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非框架梁的钢筋计算设置介绍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04KB
约17页
文档ID:912495
[2017年整理]非框架梁的钢筋计算设置介绍_第1页
1/17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四——非框架梁的计算设置介绍下面先介绍框架梁算量的基本方法,然后介绍软件中的计算设置,包括内容介绍、影响范围和平法来源一、算量基本方法:框架梁的计算包括上部钢筋、下部钢筋、侧面钢筋、箍筋、次梁加筋、吊筋以及加腋钢筋的计算一、上部钢筋:1.上通长筋:上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弯折-保护层GGJ2009 中,非楼层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直形非框架梁端节点】和【弧形非框架梁端节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2.支座钢筋:中间支座:支座筋=搭接+支座宽+搭接端支座:支座筋=搭接+支座宽-保护层+弯折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支座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第一、二、三排的支座钢筋两端伸入跨中长度取计算设置 第 2 项、 第 3 项和 第 4 项当左右跨不等时,伸入小跨内负筋的 L 取值为计算设置 第 5 项如果支座钢筋与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3.跨中钢筋:跨中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如果原位标注上相邻两跨的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 第 1 项。

二、下部钢筋:1.下通长筋:下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端支座的计算同上通长筋2.下部钢筋:(1)下部钢筋中间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直锚端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下部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2)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净长-距支座边距离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取计算设置 第 6 项三、直形非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GGJ2009 中,直形非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软件内置了 3 个节点设置处理各种变截面情况(每个节点设置包含了平法图集的各种构造要求),根据标高关系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应的节点设置 四、弧形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GGJ2009 中,弧形非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软件内置了 3 个节点设置处理各种变截面情况(每个节点设置包含了平法图集的各种构造要求),根据标高关系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应的节点设置五、侧面钢筋:1.侧面构造筋:侧面构造筋=锚固+净长+锚固侧面构造筋的锚固长度取计算设置的 第 13 项侧面构造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的 第 14 项2.侧面受扭筋:侧面受扭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3.拉筋:拉筋配置取计算设置 第 15 项N=[ceil(l 净-2*起步距离)/(箍筋非加密间距*2)+1]*n(排数)注(1)起步箍筋距支座边的距离应根据计算设置中 第 18 项所设定的值进行计算(2)计算拉筋长度时应取梁原位标注时的截面宽度(3)拉筋根数计算方式取计算设置 第 19 项六、箍筋:N=ceil(l 净-2*L 加密)/非加密间距-1+2*ceil(L 加密-起步距离)/加密间距+2注(1)起步箍筋距支座边的距离应根据计算设置中 第 18 项所设定的值进行计算(2)箍筋加密长度取计算设置 第 17 项(3)箍筋根数计算方式取计算设置 第 19 项二、软件计算设置:1.非通长筋与架立钢筋的搭接长度:来源:03G101-1 第 65 页;说明:输入格式:具体数值或数值*d(d 为钢筋直径);影响范围:架立筋的长度;2.上部中间支座第一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来源:03G101-1 第 57 页;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 max、min 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高;Ln:梁经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初始默认为Ln/3。

