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知识_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知识汇卒28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240391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知识_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知识汇卒28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力资源知识_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知识汇卒28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力资源知识_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知识汇卒28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力资源知识_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知识汇卒28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力资源知识_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知识汇卒28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知识_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知识汇卒2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知识_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知识汇卒2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努力了的才叫梦想,不努力的就是空想!如果你一直空想的话,无论看多少正能量语录,也赶不走满满的负能量!你还是原地踏步的你,一直在看别人进步。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劳动经济学一、劳动要素的特点1 动力性。即主体推动性。2 自我选择性。即劳动要素作为主体要素,在构成劳动力供给与否和劳动力供给的投入数量与方向上,具有自主决定权与选择偏好。3 个体差异性。即不同的劳动要素个体,在个人的知识技能条件、劳动参与率倾向、劳动力供给方向,以及社会劳动岗位对其需求与选择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4 非经济性。即人作为生产要素供给,除了追求“高收入”的经济利益外,还有非经济方面的考虑。二、劳动力供给的内容1 微观劳动力供给

2、2。中观劳动力供给 3。宏观劳动力供给三、劳动力需求的存量与增量劳动力需求可以分为原有的需求和追加的需求两部分。劳动力需求的存量部分一般由原有的劳动供给来满足,其中少量的原有劳动供给会发生变化。劳动力需求的增量,在于企业扩大生产、新行业的建立,特别是新兴部门和消费服务部门的大发展。四、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劳动力供求关系,可以分为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三种基本类型。五、劳动力总量过剩在劳动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形成下列不同状态:1 被社会劳动需求所吸收的正常就业状态。2 从就业岗位上被排挤、辞退或从学校毕业后尚未找到职业的青年。即公开性失业。3 一部分处于开工不足、半日工作等状态,成为“半失

3、业”人员。即不充分就业。4 社会劳动需求不充分、但仍将劳动力硬性吸收进工作单位而就业,或者原正常的就业者在劳动需求数量下降但未退出结合状态。即潜在性失业或在职失业。5 农民、小生产者、小零售商等在经济水平落后、经济状况不景气、就业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难以进入市场与他人竞争,只能困守在自己现有的劳动岗位上,从事极低工资的劳动。即隐蔽性失业。六、失业的类型1 总量性失业。指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的失业。又称需求不足性失业。直接表现为找不到工作或被辞退;间接表现为人员过剩、开工不足、在职失业。2 结构性失业。表现为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3 磨擦性失业。 4。技能

4、性失业。 5。技术性失业。 6。选择性失业。又称自愿失业。七、劳动力市场的含义1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从事劳动要素交换的场所。如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2 中等口径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要素交换场所与劳动要素交换关系二者之和。3 最广义的劳动力市场,除了具有交换场所、交换关系的含义外,还反映了一种机制,即对供求双方进行引导,促进劳动要素配置实现的机制。八、劳动力市场的划分1 从市场分层的角度,可以分为普通市场与人才市场两种,普通市场中又包括技术工人市场与非熟练工市场。2 从市场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各种专业、职业的市场,如电子工程师市场、计算机软件人员市场等。3 从市场形式的角度,可以分为固定机

5、构性市场、临时集中性市场(如招聘会)、散在性市场(如待唤的木工)。4 从市场范围的角度,可以分为用人单位内部市场、部门行业性市场、地区性市场、全国性市场与国际市场。5 从社会认定的角度,可以分为有组织的市场与非组织的市场即自发市场、合法市场与非法市场。6 从市场环境的角度,可以分为自由市场、垄断市场与政府干预性市场。7 从市场供求的角度,可以分为非均衡性市场与均衡性市场。非均衡性市场中又包括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两种类型,在均衡市场中又有结构性不均衡的问题。九、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要素1 劳动力市场主体。包括求职者个人与用人单位两方。2 劳动力市场客体。在劳动力市场上被交换的客体,是“劳动”要素或人力

6、资源。3 劳动力市场中介。即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换得以进行的媒介。4 劳动力市场过程。5 劳动力市场规则。十、政府的劳动力市场管理的特征1 高效、开放、全方位。 2。统一领导和分散管理相结合。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十一、工资的定义所谓工资,是指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而作为劳动报酬领取的、由该用人单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其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补贴以及职工、个人福利等。十二、早期的工资学说1 边际生产力工资论。 2。供求均衡工资论。 3。工资谈判论。十三、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所谓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

