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浙江省高中语文学考试题及解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173842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11月浙江省高中语文学考试题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年11月浙江省高中语文学考试题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年11月浙江省高中语文学考试题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年11月浙江省高中语文学考试题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年11月浙江省高中语文学考试题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11月浙江省高中语文学考试题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11月浙江省高中语文学考试题及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11月浙江省高中语文学考试题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胚胎(pi) 褶皱(zh) 亘古不变(gn)B.镂空(1u) 杜撰(zhun) 少不更事(gng)C.菜圃(p) 笑靥(yn) 蝇头微利(yng)D.形骸(hi) 譬如(b) 敛声屏气(lin)答案:A.B项,更gng;C项,笑靥y;D项,譬p如。2.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长江万里图以宏大的篇幅、淋漓的笔墨,挥洒出中国第一大江的壮阔与旖旎。B.翻拍剧大都以靓丽的

2、新人组队,依时代更叠调整内容,用情怀拉近与观众的距离。C.日前,杭州2022年亚运会会徽揭晓,“潮涌”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倍受瞩目。D.倘若以功利之学概括浙学,或以史学涵盖浙学,则不免有一叶彰目不见泰山之遗患。答案:A。B项,更叠更迭;C项,倍受备受;D项,一叶彰目一叶障目。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网约车平台在利用价格机制调节供求时,动辄受到舆论掣肘。B.中尼双方将争取早日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更快实现互利共赢。C.浙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发展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D.各类培训班粉墨登场,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答案:D.粉墨登场:指演员化妆后登场表演;登上

3、指正舞台(多含贬义)。此处修饰对象不恰当。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众志成城、取得辉煌成就的40年。B.9月1日,在“雷霆1号”统一行动中,杭州警方成功捣毁了一个贩毒团伙。C.如果能深化市场改革并激发市场活力,我们就能接受住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D.根据修改后个税法提出,现行每月3500 元的个税起征点调整到每月5000元。答案:B.A项,语序不当,应是“众志成城、砥砺奋进、”;C项,搭配不当,“接收”与“冲击”不搭配;D项,句式杂糅,“根据”与“提出”只需其一。5.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说中国的江河是一个坐标系,长江

4、是横坐标,京杭大运河则是最重要的纵坐标。 ;。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榜前十名,沿长江沿运河城市占据八席;“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因运河而连为一体。运河舳舻千里,历经了亚热带与温带的寒暑干湿长江与运河,勾勒出中国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城长江滚滚波涛,穿越了三级阶梯的高低落差一横一纵,跨越了千万个城镇,交织着16个省市、大半个中国A. B. C.D.答案:A。6.下列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夸张)B.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对偶)C.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比喻)D.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5、。(设问)答案:C。“清蝉得意鸣”拟人手法;“征程”是“象征”手法。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救造:奉皇帝之命建造。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句子末尾的停顿。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先秦儒家著作中常指古代贤人。答案:C。“句读”指的是断句、停顿,并非仅仅指“末尾停顿”。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道芷阳间行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答案:C。“手”,名词作状语;其余的均是名词作动词。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

6、的一项是 (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山白水相互素绕,远处与天交会。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猪狗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检讨。C.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酒喝得很欢畅,拍打着船舷赞美它。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使秦因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只有您会考虑这么做。答案:A。B项,“检讨”应为“节俭”;C项,“歌”不是“赞美”,而是“歌咏”;D项,“只有您会考虑这么做”,应是“希望您考虑这件事”。10.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終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

7、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A.“辞京”“卧病”“地僻”等词语点出诗人也是“沦落人”。B.“黄芦”“苦竹”“杜鹃”等意象营造了住地凄清的氛国。C.两处问答照应“终岁不闻丝竹声”,写出诗人“无音乐”的苦闷。D.春花秋月的美景让诗人暂时忘却痛苦,自斟自饮中独得其乐。答案:D。“忘却痛苦”“独得其乐”不对,春花秋月美景反衬了内心的苦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节选自兰亭集序1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 殊:不同B.终期于尽期:期望C.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D.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成平等答案:B。“期”:注定。12.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不知老之将至C.及其所之既倦

