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289711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香版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香版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香版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香版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香版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香版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香版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教学第一节 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特别重要)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1.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2.教学的特点:(看下)(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的意义)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具体:(1)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社会)(2)教学是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个体)(3)教学是学校

2、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本身)(教学的地位: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三、教学的一般任务(常见的简答题)(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才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记忆推荐:双基和德智体美 五项基本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力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障;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第二节 教学过程(会出现

3、大题)一、内涵(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教学环境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二、教学过程的本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

4、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3)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4)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5)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三、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二级)加涅 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 结构教学理论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斯金纳 程序教学论。重要的一级:(1)孔子: “学思行”(或“学思习行”)最早的教学过

5、程;(2)儒家思孟学派(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后由其学生发展为五个阶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5)美国杜威:思维五步说(五步探究教学法)(6)20世纪40年代,苏联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7)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强调师生交往、认识结构的构建等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间接性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二)双边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三)发展性规律

6、: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四)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经验主义和书本主义(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7、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2)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3)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要是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2)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3)采用启发式教学;(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1)形式教育论:形成于17世

8、纪,盛行于1819世纪。代表人物 :英国的洛克、瑞士的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实用意义无关紧要。(2)实质教育论: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代表人物:德国的赫尔巴特、英国的斯宾塞。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看下就好)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提供动力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1)脱离知识

9、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2)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五、教学过程的结构(非常重要的简答题)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激发学习动机;(二)领会知识;(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记忆推荐:激领巩运查(二)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区别:教学规律 教学原则(二)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

10、的教学原则(8条)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启发性原则;3.直观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1)基本涵义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

11、涵义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1)基本涵义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

12、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说: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2)直观手段的种类三大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重视运用言语直观4.启发性原则(1)基本内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

13、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原则(西方称系统性原则)(1)涵义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进行教学。6.巩固性原则(1)涵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

14、知识技能的利用。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7.因材施教(1)涵义教师在教学中,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宋代 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美国 加德纳 “多元智能理论”有力的说明了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1)涵义 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二、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