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 老街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183322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淳 老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淳 老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淳 老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淳 老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淳 老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高淳 老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高淳 老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陵第一古街高淳老街高淳老街是中国古街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街,以古老和奇特而闻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街原名正义街,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易名“中山大街”。日军侵占高淳后,改称“和平街”。日本投降后,复名“中山大街”。“文革”期间,又将其更名为“东方红大街”。1982年进行地名普查时,又重新复名“中山大街”。老街风景区目前主要有关王庙、高淳民俗馆、杨厅、一支队司令部、高淳民俗表演馆、驻高淳办事处旧址、乾隆古井等八处景点,以展现古老朴实的古建筑艺术及蕴涵其间的丰富民俗文化为主。老街始建于明初,历经明、清两代500多年的

2、不断建设,历史上形成了一条长800余米(最初为1135米),宽3.5米左右的“一”字形街道。近年来年来,通过不断修缮和改造,禀承“修旧”如旧原则,使老街仍保持了昔日的风貌,依旧飘逸着古色古香的韵味。老街以古典建筑而著称,街中的店铺一般都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横衍、镂窗齐全,造型别致,古朴华丽。由于明清时期有大量商贾来自皖南徽州地区,故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徽派特色,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老街房屋前面营业,楼上住宿、会客,后进是仓库或作坊。老街的街面也非常有特点:条石铺地,磨滑光洁,中间用胭脂石横向排列,两侧用青灰色石灰岩条石纵向铺砌,胭脂石为暖色,青色为冷色,这样,色调的一暖一冷,

3、排列的一横一纵,给人们以强烈的美感。老街街口的这座牌坊是老街的标志建筑,1998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游览老街后欣然为之题写了“高淳老街、金陵第一古街”,现在牌坊上所写的几个字就是费老所写,请各位朋友欣赏费老的墨宝。高淳老街的特色商品名闻遐迩。老街的特色产品十分丰富,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产品有大众布鞋、羽毛贡扇、珍珠饰品、玉泉炻器、香干豆腐、风味糕点、云溪香鹅、固城湖螃蟹等等,其中以羽毛贡扇最负盛名。明嘉靖年间,高淳羽扇传进皇宫,深得皇室青睐,成为皇室贡品。1951年,高淳制扇艺人为了感谢党和人民政府对羽扇行业关心和支持,挑选最好的羽毛雕翎,精心制作了四把宝剑式象牙柄的大型羽扇,分别赠送给

4、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国家领导人。此外,老棉布鞋也是高淳老街著名特产之一,就连世界钢琴大师查理德先生也慕名前来购买高淳布鞋。老街是一处革命圣地。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司令员于1938年6月亲率一支队东征路过高淳时,曾在位于老街中段的“吴氏宗祠”内设立了一支队司令部。陈司令员在高淳逗留期间,做了大量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并留下了“东征初抵高淳”的壮丽诗篇。高淳老街近年来已成为全国重点影视拍摄基地,电影黄桥决战、将军的抉择、张文祥刺马、银楼及半个冒险家,央视连续剧大江风雷、红与黑2000、风雨中国心均在此取景拍摄。(高淳老街主要景点简介) 乾 隆 古 井 现在你们看到的这座古井,就是乾隆古井,原名大成井

5、,后因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曾饮用过此井之水,百姓们便称之为“乾隆古井”。该井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距今已有477年的历史了。期间由于井内被淤泥堵塞,曾先后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和清光绪元年(1879年)由当时的陈姓希徹公公堂出资,进行过两次清淤掏挖。因此,该井之水始终保持清澈洁净,成为人们饮用的甜水。解放后,居民虽然普遍用上了自来水,此井仍在继续使用。据高淳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年(1523年),天大旱,数月无雨,溪河涸竭,湖底龟裂,可行人走车。翌年,又连续大旱,百姓饮水十分困难。时任高淳知县的刘启东为解百姓饮水之难,发动全县百姓打井取水饮用,并亲自组织县城居民在学宫东书屋的南侧

6、开挖水井,以解饮水之急。他们采取边挖掘边砌井壁的作业方法,昼夜奋战半月有余,终于挖掘砌成了一口深达五丈的水井。此井掘成后,清泉从四壁汩汩而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净清亮透澈,光泽照人。水质清纯优良,鲜甜爽口,百姓们称之为“甜水井”,刘知县命名为“大成井”。相传,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时,驾出江宁府,路过溧水洪兰埠品尝过玉带糕,便兴致勃勃地打道直下高淳。一路上,目睹着高淳独有的湖光山色,水乡风情,激情满怀,感慨万千,欣然命笔写下“江南圣地”四个大字。当时,县老爷为了招待乾隆皇帝,专门派人从大成井内取水,盛装在特制的瓦壶里,用干枯的桑树树桩将井水煮沸,然后冲泡名扬金陵的青山绿茶,供皇上饮用。乾隆喝

