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1135737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题(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务必在试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u-64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第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现代社会应提倡低碳生活。下列燃料可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是 ( ) A氢气 B天然气 C石油 D煤炭 2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决定反应速率的根本因素是反应温度B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都为0C可逆反应达到一定

2、限度后不可改变 D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3下列有关能量转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 B使用电炉加热食物,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C氢氧化钾与硝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D煤炭的燃烧只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锌锰干电池是二次电池B铜片、锌片、导线和橙汁组成的水果电池,负极是铜片C铅蓄电池的放电过程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负极5 A、B、C三种金属片,将A、B 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A是负极;将B、C 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C极有气泡产生。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BC BCBA CACB

3、DBAC6下列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能量变化能用图表示的是 ( )A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 BBa(OH)28H2O晶体和NH4Cl晶体的反应C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7下列各组金属与酸的反应,反应刚开始时,放出H2的速率最大的是 ( )金属(粉末状)/mol酸的浓度及体积反应温度AMg0.13 mol/L盐酸10 mL25 BFe0.13 mol/L盐酸10 mL25 CMg0.13 mol/L盐酸10 mL35 DMg0.16 mol/L硝酸10 mL60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电池的放电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B化学电池中电子由正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向负极C燃料电池

4、两极板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燃料电池工作时,通常是将空气或氧气通向正极9下列实验中,反应速率的加快由催化剂引起的是 ( )A在炭粉中加入KClO3,点燃时燃烧更为剧烈B锌与稀盐酸反应中加入少量浓盐酸而使反应放出H2的速率加快C固态FeCl3和固体NaOH混合后,加入水能迅速产生沉淀D双氧水中加入少量MnO2,即可迅速放出气体10日常所用干电池的电极分别为石墨棒(上面有铜帽)和锌皮(如图),以糊状NH4Cl和ZnCl2作电解质(其中加入MnO2吸收H2),电极反应式可简化为:Zn-2e-=Zn2+,2NH+2e-=2NH3+H2(NH3与Zn2能生成一种稳定的物质)。根据上述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5、 ( )锌为正极,石墨为负极 锌为负极,石墨为正极工作时,电子由石墨极经过外电路流向锌极长时间连续使用时,内装糊状物可能流出腐蚀用电器A B C D11【导学号84790541】已知:能量越低的物质就越稳定;白磷转化成红磷是放热反应。据此,下列判断或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红磷比白磷稳定 B相同的条件下白磷比红磷稳定C红磷和白磷的结构相同 D红磷容易发生自燃而白磷则不会自燃12【导学号84790542】下列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 13【导学号84790543】将4 mol A 气体和2 mol B气体置于1 L的密闭容器中,混合后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

6、若经2 s后测得C的浓度为1.2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速率为1.2 mol/(Ls)B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6 mol/(Ls)C2 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30%D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6 mol/L14一定温度下,反应N2(g)+3H2(g) 2NH3(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改变Bc(N2)c(H2)c(NH3)=132CN2与H2的物质的量之和是NH3的物质的量的2倍D单位时间里每增加1 mol N2,同时增加3 mol H215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g+Cu=Cu2+2Ag,能实现

7、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 )A正极为Cu,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为AgNO3溶液B正极为C,负极为Cu,电解质溶液为AgNO3溶液C正极为Cu,负极为Ag,电解质溶液为AgNO3溶液D正极为Ag,负极为Cu,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16已知反应:2X(g)+Y(g)2Z(g)。某研究小组将4 mol X和2 mol Y置于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测定不同时间段内X的转化率,得到如下表数据:t(min)24.556X转化率30407070根据以上信息作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不断增大B反应在5.5 min时,v正(X)=v逆(Z)C6 min时,容器中剩余1.

8、4 mol Y D其他条件不变,将X的物质的量改为10 mol,则可得4 mol Z第卷(非选择题,52分)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合计32分)17(10分)将Zn棒和Cu棒用导线连接后,放入某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如图所示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20080503(1)若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则Zn棒为原电池的 极,可观察到Cu棒上所产生现象是 ,试用电极反应式表示该现象: 。(2)若电解质为硫酸铜溶液,则Cu棒上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Zn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3)若在上述两个过程中,Zn棒减少的质量相等,则Cu棒上(1)和(2)所析出物质的质量之比为 。18(10分)硫酸的消

9、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工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在硫酸的生产中,最关键的一步反应为:2SO2(g)+O2(g) 2SO3(g)。(1)一定条件下,SO2与O2反应10 min后,若SO2和SO3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1 mol/L和3 mol/L,则SO2起始物质的量浓度为_;10 min生成SO3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增加O2的浓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B降低体系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C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D一定条件下达到反应限度时SO2全部转化为SO3 (3)在反应过程中若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0.1 mol/L、0.2 mo

10、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O2为0.2 mol/L BSO2为0.25 mol/LCSO3为0.4 mol/L DSO2、SO3均为0.15 mol/L(4)工业制硫酸,用过量的氨水对SO2尾气处理,请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_ 。19(12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可以说能源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原动力,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甲 乙 丙(1)氢能源是21世纪极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之一,它既是绿色能源,又可循环使用。第19题图在图甲的两个空格中填上循环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以完成理想的氢能源循环体系图(循环中接受太阳能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从能量

11、转换的角度看,过程应是_能转化为_能。 图乙是氢氧燃料电池构造示意图。关于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极是负极 B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4e-+4OH-=4H2OC电子由a通过灯泡流向b D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率为100%(2)已知:破坏1 mol H2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436 kJ能量;破坏1 mol O2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 498 kJ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1 mol HO键能够释放463 kJ能量。图丙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请将图中、的能量变化的数值,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kJ; kJ; kJ。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合计20分)20(10分)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最终停留在20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图1 图2 图3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