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3.上部第二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来源:03G101-1 第 57 页;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 max、min 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高;Ln:梁经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初始默认为Ln/3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4.上部第三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来源:常用算法;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 max、min 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高;Ln:梁经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初始默认为Ln/3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5.当左右跨不等时,伸入小跨内负筋的 L 取值:来源:08G101-5 第 58 页;说明:提供三种选择:取本跨长度计算;取左右最大跨计算(默认选项);取左右跨之和的平均值计算;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6.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的距离:来源:03G101-1 第 60 页;说明:输入格式:数值或数值*L(L 为梁跨净长);影响范围: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的长度;7.悬挑跨上部第一排纵筋伸至悬挑跨端部的弯折长度:来源:03G101-1 第 66 页;说明:提供两种选择:12*d(默认选项);h-2*bhc;影响范围:悬挑跨上部第一排纵筋的长度;8.悬挑跨上部第二排纵筋伸入跨内的长度:来源:03G101-1 第 66 页;说明:具体数值或数值*L(L 为悬挑端净跨长);影响范围:悬挑跨上部第二排纵筋的长度;9.悬挑跨下部钢筋锚入支座的长度:来源:03G101-1 第 66 页;说明:具体数值或数值*d(d 为钢筋直径);影响范围:悬挑跨下部钢筋的长度;10.吊筋锚固长度:来源:03G101-1 第 64 页;说明:具体数值或数值*d(d 为钢筋直径);影响范围:吊筋长度;11.吊筋弯折角度:来源:03G101-1 第 64 页;说明:输入具体的角度;影响范围:吊筋长度;12.次梁两侧共增加箍筋数量:来源:软件设定的默认值,以便用户根据实际图纸要求设置次梁两侧箍筋数量(此处输入的数量会在识别梁的原位标注表格中体现,默认值为 0、则被识别梁的次梁加筋数量为 0);说明:具体整数或整数+级别+直径(肢数),肢数为空默认与箍筋肢数相同;影响范围:次梁数量;13.侧面构造筋的锚固长度:来源:03G101-1 第 24 页;说明:具体数值或数值*d(d 为钢筋直径);影响范围:侧面构造筋的长度;14.侧面构造筋的搭接长度:来源:03G101-1 第 24 页;说明:具体数值或数值*d(d 为钢筋直径);影响范围:侧面构造筋的长度;15.拉筋配置:来源:03G101-1 第 64 页;说明:输入格式:级别+直径或级别+直径+间距;影响范围:拉筋计算;16.箍筋弯勾角度:来源:03G101-1 第 35 页;说明:提供三种选择:135 度(默认选项)、90 度、180 度影响范围:拉筋长度;17.箍筋加密长度:来源:03G101-1 第 62 和 63 页;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 max、min 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高;Ln:梁经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当非抗震等级区分加密与非加密时,取抗震等级不等于 1 的数据;影响范围:框架梁箍筋根数;18.起始箍筋距支座边的距离:来源:03G101-1 第 62 页;说明:具体整数;影响范围:箍筋根数;19.非框架梁箍筋、拉筋根数计算方式:来源:常用算法;说明:提供六种选择:四舍五入+1;向上取整+1(默认选项);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向上取整;向下取整;当梁箍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时,例如“A10@100/200”或“A8@100[1500];A10@200[2000];……”,箍筋根数计算按照实际排布情况计算,不再取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例如梁箍筋为“A10@100/200”,那么当前跨左右两端加密区按照向上取整+1 计算,中间非加密区按照向上取整-1 计算。

计算设置中的“根数计算方式”只适用于箍筋有一种形式时,例如“A10@100”影响范围:箍筋、拉筋根数;20.纵筋搭接接头错开百分率(不考虑架立筋):来源:03G101-1 第 34 页和 00G101 第 25 页;说明:提供四种选择,修改此项设置会影响钢筋的搭接长度,选择 0 时按 00G101 计算:0;<=25%(默认选项);50%;100%;影响范围:钢筋的搭接长度;21.直形非框架梁上部端支座负筋伸入跨内的长度:来源:03G101-1 第 65 页;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 max、min 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高;Ln:梁经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初始默认为 Ln/5影响范围:端支座负筋的长度 ;22.直形非框架梁下部钢筋锚入支座的长度:来源:03G101-1 第 65 页;说明:输入格式:具体数值或具体数值*d(d 为钢筋直径)或数值*la(la 为锚固长度;影响范围:下部钢筋的长度 ;23.加腋梁箍筋加密起始位置:来源:03G101-1 第 60 页;说明:提供两种选择:柱边;加腋端部(默认选项);影响范围:加腋梁箍筋根数;24.井字梁相交时箍筋贯通设置:来源:常用算法;说明:提供两种选择:横向贯通(默认选项)、纵向贯通。

按照制图规则:纵向指平行于进深轴线的方向,横向指平行于开间轴线的方向此项也用于非框架梁相交互不为支座的情况影响范围:非框架梁的计算;25.下部原位标注钢筋做法:来源:常用算法;说明:提供三种选择:遇支座断开(默认选项);钢筋连续长度大于钢筋搭接定尺长度时就近支座断开;遇支座连续通过;影响范围:下部钢筋的计算;26.宽度均相等的非框架梁 L 形、十字形相交互为支座:来源:常用算法;说明:提供两种选择:是;否(默认选项);影响范围:L 形、十字形相交的非框架梁计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