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大地构造复习提纲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1274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大地构造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年整理]大地构造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年整理]大地构造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年整理]大地构造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年整理]大地构造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大地构造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大地构造复习提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地构造研究的主要方法(历史分析法及其内容):历史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方法) 、构造比较法、其他的方法有(地球物理方法;遥感遥测;高温高压实验;计算机模拟 ;同位素研究方法 ;行星类比)历史构造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地壳、地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包括 7 方面的分析内容:1、地层沉积特征分析, 根据地层发育及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和古生物组合在时空分布上的变化,恢复各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区,进而了解不同时

2、期构造环境与分区; 2、岩浆活动分析;3、构造作用分析,构造运动的时空分布、类型及强度差异,重塑地壳构造运动史,划分不同类型构造区;4、变质作用分析,变质岩的时代、岩性、分布、变质相,变质作用产生的条件,分析构造环境;5、成矿作用分析,据成矿作用与各种地质因素的关系,研究各种矿产的控矿条件,确定成矿大地构造环境和找矿方向; 6、地球物理分析,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勘查资料,分析地壳深部物质组成和结构差异;7、地球化学分析,根据各种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元素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场;为构造分区和找矿区划提供重要资料。地壳类型及其特征(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大陆地壳(上地壳,A1):主要由富硅铝的

3、硅酸盐矿物组成,常称硅铝层;多分布在大陆区。大洋地壳(下地壳 A2):主要由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常称硅镁层;比重较大,密度一般为 2.9-3.0g/cm3;主要分布在洋底或大陆地壳的下部。岩石圈速度结构的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取决于地球介质的弹性和密度,壳幔速度结构在空间上存在明显不均一性,壳幔结构具有多层性,各分层地震波速度及其梯度明显不同,其间可存在高导低速层;不同 vp、Vs 速度层的厚度、埋深、分布范围、稳定性、速度梯度等存在显著差别。大陆壳速度分层(上地壳 vp5.96.3 km/s;中地壳 vp=6.46.7 km/s;下地壳vp=6.8 7.6km/s) Vp、Vs 的含义及其

4、在地球分层结构研究中的作用:(现在常用的:上地壳 vp5.96.3 km/s;中地壳 vp=6.46.7 km/s;下地壳vp=6.87.6km/s;传统的:上地壳(硅铝层)下地壳(硅镁层) )纵波(P 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平行;通过介质的体积变化即挤压和拉伸传播;速度快,最先被接收到(Primary wave) ;振幅小;在固、液、气态介质中均可传播。横波(S 波) :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通过介质的形态变化传播,又称作剪切波;速度较慢(Secondary wave);振幅大;只在固体中传播地球分层结构研究中的作用 (对地球内部结构有了较为明晰的认知)按弹性波传播特点,在均质体中

5、Vp、Vs 会随深度增加而缓慢均匀加快 。实际情况为: Vp、Vs 在地球内某些深度上出现急剧升高或降低。地球物理学上把地震波在某些深度上出现急剧升高或降低界面称为不连续面。壳内低速层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是指地壳内存在的地震波速度低于正常梯度的高导低速层。上地壳(15km 以上)低速层与含水和岩石破碎有关下地壳(1520km 以下)低速层与局部熔融有关活动区与稳定区 Moho 面特征的差别(形态、埋深、清晰度、波速等)壳幔速度结构不均匀性的表现:壳幔结构具多层性,各分层地震波速度及其梯度明显不同,其间可存在高导低速层;不同 Vp、Vs 速度层的厚度、埋深、分布范围、稳定性、速度梯度等存在显著差

6、别。不同构造区 Moho 面特征形态显著不同壳幔速度结构的不同,与岩石圈物质组成、深部热状况和物相物态及动力学条件密切相关。富集地幔、亏损地幔:富集地幔指大离子亲石元素(K 、Rb、U、Th )富集的地幔;亏损地幔指大离子亲石元素(K 、Rb、U、Th )亏损的地幔;中国岩石圈结构基本特点(7 方面):中国岩石圈结构具以下 7 个特点:1、大致以贺兰龙门山(E105110)为界,东西两部岩石圈和软流圈结构差异很大:西部的“层状结构”较明显;东部呈“块体镶嵌结构” (或“蘑菇云构造” ,袁学诚,2006;见图) ;2、西部岩石圈厚度大,130200km ,软流圈薄,40100km ;东部岩石圈薄

7、,50100km,软流圈厚且变化大, 200300km ; 3、秦岭华北块体 100150km 深区段以低速为主体,50100km 和 150400km 都表现为高速体与低速体陡立间列; 4、东亚至西太平洋地区深 70250km 区段存在一个巨型低速体;5、以贺兰龙门山构造带为界,可把中国的岩石圈划分为 2 个岩石圈构造域和 6 个岩石圈块体;6、不同类型构造区岩石圈结构明显不同;7、中国东部岩石圈呈“上老下新”年龄结构稳定区的概念及类型(大陆稳定区、大洋稳定区) ;活动带及其类型(大陆活动带、大洋活动带)稳定区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一个工程场地相对稳定的地段。大陆稳定区具大陆型地壳的地台(如俄罗斯

8、、北美、西伯利亚、中朝地台) ;大洋稳定区具大洋型地壳的地台。是地史构造单元(如西太平洋洋盆是中生代发展形成的) 。活动带泛指地壳上构造活动性、运动幅度和速度都比周围地区大的地区;大陆活动带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东非裂谷) ,和大陆边缘活动带(中国东部)大洋活动带即地槽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 (洋脊)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安第斯) 地槽的概念:地槽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沉积,后期强烈上升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它是与地台相对立、相比较而区别的,在时间上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曾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地槽的基本特征:1、沉积特征 总体特征:沉积物呈带状分布,厚度巨大(可达万