9、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答案:D。与例句一样,都做“代词”。A项,助词;B项,助词,取独;C项,动词,“得到”。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生命之痛。B.第二段交代作序目的,同时凸显兰亭集会的盛大。C.作者深入思考生死的问题,否定人生虚安的观点。D.语言骈散结合,以散为主,音节齐整又富于变化。答案:B。“凸显兰亭集会的盛大”说法不正确。14.下列对戏剧雷雨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鲁侍萍 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周朴园 要哪一件?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10、周朴园 (惊愕)梅花?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周朴园 哦,侍萍! (低声)怎么,是你?A.鲁侍萍主动说出补窟窿、绣梅花等细节,向周朴园暗示自己的身份。B.对白中有不少疑问句,鲁侍萍的问是有意的,周朴园的问则显得被动。C.三处“舞台说明”交代了周朴园神情、动作等,是其言语的重要补充。D.这段对白充分展现了鲁侍萍自尊自爱,周朴园老奸巨滑的性格特点。答案:D。选文对话部分,并未体现“老奸巨猾”特点,体现的是周朴园小心谨慎的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16题。改革开放以来,

11、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矫枉过正。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发展以拨乱反正开其端,天然地带有远离政治、远离现实的学术倾向。但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不免走向“以偏治偏”,导致史学逃避现实、理头故纸堆。“文革”结束后,“古为今用”的治史口号被“为历史而历史”“回到乾嘉去”的新口号所取代。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历史研究中的现实因素被一再剔除,学者避之难恐不及。这一转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使得许多史学家遁入象牙塔中,在社会变革最需要历史提供镜鉴时却无动于衷。事实上,“现实”并不必然会阻碍史学发展,在许多情况下还是促进史学发展的积极因素。比如,“二十四史”当中,哪一部脱离了意识形态的

12、需要?又如,如果不是为了“清算帝国主义血账”。又怎么会有中国近代更资料丛刊的编纂?史学家亨利.皮朗说,“历史学者的第一要务,是对生活怀有兴趣”。“为现实而历更”则是年鉴学派的信条。刻意将史学与現实隔离开来,显然不利于史学发展。与远离现实相联系的是重史料轻理论的偏颇。历史研究需要处理好史论关系。“以论带史”无疑应当摒弃,但若重蹈旧史家“重史轻论”的覆辙,滑入“史料即史学”的观念之中,拒绝“理论”和“思想”,显然也不可取。重史科轻理论,忽视重大问题的研究而走向细枝末节的考证,容易导致历史研究的边缘化、微观化和碎片化。重史科轻理论还容易导致一些史学家不断解构宏大叙事,放弃对历史大脉胳、大趋势、大走向

13、的关注。即便在有限的理论探讨中,历史理论也逐步让位于史学理论,由对历史迸程基本线索的追寻转变为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的探求。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学者在细化和深化微观研究的同时,下更大的功夫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综合概括。(节选自2018年9月3日人民日报15.下列不属于中国史学“以偏治偏”后果的一项是( )A.埋头于故纸堆,远离政治。 B.信奉“古为今用”治史理念。C.逃避现实,一再剔除现实因素。D.遁入象牙塔,对社会变革无动于衷。答案:B。不属于“后果”。16.下列最适合作选文观点的一项是( )A.史学研究应“为历史而历史”回到乾嘉去。B.突出“现实”才是史学研究的科学方式。C.史学研究应联系现实,史

14、料与理论并重。D.要细化、深化微观研究,也要综合概括重大历史问题。答案:C。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17.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题1 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1)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2)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答案:(1)可以横绝峨眉巅 (2)一尊还酹江月(3)晓来谁染霜林醉 (4)吾尝跂而望矣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