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传统木拱桥种类与结构例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1289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传统木拱桥种类与结构例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传统木拱桥种类与结构例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传统木拱桥种类与结构例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传统木拱桥种类与结构例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传统木拱桥种类与结构例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传统木拱桥种类与结构例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传统木拱桥种类与结构例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木拱桥种类与结构分析种类一、有柱的梯形木拱桥在山东、河南和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常可见有柱支撑的三跨折板梯形木拱桥。这类桥的外观类似折边拱券,结构分类则应归于边跨斜升、中跨高平的多跨支柱梁式桥。中跨离水较高的原因,显然在于桥下有船通航。画像石上此类桥梁图形颇为常见,足以说明曾经流行。东汉桥梁的实物不存,文献语焉不详,画像石图案便是推测当时结构的主要依据。汉代水上交通发达,高大楼船的通航,需要桥下高耸空间。 汉书薛广德传:“(元帝)酎祭宗庙,出便门,欲御楼船。广德当乘舆车,免冠顿首曰:宜从桥。先驱光禄大夫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 ”汉元帝于前4833年在位,便门在央宫西侧,

2、出门过濠即临皂河。北上渭水之阳的宗庙,既可车马取道陆路,也可舟船顺流皂河。两相比较,陆路安全而舒适不足,水路反之。汉代大一统,车马与舟船的畅通同等重要。可是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桥梁是车马过河的必备,却是大船通航的障碍。如此,低平近水的梁式桥,必须加以改造。梁的出现在桥之前。人类观察树干的自然倒伏,再故意地伐木为梁,是顺乎情理的。西安半坡新石器遗址环绕宽、深均达到5米多的濠沟,居民出入,势必凭借横梁。或小木拼接成功,或大木独自造就。 诗经大雅:“亲迎于渭,造舟为梁。 ”当河流过宽过深时,周人的对策是建造舟桥。 史记苏秦传:“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柱在其下且可让人抱紧

3、,可能是木构两跨支柱梁式桥,梁字古形大约就是其摹写。传说此梁在今陕西蓝田县,俗呼“蓝桥” 。 说文解字梁:“用木跨水也,即今之桥也。 ”东汉时中原桥梁的名称已从“梁”向“桥”转变,也许还包含从水平向梯形或拱形的转变。二、无柱的梯形木拱桥支柱抬升桥面,使楼船得以通航,却带来自身与船碰撞的问题,张猛进曰“乘船危”大概就包含这层意思。自汉代开始,人们致力于清除桥下障碍。在汉代画像石上,间或刻有无柱的三跨折板梯形木拱桥。如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氏祠第六室下层石刻“水陆攻占图” 、山东临沂县白庄汉墓石刻“车骑出行图” ,都刻绘得十分清晰。不过包括桥梁专家在内的很多人,对其持有怀疑。从一般结构着眼,这类桥梁难以

4、成立,因而似乎不可能有过实物。无柱的三跨折板梯形木拱桥的结构的确存在问题;但超越结构,则不难发现汉人对无柱高耸桥梁的强烈追求。在此追求的长期激励下,后代叠梁木拱桥的出现只剩下技术上的一步之差。历史告诉我们,实用需要是技术发明之母。汉至宋代一千年中,中国各地木工就此可能都曾做过努力,山东人付出更多。并非偶然,巧夺天工的发明后来真的在山东得以弘扬。三、弧形的拱桥 提升桥面的另一办法是建造弧形的拱桥。郭沫若研究甲骨文,释形似拱桥的一字为蜺(虹的一种) 。李亚农推论,殷商时期已有石拱桥。工程专家们多持反对意见,金大钧认为铜器时代无法进行精确的石材加工,故不可能建造石拱券。由于缺乏实证,中国拱券源于何时

5、至今仍为悬案,但工具说亦难以令人信服。古埃及精确的石建筑、古西亚成熟的砖拱券都完成于铜器时代。祁英涛认为中国已知最早的拱券实例是,战国末年洛阳韩君墓的石门。依据是先前欧洲传教士的记述,实物已经不存。在1950年后发掘的洛阳战国古墓中,从未发现过石拱券,故多数专家认为实证不足。西汉留下了实物,在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朔方郡(今乌兰布和沙漠)墓葬中,出土用楔形砖砌筑的弧形拱顶。此墓年代在张骞凿空以前,又为早期中西交通的可贵实证。东汉时,地下墓室普遍采用长方形的筒拱结构。不少学者认为,将其跨度加大用于地上桥梁,应该说没有太大困难。可是东汉拱桥的实物从未发现,而采用折板梯形结构的地下墓室却从此时沿用

