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1168677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2掌握词中出现的关键字、词的含义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鉴赏词中的用典2理解重要意象的含义3学习借古讽今在写作中的运用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曾多次上书,陈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但都不久落职。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的爱国思想之作

2、占有极大分量。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著有稼轩长短句。知背景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本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被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信任,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在这样的心境下,辛弃疾登临建康赏心亭,见景生情,以古喻今,写

3、下这首传诵千古的词作,抒发郁积在心头的悲愤之情。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事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4、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

5、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给当权统治者的一封“谏书”。知常识1关于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五律、七律、排律三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种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便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种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种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种格式有几个名称。有的词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有的词牌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有的词牌本来就是词的题目。2用典类型点化前人语句。有时也叫侧用,就是指从典故侧面意

6、义取用典实,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或是化用前人语句,使语言更清幽、委婉。明用历史故事。就是直接引用既往的故事,或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深厚。暗用历史故事。就是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浑然天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词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反用历史故事。即反弹琵琶,逆向运用,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3吴钩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吴钩”在古代诗词中,含义比较丰富。比如:在诗人李白侠客行

7、“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一句中,“吴钩”指骁勇善战、刚毅顽强;在诗人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一句中“吴钩”象征着建功立业的壮怀;在诗人杜甫后出塞“少年别有赠,会笑看吴钩”一句中,“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一、字音识记1遥岑(cn)2.倩何人(qin)3.堪脍(kui)4玉簪(zn) 5.螺髻(j) 6.揾英雄泪(wn)7舞榭(xi)二、词语解释1楚天千里清秋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2遥岑远目 岑:小而高的山3断鸿声里 断鸿:失群的孤雁4把吴钩看了 吴钩:古代吴地制

8、造的一种宝刀5休说鲈鱼堪脍 脍:把鱼、肉切细6红巾翠袖:代指女子7舞榭歌台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8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社日祭神所奏的鼓乐9求田问舍:购买田地和房舍。词中指只知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10金戈铁马:战争和戎马生涯,也形容军队战士的威武雄壮。金戈,古代用金属制成的武器,横刃,长柄;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一、了解行文脉络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 二、把握文章主旨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借“怀

9、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促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一、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1词中的“游子”指谁?为什么?答:提示: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2“落日”“断鸿”“吴钩”“栏杆拍遍”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答:提示:落日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给人孤寂冷清之感。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

10、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3.请分析本词用典的具体作用。用典作用尽西风,季鹰归未?借张翰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

11、小人物,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4.古人在创作诗词时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中,作者却连用两个“秋”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提示:作者选取两个视角表现无尽的秋意。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了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连、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两个“秋”字

12、写出了词人目光的流动,目力所极一片秋色。第二个“秋”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二、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5找出词中的典故,分析其作用。答:提示:典故作用孙仲谋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词人面对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沉痛感叹。 刘裕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刘义隆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佛狸祠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之情和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廉颇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6.这首词的主旨表现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根据上、下片的内容说说这个句子的具体含意。答:

13、提示:该句是以廉颇自况。词人景仰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胸怀恢复大志;要在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进行北伐,草草出兵只能招致失败;回顾南下后四十三年,屡遭废黜,最后以廉颇自比,表示仍能为国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7本词多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答:提示:(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突出南宋统治者的萎靡不振。(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指出历史的经验教训,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4)用廉颇的遭馋尚有赵王聘问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相对比:抒发自己报国无

14、门的愤懑。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词所写的景物、人物及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答:提示:作品所写景物所写人物表达的情感念奴娇 赤壁怀古长江、赤壁、乱石、惊涛、故垒周瑜渴望建功立业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拓跋焘、廉颇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如何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1)答题要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2)答题要多角度、多层面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变化)的。鉴于此,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另外,要根据所给的语言材料的内部层次来确定答题要点,如所给的是“一联”,恐怕有两个要点;如是“一片”,则恐怕更多。(3)答题模式感情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所表达的情感)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一般还要分析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感情分析题a分析概括: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情感内涵。b概括分析:先概括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分析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分析,不可笼统空泛。必要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