7、后赞不绝口,询问知县:茶出何山?水出何江?知县连忙回答,茶出青山,水出大成井。皇上又问:大成井在何处?知县回答,大成井离此不远,仅有百步之距。皇上说,爱卿为朕带路,朕要亲口去尝一尝大成井之水。来到大成井边,从井中提起满满一桶井水,乾隆低头喝了两口,连说好水好水,又将双手伸近桶里,来回擦洗了好一阵子。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县城,也传到了县城附近的十里八村,人们都想尝一尝乾隆皇帝喝过的井水是个什么滋味。一时间,百姓们挑着水桶,拎着瓦罐,提着饭桶,端着脸盆从四面八方涌来,等候取水尝鲜。县老爷派了四名衙役,专门从井内提水分发给前来取水的百姓,每人一小桶。老少无欺,百姓喝了大成井中之水,有些病都不治而愈了,

8、胃痛的不痛了,患有皮肤病的全好了。因此,数百年间,前来取水饮用的百姓络续不绝,年久日长,井圈上竟然留下了一道道被绳索磨擦而形成的痕迹。关 王 庙 淳邑关羽之庙,始名关王庙,又称关帝庙、武庙、关岳庙。明弘治二年(1489年)应天府丞冀绮召邑民王粝七始建于高淳老街北拱极门内。万历二年(1574年)王 修。“由于北门基址狭隘,中街营基宽阔”,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知县唐登隽倡议,在老街王家巷西侧重造,称关帝庙。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火,尽成焦土。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屯兵于此,逐在高淳老街之东,东平王庙西侧(今高淳电力宾馆处),捐建关帝庙三楹,以为民众朝夕崇祀之所。同治七年(186

9、8年)秋,全县七乡按田亩摊捐集资,在王家巷西侧关帝庙原址废墟上重建,共九楹三阙,前为门楼,中为拜殿,后为正殿,称武庙。其规模式廊,金碧辉煌,占金陵七邑句(容)、溧(水)、六(合)、江(浦)之先,与溧(阳)、宜(兴)媲美。民国四年(1915年),武庙为关岳庙,增塑了历代忠武将士张飞、赵云、李靖、郭子仪、韩世忠、旭烈兀、冯胜、戚继光、尉迟敬德、狄青、徐达、常遇青等26人的神像。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军阀孙传芳反攻南京,与北伐军作战,在龙潭兵败,其溃军一部窜来高淳,驻扎关岳庙,庙内神像神位大部分被毁。北伐战争胜利后,民国十七年,高淳老街更名“中山大街”,关岳庙更名“中山堂”,成为国民党高淳县党

10、部机关驻所。日伪时期,更名“和平堂”,1945年,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名中山堂,县民众教育馆设此。1949年5月高淳解放后,先后有县农民协会、青年团高淳县(工)委、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等机关设在其内,旧殿被逐步拆建、改建为机关办公室或工作人员宿舍。为继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2001年10月,根据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和县建设局编制的高淳老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与高淳武庙重建设计方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旧址复建关王庙,由县第二建安公司承建,于2003年元月破土动工,2004年4月告竣,为一座既是祭祀性又是景观性仿古建筑,占地3800多平方米,内建山门、照壁、戟

11、门、祭殿(享殿)、启圣殿(正殿)、东、西垛殿、钟敲亭、“气肃千秋坊”、“义贯云天坊”等四坊,总投资800多万元,2004年5月1日对外开放。现在,请各位游客步入山门,进庙参观游览:照壁“九龙壁”。拜殿拜殿中央神台上供奉的是关羽未封帝前的武像:头扎英雄巾,内穿盔甲,身着绿色战袍,右手捋长须,左手置于大腿之上,表情安祥,不乏威武之气。启圣殿是关王庙的正殿。正殿中央神台上供奉的是关羽封帝后的神像:身穿龙袍、皇冠冕旒、双手持笏、正襟危坐、双目严峻、意志矜持,巍巍帝王之度。东垛殿东垛殿,又称印楼。东垛殿神台中央供奉的是关羽义子“顺正将军”、“竭忠王”关平,身着战袍,手捧金印的神像。西垛殿西垛殿,又称刀楼