6、很久。在山东嘉祥与河南新野出土的汉画像砖上,刻有单孔裸拱桥,不过难以将其视为石拱桥的摹写。从图上看,桥面很薄,近地两端略呈反弓状,似为独木弯曲而成,与砖石砌筑的拱桥差距较大。水经注卷十六引朱超石与兄书:“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题其上云:太康三年(282)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千人,至四月末止。 ”又引晋干宝搜神记:“太康末?。凡是数桥,皆累石为之,亦高壮矣,制作甚佳,虽以时往损功,而不废行旅。 ”这是可信文献记载最早的一批石拱桥。四、无脚桥、飞桥、虹桥、叠梁拱桥与贯木拱桥北宋界画发达,桥梁是常见题材,有些支柱桥与汉画中的梯形木拱桥相似;有些支柱桥呈弧形。无论梯

7、形还是弧形,支柱都严重妨碍大船通航。在仰赖水运的都城,桥下支柱与漕船碰撞的问题,甚至成为朝廷关注的焦点。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8:“内殿承制魏化基言,汴水悍激,多因桥柱坏舟,遂献无脚桥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诏化基与八作司营造,至是,三司度所费功逾三倍,乃诏罢之。魏化基所献“无脚桥式”的细节不得而知,推测类似600多年前甘肃出现的“飞桥”或“河历” 。 水经注卷二引秦州记:“枹罕有桥夹岸广四十丈。义熙中(405418)乞佛于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 ”又引段国沙洲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百五十步,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

8、,施勾栏甚严饰。 ”更早河北也有过类似尝试但未成功, 晋书石季龙载记:“(295349)又纳解飞之说,于邺正南投石于河,以起飞桥。功费数千亿万,桥竟不成。 ”以上“飞桥”与“河历”结构大约皆为伸臂梁式,其高、宽尺度或有夸张。礼失而求诸野。北宋末年,困扰朝廷问题的最终解决得力于社会下层。 渑水燕谈录志:“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中(10321033)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垒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庆历中(10411048)陈希亮守宿,以汴桥屡坏,率常损

9、官舟害人,乃命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 ”宋史陈希亮传:“乃以为宿州,州跨汴为桥。水与桥争,常坏舟。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 ”“虹桥”中最精美的一座在汴京东门外。 东京梦华录河道:“中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 ”。居于名画清明上河图长幅中心位置的,正是流传千古的虹桥。唐寰澄推测其“净跨约20米,拱矢约5米,宽约8米”

10、,并先后名之为“叠梁拱桥”和“贯木拱桥” 。鉴于表意的准确,本文倾向于“叠梁拱桥” 。五、现存木拱桥杰作两宋之际,随着汴京的衰微,木拱桥在中原地区趋于湮灭。近世学者以为再也见不到这种桥梁的实物,直至1980年代重新发现。1994年笔者在闽北、浙南一带调查,目验实物近40座,确信存在的共约200座。这个地区木材丰富、沟壑纵横、人烟稀少,具备木拱桥得以建造并留存至今的必要条件。闽浙现存木拱桥中年代最早的,约可溯至南宋。有人以为朝廷迁都临安后,这里成为畿辅之地,中原虹桥随之到来。如此推论不无疑点,一方面北宋青州未必就是虹桥技术上的源头;另一方面,已知闽浙木拱桥的主事工匠,多来自距杭州较远的闽北,而不

11、是较近的浙南。在福建屏南县寿山乡霍童溪上,现存一座令观者惊心动魄的木拱桥。龙井桥单跨22米,宽4.8米。桥南清嘉庆碑记:“吾乡之南二十里许,有龙井桥,不知昉自何代。询之父老及遗碑,大约创自炎宋,亦究无实录,终回禄于乾隆年间,今岁缘首等募缘重建,属志于余。 ”屏南县志载:“龙井桥在坑里北,其桥两山相映,万木森立,俯视桥下,龙井喷浪如玉。 ”桥藏于深山峡谷,密林中几不可见。其形势极为险峻,桥腹距水面高约30米,据乡民称水下还有30米。木拱桥的源流扑朔迷离。近代留存实物的,还有甘肃临夏、渭源和兰州地区,方圆不过150公里。耐人寻味的是,北朝文献中就有这一带建造“飞桥”及“河历”的记载。2000年夏,

