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 10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1172007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 10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 10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 10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 10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 10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 10 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旗帜世人瞩目婆娑数以千计AzhshsushBchzhshshCzhzhsushDchshshsh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旗竿熟悉阳光明媚绿树成阴B嬉戏噩梦心智建全水警汽艇C标记沼泽新闻报导草地碧绿D凋谢想象告别仪式表情茫然解析:A项“旗竿”应为“旗杆”;B项“心智建全”应为“心智健全”;C项“新闻报导”应为“新闻报道”。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的事实是另外一些人_难忘的。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

2、筑成为历史的_。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_。A终生遗迹熟悉B终身陈迹熟习C终身遗迹熟习D终生陈迹熟悉解析:“终身”多就切身的事说,如“终身大事”;“终生”多就事业说,如“终生难忘”“奋斗终生”。“陈迹”,陈旧的事情;“遗迹”,古代或前代遗留下来的痕迹。“熟悉”有两个意思,清楚地知道,知道得清楚;“熟习”是指对某种学问或技术深刻了解,侧重于学问或技术等。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时,有人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就身不由己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B令世人瞩目的“侵华日军细菌战赔偿诉讼”二审判决

3、将于7月19日下达,浙江“声援团”一行32人将从萧山国际机场启程飞往东京。C新组建的这支足球队训练抓得很紧,但上场对垒到底如何,还不得而知,我们只好侧目而视。D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与社会领域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因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解析:A项“身不由己”应换为“不由自主”;C项“侧目而视”应换为“拭目以待”;D项“千头万绪”应换为“千丝万缕”。答案:B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对香港行使主权。B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由于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C参观者默默地迈着

4、步子,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他们的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D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解析:A项在“从此”后加上“恢复”二字,因为香港在过去就是中国的领土;B项将“由于”改为“因为”,“由于”不能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C项在“起来”后加“的时候”。答案:D6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映成趣。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荫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5、。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林,接近山麓则是绿草如茵。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野一如内地。A BC D解析:本题运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语序排列合理的能力。这个语段是描写性语段,提出了描绘对象,应放在段首。整段文字以行踪为线索,紧承,交代了由伊宁市向东飞驰的行踪。是在汽车上行驶的感觉,“放眼窗外”一词与衔接紧密。是远望,描绘出了在汽车上飞驰的感觉。答案:B阅读下列文字,完成710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真像一场

6、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

7、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的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7怎样理解“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这句话?答:_答案:这里本来应该是阴森恐怖的,但

8、现实却相反,它反而是阳光明媚、杨柳婆娑、儿童嬉戏的地方。8作者在开头写布热金卡的祥和景象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与下文写参观者看到的恐怖景象形成对比,更能突出纳粹者的残酷。9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答:_答案: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须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震撼了!10读了这些文字后,你认为作者当时的感情如何?答:_答案:表现出作者对纳粹者的深深的痛恨。创新迁

9、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奥斯维辛的风高洪波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维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维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维辛。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

10、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维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芳大姐说,奥斯维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维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绞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 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为人类

11、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号叫和呻吟。在奥斯维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亲手造成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维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维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

12、的感觉。”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维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维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象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奥斯维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

13、.23万人口中有7 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象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这当然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维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1文章开头三段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答:_答案:自然地引出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内容;表现心情的热切;以美丽的城市、“欧洲的独特魅力”、美好的诗意反衬在这块土地上纳粹曾经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马列克沉吟,胡大姐不说话为下文“拒绝陪伴”埋下伏笔。2(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的?答:_(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答案:(1)先概括叙述,再选取典型细节加以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