、能力相对较弱,抗凝剂浓度、体积和血液比例非常重要肝素:可用于血浆的生化、免疫项目,如血气分析;肝素锂适用于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微量离心法HCT测定加强抗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阻止凝血酶形成电极法测血钾与血清结果有差异;不是和血常规检查Wright染色原理:(1)物理吸附与化学亲和作用碱性物质: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该物质称为嗜酸性物质,如血红蛋白及嗜酸性颗粒酸性物质:与亚甲蓝结合染成蓝紫色,该物质称为嗜碱性物质,如淋巴细胞质及嗜碱性颗粒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亚甲蓝均结合,染成淡紫红色,为中性物质细胞核:主要由DNA和碱性强的组蛋白等组成,后者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但因细胞核中含有少量弱酸

6、性物质,与亚甲蓝作用染成蓝色,因含量太少,蓝色反应极弱,故细胞核被染成紫红色红细胞: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胞质含有较多酸性物质,与亚甲蓝亲和力强,故染成较浓厚蓝色晚幼红细胞和Ret含有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能与伊红、亚甲蓝结合,故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成熟红细胞的酸性物质完全消失,只与伊红结合,染成橙红色(2)pH影响:血细胞多种成分属于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因此,血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染色时常用缓冲液(pH6.46.8)来调节染色时的pH,以达到满意的染色结果红细胞平均指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7、(MCHC)MCV: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MCH: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MCHC: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库尔特原理(电阻抗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为非导电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孔时,可引起小孔管内、外两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光(化)学检测原理激光散射法:将稀释、染色(化学染色或核酸荧光染色)、球形化的细胞悬液注入鞘液流中央,单个细胞沿着悬液和鞘液流两股液流整齐排列,以恒定流速定向通过石英毛细管。当细胞(或颗粒)通过激光束被照射

8、时,因其本身的特性(体积、染色程度、细胞内容物大小及含量。细胞和密集度等),可阻挡或改变激光束的方向,产生与其特征相应的各种角度的散射光。放置在石英毛细管周围不同角度的信号检测器(光电倍增管)可接收特征各异的散射光。白细胞五分类计数原理:(1)多角度激光散射法前向散射光:反应细胞体积大小(WBC/BASO通道)侧向散射光:反应细胞内含物的多少和性质,特别是细胞核/质复杂程度和颗粒(DIFF及WBC/BASO通道)侧向荧光强度:与细胞内DNA和RNA的含量有关(DIFF通道)(2)容量、电导、光散射(VCS)分类法V:利用电阻抗法测量细胞体积C:电导性测量细胞核、核质比、细胞内颗粒大小和密度S:

9、光散射区别细胞颗粒的构型和颗粒质量(3)阻抗和射频法Neu:溶解、萎缩Neu以外的所有细胞,然后计数Bas:溶解、萎缩其他细胞得到Bas数量Lym、Mon、粒细胞(包括N、E、B):采用电阻抗和射频联合检测幼稚细胞:基于幼稚细胞膜上脂质比成熟细胞少的特征检测(4)多角度偏振光散射分类法(MAPSS)0前角光散射,粗略测定细胞大小7狭角光散射,测细胞结构及其复杂性相对指征90垂直光散射,主要对细胞内部颗粒和细胞分叶进行测量90偏振光散射,将嗜酸性粒细胞从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细胞中分离出来(5)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联合分类法过氧化物酶染色:过氧化物酶活性依次为ENML、B(无酶活性)光散射:细胞体积大小特

10、殊的嗜碱性粒细胞稀释液处理,计数嗜碱性粒细胞钨光源散射与细胞化学方法POX染色通道:过氧化物酶活性依次为ENML、B(无酶活性),可计算过氧化物酶平均指数MPXI得到E、N、M的相对POX活性,形成以POX分布强度为X轴、以细胞体积为Y轴的散点图,进行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嗜碱性粒细胞/核分叶性通道:苯二酸完全破坏红细胞和血小板,除嗜碱性粒细胞外,其他白细胞膜溶解外,胞质溢出,仅剩裸核。完整嗜碱性粒细胞呈高角度散射,位于散点图上部,裸核位于下部,可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根据不同细胞裸核进行分类,根据分叶核(PMN)和单个核(MN)的比例,可计算出核左移指数。未染色大细胞计数(LUC)检测