12、笔者在临夏附近的大夏河上,果然看见一座伸臂梁加斜撑的木桥,其跨度不到20米,但完全印证了沙洲记中关于“河历”的记述不虚。偶然露出的蛛丝马迹表明,中国木拱桥的调查尚不全面。前几年,笔者与闽南和东北朋友闲聊,意外得知他们儿时都曾玩过筷子游戏,实际上就是搭建木拱桥模型。2003年4月1日,在中央电视第10台有关1931年长春万宝山日军的图片报道中,隐约出现一座与兰州例接近的实物。推测木拱桥在全国过去或现在的分布地可能更为广泛。六、桥上廊屋桥上廊屋的起源很早,最初或为强化结构,或为防雨防潮。木材保持干燥状态,可以经久不腐;时干时湿,最易损坏。 四川通志记三公桥:“桥可十几丈,桥上架梁,梁上竖屋。不意结

13、构才完,而汪公以未任去,?逾年而屋未复,雨晒阳曝,桥梁几蠹。今太守杨公捐俸购木,植易陶瓦,命工匠覆盖如是。 ” 刘敦桢考证,桥上廊屋可能上溯到春秋战国,唐白居易在“修香山寺记”中,曾提及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南宋李嵩在其“水殿纳凉图”上绘有廊桥;临安的丰乐桥上有重楼,为朝士们聚会游饮之所。张择端所绘汴京虹桥上没有廊屋,原因当在于应急,不求坚固永久。廊屋功能的衍伸是供人驻足观赏,尤当秋高气爽之时,凭栏远眺,葱翠满目,心旷神怡。廊屋侧面的常见处理是加腰檐,外观与重檐相似。在降雨量较大地区,则有必要完全用鱼鳞板封闭起来。先功利而后艺术是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律。在偏僻乡间,桥上廊屋可能有更多功能,供神佛、

14、设集市,亦为行者歇脚的避风港,特别在聚落附近,廊屋大空间常常是乡民聚会的主要场所。在中国,修桥铺路是名垂青史的大功德,原因就在于此。结构古代桥梁的结构,大体分为横梁和拱券两类。由于木、石材料强度与自重的局限,梁式桥的单跨长度一般仅为710米,超过10米易受弯折断。多跨桥的长度较大,但在水中不论立柱还是筑墩,施工总是困难;桥墩过密,又经不起洪流冲刷。中国古代木梁的最大跨度是13米,石梁跨度可达20多米。如漳州宋代虎渡桥,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量超过200吨。巨型石梁的安装,只有在沿海河口,利用潮水涨落才可能完成。如果跨度更大,其下又为深谷湍流,支柱无法筑造时,伸臂梁是可行的结

15、构方式之一。在木结构中,这种做法与斗拱相似;在石结构中,便为叠涩。四川木里彝族自治县有一座木伸臂梁式桥,近人实测净跨为48米,堪称奇迹。斗拱和叠涩受到中国人喜爱的原因可能是,其空间效果与石拱相埒,受力仍符合木材本性。在实际工程中,经济和坚固是不可忽视的。木伸臂梁式桥的材料耗费太大,因此除了在特殊需要又有足够木材的情况下方能成立。半圆形石拱桥,据统计数百座中多数净跨略大于10米。原因主要在于半圆拱的矢高使桥面坡度过陡,不利于车马上下。以拱跨与矢高之比计,半圆为2.00,比值越小坡度越陡,越大越缓。验之古代石拱桥,南方常为2.322.56,北方略大,极限是安济桥5.12。现存木拱桥的跨矢比多为6.

16、00,绝对超过石拱桥。推算当跨度在2030米之间时,桥孔高度为4米上下,下可容舟船,上利于车马。宋代虹桥跨度正在20米左右。 宋会要:“大中祥符八年(1015)马元方请浚汴河,中流阔五丈深五尺。 ”河中流宽约16米,桥宽理应稍大。木拱桥的绝妙之处就在。 “编木”结构,这种“编术”结构不用柳钉,全由大小均匀的巨大圆木纵横交织,交叉搭置、互相承托、挤压咬台、逐节伸展,形成完整的木架式主拱骨架。由于力学结构的合理与完美,尽管“虚架无柱”这种“编木”结构却有很好的受压性能,术拱桥的“编术”结构系统巧妙地实现了跨越山谷和支撑桥面荷载的两大功能。因此,木拱桥的关键是“编术”结构的拱架系统的建遗。 “编木”结构构件主要内力为纵向压力 t 是结构力学严格意义上的拱结构。因而具有优越的承载能力,但“编木”结构所用的材料是术材,本材是硬的,是一种线性材料,适用于平面结构,不同于竹篓、藤筐等所用的竹、蘑等材料,竹、藤是软的,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