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155008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资料文化生活知识清理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容和特征:(1)内容: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此文化,既非广义文明、也非狭义知识)。(2)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必须是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实践与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比如修建博物馆,革命纪念地,举办活动等)2.文化的总作用:总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注意:文化

2、本身不是物质力量,但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3.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决定;反作用;相对独立性)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a: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b: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作用不同,先进、健康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文化阻碍。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不能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派生品和附属品)(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科技、教育、人才,在经济中越来越重要(如提高劳动者素

3、质,发展科技,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b: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在经济中作用越来越突出(如文化属于第三产业,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国内,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文化素养。 b:国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国际斗争重要内容。(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文化软实力,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个人的作用: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1)来源

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特点:潜移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主动的。 因此,要积极主动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要积极主动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

5、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力量倍增。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促进人全面发展。第一单元总结:文化的作用(大切口)(1)总 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2)对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3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2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3点)。(3)对个人: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优塑。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

6、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特点:文化对人影响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3.1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1)民族节日: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为何要保护文化遗产(了解)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作用: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特点:具有不可

7、再生性,正在被破坏。2.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3.为何要尊重文化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

8、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4)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只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4.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方向: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文化交流的途径(1)商业贸易 (2)人口迁徙 (3)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

9、式) 2.大众传媒(1)文化传媒优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2)文化传播的媒介是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媒介是大众传媒(注意,传媒大众传媒,包含关系)。(3)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3.中外文化交流意义(传入、传出)(1)有利于外域文化传入中国,学习和吸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发展进步(传入)(2)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传出)4.怎样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仅限第三课第二框)(1)引进来:热情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10、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2)走出去: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3)途径:通过文艺交往、教育学习等途径,在生活中多途径传播中华文化。(4)手段: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中华文化。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4.1 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的内容(1)传统习俗; (2)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 (3)传统思想; (4)传统文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2.传统文化的特点(1)继承性 (2)相对稳定性:基本特征保留,具体内涵因时而变。(3)鲜明民族性: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为何台湾海峡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为何每逢佳节倍思亲

11、?)3.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作用(1) 传统文化顺应社会变迁,起积极作用 (2) 传统文化一成不变,起消极作用4.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东西,加以改造或剔除。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求(1)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要求: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影响文化发展

12、的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2)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自身的传承); (3)思想运动(文化自身的传承) (4)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第五课 文化创新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文化创新实质;源泉和动力(1)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1、2教材原话,首先背) (文化创新的措施变意义)(1)文化发展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推

13、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3)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4)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推动不同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6)文化创新有利于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5.2 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方向、主体)(1)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根本途径)(2)要继承传统

14、,推陈出新(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纵向)(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横向)(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克服“守旧主义”和 “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方向)(5)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主体)(6)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第二单元 综合探究1.学习型社会(1)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生教育体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

15、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汉字,史书典籍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尤其表现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征)。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尤其表现为石窟文化、民族文学作品。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也是特征)(1)含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能与其它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它民族文化积极成分。(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中国各民族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