11、:在POX通道,可检测到无POX活性、体积大于正常淋巴细胞体积平均值2个标准差的细胞,如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毛细胞、幼稚淋巴细胞和原始细胞。白细胞直方图: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在35450fl范围内将白细胞分为三群。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左侧高陡,通道在3595fl为细胞群峰(主要是淋巴细胞);最右侧峰低宽,通道在160450fl为大细胞群峰(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包含中性杆状核细胞和中性晚幼粒细胞);左右两峰之间较平坦区有一个小峰,为中间细胞群(主要是单个核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也含有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第四章 尿液标本采集及处理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表7

12、-2临床常用尿液标本的种类及用途标本定义特点用途晨尿清晨起床后的第1次尿标本浓缩、酸化,有形成分多,hCG浓度高尿液有形成分、化学成分的检验随机尿任意时间的尿标本标本易得、新鲜、成分不稳定门诊、急诊检验餐后尿午餐后2h尿标本尿胆原、尿糖、蛋白质成分高检验蛋白尿、尿胆原和糖尿3h尿上午69时尿标本有形成分排泄率检验12h尿晚8时次晨8时尿标本12h有形成分计数24h尿晨8时次晨8时尿标本化学成分定量培养尿标本用无菌容器只留取中间时段的尿液无菌操作采集病原生物学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耻骨上穿刺尿标本采用耻骨上穿刺术采集的标本无菌术采集尿液标本病原生物学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第5章 尿液一般检查

13、尿液理学(选择和判断)1 尿量 p137 参考值成年人:1-2L24h即1ml(hkg),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大约为成人的3-4倍_2颜色和透明度 参考值:淡黄色、清晰透明。P137(3)临床意义1)生理变化:大量饮水、寒冷时尿量增多则尿色淡;饮水少、运动、出汗等时尿量少而尿色深。食用大量胡萝卜、木瓜等可使尿液呈深黄色,食用芦荟则尿液呈红色。女性月经血污染也可使尿液呈红色。药物对尿液颜色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见表2)病理变化:主要有: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血尿。由于出血量不同可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血红蛋白尿:血管

14、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超过肝珠蛋白结合能力(约1.3g/L),因其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肾小球滤出而形成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需要与血尿以及卟啉尿、药物、食物引起的红色尿液鉴别(表8-4)。表8-4 血红蛋白尿、血尿、假性血尿的鉴别项目血红蛋白尿血尿假性血尿原因血管内溶血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剧烈运动后一过性卟啉、药物、食物颜色暗红色、棕红色甚至酱油色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红葡萄酒色、红色显微镜检验无红细胞大量红细胞无红细胞离心上清液红色清或微红红色隐血试验阳性阳性阴性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弱阳性或阴性阴性3气味正常尿液有来自尿内的挥发性酸的气味。尿液长时间放置后可出现氨臭味

15、。生理情况下,进食太多的芦笋有燃烧硫磺的气味,进食蒜、葱、韭菜或饮酒过多、服二巯丙醇艾类药物亦可使尿液呈特殊气味。新鲜尿液出现异常气味的原因见表8-8。表8-8 新鲜尿液出现异常气味的原因尿液气味原因氨味慢性膀胱炎及慢性尿潴留苹果样气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腐臭味泌尿系感染或晚期膀胱癌大蒜臭味有机磷中毒鼠臭味苯丙酮尿症4比重p139尿液比重是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比重又称为尿比密,常用比重计检测。尿比重与尿液的溶质成正比,受年龄、饮水量、排尿量、出汗量及饮食、气温的影响。(1)检测方法:测定尿比重方法有:浮标法(尿比重计法)、化学试带法、折射计法、称量法、超声波法等。(4)参考值:晨尿或通常饮食条件下:1.0151.025。随机尿:成人1.0031.035(至少有1次在1.023或以上,1次在1.003或以下);新生儿1.0021.004。5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