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80136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5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体观念,“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一、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学体裁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四科八体,二、陆机文赋中的文学体裁,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间雅,说炜晔而谲诳。 诗、 赋、 碑、 诔、 铭、 箴、 颂、 论、 奏

2、 、说 十种,三、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学体裁,文心雕龙设立专篇系统阐述的文体就有三十三类,即 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 加上辨骚中的骚体,则为三十四类。,四、南朝的“文笔之辩”,1.刘宋颜延之: “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2.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3.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文笔之辨的实质,文笔之辨的实质是对文学特质的探求。 有韵与否是当

3、时通行的一个文学特征和标准,从有韵无韵到多方面的标准,表现出六朝文学观念的不断进步 。,第二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别开生面:改造旧体载,强化应用文的文学性 一、应用文气爽才丽 二、抒情小赋繁盛 三、论辩文勃兴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气爽才丽的建安散文,(一)曹操的教令 (二)曹丕的书札 (三)曹植的散文 (四)建安诸子及其他散文名篇,(一)曹操的教令,曹操教令的特点:随意、洒脱 让县自明本志令 求贤令 举贤勿拘品行令 遗令,(二)曹丕的书札,曹丕书札的特点:清新、活泼 代表作: 与朝歌令吴质书 又与吴质书,(三)曹植的散文,慷慨任气,文采焕然 散文:与吴季重书 求自试表、求通

4、亲亲表、与杨德祖书,(四)建安诸子及其他散文名篇,建安时期善为书表之文的,还有陈琳、阮瑀、繁钦、吴质、应璩等人。其共同特点为: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沈约)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繁钦与魏文帝笺 吴质答东阿王书、 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 建安文章写作趋势:增加了用典和骈偶的成分,显得文采斐然。,其他散文名篇,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王羲之兰亭集序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个人性情与情趣的展示,充分显示了魏晋时代的审美精神。,二、 魏晋抒情小赋的繁盛,王粲 登楼赋 曹植洛神赋 向秀思旧赋 阮籍猕猴赋 刘伶酒德颂 嵇康琴赋 潘岳秋兴赋、闲居赋 陶潜归去来兮辞,王粲登楼赋,滞留荆州,

5、登当阳城楼 怀乡思归,渴望太平 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曹植 洛神赋,主题构思与 宋玉神女赋不同,是对传统题材加以转换的典范。 神女赋借再现襄王梦中艳遇的经历,意在讽喻君王不可贪变美色 洛神赋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陶渊明的辞赋,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抒写他辞官归田的喜悦心情和生活乐趣。语言清新流利,抒情色彩浓厚,富有诗意。 闲情赋 与同时代相一致的文采,魏晋辞赋的创作特点,魏晋辞赋内容丰富,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辞赋创作日益抒情化、小品化,辞赋的功能从 “体物” 逐渐转向“体物写志”,标志着诗赋交融的深化。 写作上更加骈偶化,讲究辞藻。如潘

6、岳、陆机等人的辞赋。文赋(骈文的基础),三、 魏晋论辩文的勃兴,魏晋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形成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高峰期。各种思想交锋争辩,成为一时风尚。谈辩之风影响于文章,便是论辩文的勃兴。,魏晋论辨文勃兴的表现,(一)主题广泛 研寻哲理、衡论宗教、品藻人物、箴贬风俗、讨论礼制等 (二)名家辈出 正始名士: 何晏、王弼等,“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 竹林名士:阮籍、嵇康等,,正始名士的论辨文,何宴无名论 王弼周易注,阮籍大人先生传,论辨色彩浓厚的赋体散文 关于大人先生 “登,字公和,不知何许人。无家属,于汲县北山土窟中得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好读易鼓琴,见者皆亲乐之。每所

7、止家,辄给其衣服食饮,得无辞让。”(三国志魏书卷二一注引嵇康集 ),“(阮)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姓名,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籍乃假苏门先生之论以寄所怀。” (三国志魏书卷二一注引魏氏春秋 ),嵇康的论辨文的成就,声无哀乐论 养生论 析理绵密,辞喻丰博,通脱恣肆,第三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第三 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一、南朝文坛的逐丽之风与文章的骈化 二、南朝骈文的成熟,一、南朝文坛的逐丽之风与文章的骈化,(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 (二)刘宋文坛对文学辞采的回归 (三)齐梁文学的新变与美文的鼎盛,(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曹

