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1168726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2.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4.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二、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诗句的填空。5.定风波中,表达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旷达洒脱的超然情怀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6.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作者与朋友尽情游乐的句子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

2、潜赋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奇妙想象的句子是“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8.浣溪沙中,作者以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三、古诗词阅读。(一)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头斜照却相迎”。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把夕阳人格化,通过夕阳“相迎”的热情态度,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带给他的无限喜悦之情。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人生感悟:自然界的晴雨既属寻常,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人生

3、中的宦海浮沉、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性格特征: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二)阅读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回答问题。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长沟流月去无声”的画面。作者和朋友在洛阳午桥桥头畅饮,桥上欢声笑语,而月光照着桥下的流水,长长的流水静静地流去寂静无声。2.细吟全词,可知“闲”字笼罩全文,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孑然一身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三)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回答问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

4、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等词句,表现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忠贞爱国之情。(四)阅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回答问题。1.词中共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北风、晚烟、营垒、城堡、落日。特点:萧瑟、冷清、破败。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中“断”字的妙处。“断”字生动地描绘了马鸣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情景,突出了寒风的凛冽,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人被隔绝在荒野的凄凉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