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2份第1部分第3单元第1讲1章节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225777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7.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2份第1部分第3单元第1讲1章节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2017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2份第1部分第3单元第1讲1章节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2017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2份第1部分第3单元第1讲1章节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2017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2份第1部分第3单元第1讲1章节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2017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2份第1部分第3单元第1讲1章节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2份第1部分第3单元第1讲1章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2份第1部分第3单元第1讲1章节(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向高考 地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湘教版 高考总复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第三单元,第一讲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化,第三单元,地壳物质循环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图释考点,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直接转化);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2、而沉积岩、变质岩要变成岩浆岩必须首先变成岩浆,间接转化为岩浆岩。三是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温馨提示: 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典例精析,(1)在图甲所示板块边界区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为( ) A东非裂谷 B海岸山脉 C大西洋 D喜马拉雅山脉 (2)在图甲处,最可能形成的岩石类型应为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解析 1.题干中明确指出这是一幅“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判读的关键是明确方框内的物质和箭头的指向及含义。 2该示意图的突破口是图中标注的外力作用,其指向的a应为沉积岩,进而判断其他物质和作用。 3由题图

3、可获取以下信息:,答案 (1)B (2)B,(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 B C D,解析 第(1)题,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成大理岩(变质岩)。过程代表变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第(2)题,大洋中脊(海岭)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分离边界处喷发形成海岭。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因为岩浆活动形成。图中表示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 答案 (1)C (2)C,内力作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图释考点

4、,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疑难突破,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最基本的形式是褶皱和断层。,3.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图文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4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貌,典例精析,(1)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a中的( ) A B C D (2)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 B、 C、 D、,解析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B (2)B,(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 B C D (2)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解析 第(1)题,注意理解

5、“岩层的埋藏深度”,需要自己画出该沉积岩层的实际埋藏剖面图,如下图所示。 地下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构造,地表为谷地则为背斜谷,根据这两个条件从图中筛选出符合题意。处为向斜成谷;处为断层成谷。第(2)题,处地层发生明显的断裂和位移,岩层相对下降,应是断裂下降。 答案 (1)D (2)C,外力作用与地貌,图释考点,外力作用只塑造地貌而不能形成地质构造。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是一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疑难突破,方法技巧: 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典例精析,(1)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2)图示地区

6、(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为花岗岩,不会发育喀斯特地貌;乙地地势低平、而泥石流发生于山区;丙村位于冲积扇边缘,沉积作用显著,土层厚,丁村位于冲积扇顶部,土层簿;结合图中地下水水位分析,丁村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深,丙村地下水埋藏较浅。第(2)题,通过山地与山前平原分布的位置、地表水流向及指向标可知,该地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山前平原受外力沉积作用明显;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地形、岩石性质、植被覆盖程度等;渠水可以通过蒸发、径流等环节参与水循环。 答案 (1)C (2)

7、D,(1)该河谷( ) A岩层比岩层形成年代早 B岩层比岩层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2)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岩层位于岩层的下面,形成年代较早;岩层有明显的受侵蚀痕迹,而岩层较完整,故岩层比岩层易受侵蚀;岩层没有弯曲变形,不可能形成向斜谷;断层处不适宜修建水库。第(2)题,读图可知,水位上升时,河流径流量增大,流速快,侵蚀、搬运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水位下降时,流速减慢,河流沉积作用增强,含沙量减少;比较

8、初期、中期、后期三幅图,此次洪水过程中,因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加深。 答案 (1)A (2)D,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基本图型,判断方法 1确定岩石特征: 根据图例等信息,确定各岩层岩石的基本状况,如岩石类型、岩石新老关系等。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或新老关系确定区域地质构造类型,如图3中甲处为断层,乙处为背斜,丙处为向斜。,3判断区域地壳演化情况: 根据岩层沉积状况、地质构造的形成、外力侵蚀、岩浆活动等确定地壳发生的演化顺序,如图3中先是形成了各沉积岩层,然后发生了地壳运动,岩层发生褶皱弯曲,之后发生断层活动,最后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地貌景观。 4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9、 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就是为了趋利避害,如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建隧道,工程建设避开断层等。,典例精析,(1)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苏 湘 滇 新 桂 内蒙古 A B C D (2)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信息提取 (1)图表部分信息提取 该处岩石为石灰岩,景观形成与该处岩石类型有关。 可以看出乙处为河谷地貌。 丙处附近有碎石,坡度较大。 根据岩层形态,可以看出该处为向斜构造。 该处为内力作用形成的断层构造。 图中三种岩石均为沉积岩。,(2)设问部分信息提取 峰林为典型的喀斯

10、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降水丰沛的西南地区,云南的路南石林和广西的桂林山水是典型地区。 丙处位于背斜的顶部,地势陡峭,容易受外力作用的侵蚀,易发生滑坡现象;乙处地貌为河谷地貌,是外力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侵蚀作用最强烈的是乙处;丁处为典型的向斜山。 答案 (1)C (2)C,(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砂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英岩 D安山岩、玄武岩,解析 第(

11、1)题,甲处岩层向下倾斜为向斜;甲处向斜槽部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山谷。第(2)题,该地岩石必为沉积岩,四个选项中石灰岩和砂岩按成因为沉积岩。 答案 (1)C (2)A,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解析 第1题,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

12、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第2题,火山是由于岩浆喷发而形成,一般构造上呈锥形形态,也就是火山锥,但图中的火山坡度偏大。 答案 1.C 2.A,3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4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 第3题,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

13、1975年至1979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即河流以堆积为主,流水作用强;1979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小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第4题,从图中看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强,说明此时河流入海水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择B选项。其他选项显示的是入海流量大或含沙量大,与题意不符,舍去。 答案 3.D 4.B,5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地断裂下沉、黄

14、河干流泥沙冲积 D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6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 B C D,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属于断断裂抬升,、属于断裂下沉,而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为山前洪积沉积形成,为风力沉积形成,只有为黄河干流泥沙冲积形成。第6题,结合题意可知,地新、老沉积物深厚,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深,是理想的陵墓选址。地为侵蚀山地,组成物质为花岗岩,不符合土层深厚的要求;地地势较低,地下水位埋藏浅;地组成物质为砂岩,也不符合土层深厚的要求。 答案 5.C 6.B,(1)分析M处附近沙源

15、较丰富的原因。_。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_。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_。,解析 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第(2)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和风向大体一致,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第(3)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求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答案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