8、植的文学创作 阮籍的辞赋散文 太康文风,(二)刘宋文坛对文学辞采的回归,1.宋文帝立玄、儒、文、史、四学,文学的独立性地位更加明确。 2.史传文学的骈化 晋陈寿三国志 “质而不野” 刘宋范晔后汉书:骈文论史 3.骈俪句法在刘宋文章中的运用。 傅亮、元嘉三大家,傅亮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近振旅河湄,扬旍西迈。将届旧京,威怀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长。加以伊洛榛芜,津途久废。伐木通径,淹引时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故洛水浮桥。山川无改,城阙为墟。宫庙隳顿,钟虡空列。观宇之馀,鞠为禾黍。廛里萧条,鸡犬罕音。感旧永怀,痛心在目。 宋书本传 :“表、策、文、诰,皆亮辞也”,元嘉三大家的华丽文风,谢灵运:富丽

9、 岭表赋、长谿赋、山居赋 颜延之:典丽 赭白马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陶征士诔、宋文元皇后哀策文 鲍照 :奇丽 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征士诔(节选),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 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欤!,4、刘宋文章的总体特征,密丽而不乏疏朗之致。,(三)齐梁文学的新变与美文的鼎盛,1.永明声律说的兴起 永明声律说对诗体转变的影响特著,形成了所谓“永明体”;而对文章的韵律之美也起着强化的作用,文章写作更注重声调谐和之美。,2.文笔之辨的深入,随着宋齐以来美文

10、的衍化, 笔与文既有区别又有沟通。 梁萧绎:“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金楼子立言篇) 追究 “文”的实质, 是兼容文笔而言,如任昉、陆倕之笔就被视为上乘之“文”。,3.不拘常体的呼声,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 :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张融门律自序: “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政当使常有其体。”,4、齐梁美文的兴盛,(1)齐梁前期 :江淹、任昉等 江淹别赋恨赋 任昉奏弹刘整 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俳谐性的代表 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物色论心物之关系,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

11、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2)齐梁后期的诗体赋,诗体赋是对赋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如沈约愍衰草赋 萧悫与庾信的春赋,(3)赋题材的宫体化,宫体:轻艳丽靡 萧纲舞赋 徐陵玉台新咏序,二、南朝骈文的成熟,骈文又称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骈文起始于东汉,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朝。 1.骈文的特征 2.南朝骈文名家名篇,1.骈文的特征,对仗 (四六) 声律 藻饰 用典,2.

12、南朝骈文名家名篇,江淹别赋 丘迟与陈伯之书 吴均与宋元思书 萧纲与萧临川书 萧绎荡妇秋思赋 徐陵玉台新咏序,第四节 北朝的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序: “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地理志其所录,简而不周。尚书本纪与职方俱略,都赋所述,裁不宣意。水经虽粗辍津绪,又阙旁通。所谓各言其志,而罕能备其宣导者矣。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文。 “,水经注的成就,1.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地志) 2.对山水之美作出了亲切生动的描述,以北方本土作家的身份创作“六朝地志之大成。”(清陈运熔 荆州记序 所记大小河流1252条,记述时间上

13、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约2000多年。记述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等。 3.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水经注卷二十六青州临朐,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注,水经注中关于江南水

14、道风景的描摹,文学意味更为浓郁 。如取自(刘宋)盛弘之荆州记中的一段文字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俊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伽蓝是梵文Samgharama音译的略称,意为 “众园”或“僧院”,即佛教寺院。 杨衒之自序: “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

15、,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伽蓝象征着故都。,永宁寺,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目,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永宁寺的毁灭,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其年五月中,有人从东莱郡来,云: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至七月中,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使,奔于长安。十月而京师迁邺。,洛阳伽蓝记的成就,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1.典丽清拔,秾丽秀逸。 整饬与散行兼美。主要为四言,有时也适度利用四六骈句,同时又能发挥散句的长处。善于吸取辞赋作品尤其是京都大赋状物写景的经验,。 2.非应制而撰,而是出于个人内心的沧桑之感、兴亡之念,笔端富含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