12、。西垛殿神台上供奉的是关羽随从“归正王”、“威灵惠勇公”周仓,身着战袍,手擎“青龙偃月刀”的神像。钟鼓亭启圣殿东侧为钟亭、西侧为鼓亭。杨 厅 杨厅是幢有代表性的明清时期的商住楼,宽三间、纵深三进、上下两层,砖木结构,面积500平方米。第一进做店面,是进行商品交易场所,第二进做仓库、手工作坊和会客室,第三进主要做卧室,留有一贵宾接待室。进与进之间设天井通风采光。每进堂柱内设石门坎,共四个门坎。一进比一进高,象征生活、经商步步高。头进门面是牌坊式,门额之上设骑楼,木板封闭,檐口由曲橼外挑既挡雨又遮阳。出头枋下撑,雕草画龙。两侧山墙垛头逐级外挑,画有铁拐李、牡丹、福寿等图案,基部用角石镇宅。门坎上安

13、置6扇镂空屏风与店门正对,意思是外邪不入内,内财不外流。杨厅这幢房屋是1967年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后交由房管所的,原来的房主是杨道南老先生(大家稍后可以看到他的遗像)。杨老先生是一名开明绅士,他在世时做了许多善事。特别在抗美援朝期间,他响应国家号召捐出了二幢房屋,仅留下了一幢做为自己的居所,就是我们正在参观的杨厅,杨老先生这种爱国忧民的情怀很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各位游客,在我们上方是天井,既起到采光的作用,又寓意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第二进西侧为客房,东侧为帐房。楼上阁楼为堆放货物的贮物间,货物可以直接从一块可以移动的木板上方吊下来(导游可在解说时向游客指明是那块木板)。第三进也有左右

14、两个厢房,厢房前有精美的雕刻,东侧雕刻的是一只仙鹤,仙鹤寓意的是健康、长寿,所以东侧厢房是老爷、夫人的房间;西侧雕刻的是一只梅花鹿,梅花鹿寓意的是活泼、快乐,所以西侧厢房是公子的房间;楼上雕刻的是两只凤凰,所以楼上是小姐的闺房。现在我们走入的是第三进正堂,正堂中供奉的是福、禄、寿三星,东侧是一只瓶子,西侧是一面镜子,东瓶“平”西镜“静”,它寓意的是这户人家平平静静经商、过日子的意思。大家在游览完小姐绣楼后,会发现小姐的活动空间要比其他人大的多,这是因为古时小姐足不出户的原因。(针对部份游客为了解旧时大户人家建筑布局而提出的一些问题,导游可以进行说明)原来房屋后面还有后花园、厨房、下人房等建筑,

15、老街发展有限公司正积极进行协调、维修,力争能尽快恢复杨厅的旧貌。淳溪镇原基督教堂 这里是原淳溪镇基督教教堂,又称耶蘇教堂。共二进二轩,占地260平方米。始建于1932年。高淳基督教属英国基督教会。由南京“长老会”和宜兴“自立会”分别传入境内。1926年,南京“长老会”通过溧水基督教牧师王敬德传入淳溪镇郊南塘村;1928年,宜兴“自立会”通过来高淳邮政局工作的陈伯高传入淳溪镇,陈伯高任长老;1930年,原住淳溪镇的教徒张月伦等又传教于今阳江镇南荡圩一带,并在横村建造了“福音堂”。1932年,陈伯高也自筹资金和由教徒捐资,在高淳老街原县政府东侧兴建了此座教堂,供教徒做礼拜,开展教会活动。1947年

16、陈去世,由儿子陈金波继任长老兼传道。1949年高淳解放初期,由陈玉凤主持,由于中青年教徒大都去南塘村和南荡圩参加教会活动,仅有几名老年教徒,很少参加教会活动,教堂关闭,此屋移作民居,保存至今。高淳民俗馆 座落在高淳老街114号的民俗馆,是地方性民俗展馆,这栋两层古建筑原是富商的商住楼,前后共有四进,前三进是三开间,后进有八间,总面积近千平方米,现作民俗馆。全馆共设门厅、砖石雕刻展览区、蓝印花布纺织刺绣区、剪纸刻印绘画区、音乐戏曲舞蹈体育区、木雕区、农渔工具区、寿俗区、婚俗区和清代道教神像展览区等,展品千余件。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直观形象地展现高淳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状况以及风俗习惯的演变,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一、砖雕石刻展览区砖雕石刻展区是一座收藏、陈列、研究的专题性博物馆,步入正门,越过串道,宽敞的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