7、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十四、最低工资。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社会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所规定的保证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十五、政策。在现代意义上,是国家、政党或一定的组织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采取的行动纲领、方针和准则,是对该国家、政党、组织管辖对象的行为或活动的指导统计学知识一、统计活动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相比较,主要有三个特点1 数量性。 2。总体性。 3。社会性。二、统计的认识过程。统计的认识过程体现在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上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四个阶段。三、数据资料。是进行统计研究的基本依据,搜集完整、准

8、确的数据资料对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数量规律性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四、具体调查方法。有访问法、观察法、报告法和文案调查法等。五、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包括访问法、观察法、报告法等。其中,访问法用的最为广泛。六、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及时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的审核。七、统计数据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统计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并按一定的数据格式输入计算机;在数据输入过程中,对原始统计数据进行审核订正、编码、更新和算术运算等;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制作各式过录表和综合汇总表;输出各式打印表和各类数据文件。八、数据处理设计。1数据的信息标准化。 2准备机器载体并进行检查。3数据处理所用算法、软件的设计与

9、选择。4。整个数据处理设计要考虑延续性,要利于调查资料数据库的管理。九、数据录入的方法。包括键盘录入法、光电输入法、介质输入法。十、矩阵式报表。就是一张具有主栏指标和宾栏指标的统计报表,俗称“二维表”。十一、数据汇总。就是将统计数据按某一标识归类并累计相加,或将统计数据直接累计的计算过程。数据汇总的方法主要有叠加汇总、分类汇总、过录汇总。十二、数据汇总的组织形式。1 逐级汇总。2 集中汇总。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在电子计算机整理的条件下,第一能够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第二可以进行各种交叉分组,提高了统计资料的利用率。3 逐级汇总与集中汇总相结合。写作知识一、单句(见基础知识 114页115

10、页)1 主谓句。 2。非主谓句。 3。叹词句。 4。变式句。 5。省略句。 6。双宾句。 7。连谓句。 8。把字句。 9。被字句。二、复句(见基础知识 115页116页)1 联合复句。包括: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解说复句。2 偏正复句。包括: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目的关系。3 多重复句。三、行政公文格式(三段式)1 文头部分。 2。行文部分。 3。文尾部分。四、下行公文包括:命令;决定;指示;通告;通知;通报;批复。五、上行公文包括:报告;请示。六、平行公文包括:函(公函和便函);会议纪要。七、事务文书。其应用极为广泛,具体种类很多,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

11、简报。八、调查报告的分类。1 从性质上分,有范围广泛的综合调查报告和特定对象的专题调查报告。2 从内容和功能上分,一是对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二是对重大问题的调查报告;三是对现实状况的调查报告;四是对恶性事故的调查报告。九、调查报告写作。其写作格式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尾构成。十、条例文书。包括章程、规定、条例、办法、职责、须知和公约等规章制度。条例的正文一般采用“三则式”或“三段式”结构形式。第一部分为总则, 第二部分为分则, 第三部分为附则。十一、办法。是阐明为实施条例、规定所制定的具体措施的文体。十二、意向书。是当事人表达意图和目的的文书。十三、经济合同。目前我国的经济合同示范文体的格式,主

12、要有条文式、表格式和条文表格结合式三种。合同条款是经济合同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合同的必备条款; 二是选择性条款; 三是任意性条款。十四、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要素之一,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以备写作之用的,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资料。十五、选择材料。选择材料就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决定对材料的取舍。其具体要求如下:1 一要“真实”。材料是写作的基础。 2。二要“典型”。 3。三要“新鲜”。十六、如何使用材料。一调动; 二平衡; 三匀称。十七、常见的结构形式。1。纵式结构。 2。横式结构。十八、表达。写作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十九、议论的要素。1。论点。 2。论据。 3。论证。二十、论证的方法。1。归纳法。2。演绎法。3。举例法。4。引典法。5。比较法。6。类比法。7。驳论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