9、米) ,以海相为主,岩性、岩相及厚度在横向上变化显著。2、构造特征 构造活动强烈,常形成紧闭线性褶皱和大型纵向深断裂及推覆构造3、变质作用特征 地槽期的地层和岩石受异常压力、热力以及外来物质作用的影响,普遍发生区域变质,形成明显的区域变质带。4、岩浆活动特征 岩浆活动广泛而强烈,特点:演化趋势:早期(下降阶段)以强烈的中基性喷发为主,形成火山硅质建造;晚期(上升阶段)以大规模中酸性侵入为主,形成巨大花岗岩基;后造山阶段侧以碱性喷发和小型侵入为主。空间分布:早期(下降阶段)火山岩多呈带状分布在拗陷带(地向斜)中,晚期的侵入岩浆多集中在地槽隆起带(地背斜)中。5、矿产特征以内生矿产和变质矿产为主,

10、尤以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内生矿产最为典型(如 Cr 、Ni、Ti 、 Pt、 Co、 Fe 和黄铁矿型铜矿) 。其次为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Fe、Cu、W、Mo、Sn、Pb、Zn、Ag、Sb、Hg 等矿产。6、地球物理特征 (1 )地震火山多。 (2 )具异常上地幔, Moho 面埋深较大或岩石圈减薄, Pn7.8km/s, Sn 无效通过(上地幔刚性顶层) 。 (3)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成带状分布,方向性明显。 (4)热流值高,一般在 1.42.0 HFU 之间 7、空间位置及外形特征 地槽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或两个大陆之间,呈条带状分布,长可达几百几千 km,宽几十几百 km。与地槽特征有关的名词

11、术语: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沉积建造序列 等:复理石建造是活动带特有的岩石组合。目前一般认为是深海碎屑沉积,具 4 个特征:(1)海相;(2 )陆源;(3 )韵律性(数千米岩系由几 cm几 m 的少数几种岩性有规律互层组成) ;(4)特征的结构(包括递变和反递变层理、底部舌状和槽状冲刷沟模、痕迹化石及斜层理等)磨拉石( Molase )是来自瑞士的术语。是造山作用阶段的产物沉积建造序列 一定构造单元中,随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沉积建造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地槽区的典型沉积建造类型及其常见的沉积序列:下降-扩张 - -上升-造山带地槽的沉积建造序列为: 硬砂岩建造 -硅质火山岩建造 -复理石建造-

12、磨拉石建造地槽的对偶性及其类型:地槽偶 在空间上成对出现的优地槽和冒地槽组合模式。类型:(1)单偶 由不对称极性的优地槽和冒地槽组成。(2)复(双)偶 由对称极性的优地槽和冒地槽组成。地槽发展的一般过程:1、下降阶段早期地壳发生差异性下陷,隆拗相间出现,形成地背斜和地向斜雏形;断裂火山活动一般较弱;接受陆源碎屑沉积,形成硬砂岩建造或下部陆屑建造。中期差异升降和断裂活动加剧,拗陷加深,海侵扩大;出现优、冒地槽分异,断裂活动强或靠近大洋一侧的地向斜中出现巨厚火山硅质建造,甚至蛇绿岩套。晚期地槽拗陷幅度最大,地背斜也可被海水淹没,内部差异活动减弱,形成广泛的碳酸盐岩建造2、上升阶段(1)上升初期首先

13、发生局部褶皱上升,形成新的陆源补给区,在振荡性地壳运动影响下,拗陷带中堆积巨厚复理石建造(上部陆屑建造)(2)上升后期造山作用加强,地槽整体性抬升,海水逐渐退出;在区域应力、热力和流体作用下,出现大量花岗岩浆侵入,地层发生区域变质和褶皱断裂,形成造山带。3、地槽期后阶段(褶皱系发展阶段)地槽发展结束。在褶皱山系中及边缘形成新的拗陷,堆积陆相磨拉石建造,不整合于地槽期沉积建造上。与地槽发展有关的概念:地槽迁移、地槽旋回、构造旋回、褶皱幕、构造层、褶皱系、造山带地槽迁移在一定构造发展阶段内,地槽在空间上沿一定方向先后依次有规律地褶皱封闭,转化为褶皱系的过程。地槽旋回 指地槽由下陷接受沉积,经褶皱隆

14、起形成褶皱带,至被夷平发展成地台的完整过程。构造旋回 地壳以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在形成发展的总体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阶段性。褶皱幕是指在相对短期内发生的一次造山运动。构造层 某一特定构造旋回中形成的地质综合体,包括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建造和构造变形特征等。褶皱系:是由若干个褶皱带和夹持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的一个大尺度的、地壳上的一级构造单元。造山带,是地球上部由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和其物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 中国的主要构造旋回:阜平旋回、五台旋回、五台旋回、中条旋回、扬子旋回、兴凯旋回、加里东旋回、华力西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喜马拉雅旋回、地台的概

15、念:地台是指前寒武纪以来地壳上的稳定地区,它具有双层结构,即有强烈褶皱变质的基底和较稳定的沉积盖层组成,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与地台有关名词术语:结晶基底、褶皱基底、绿岩带、古地台、新地台、陆核等:结晶基底: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具有明显双层结构的地区。上结构层有未变质的、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沉积岩层组成,一般称为沉积盖层;下构造层有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通常称为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褶皱基底:是由区域变质显著、构造变动剧烈、遭受过广泛岩浆侵入的结晶岩系所组成。绿岩带:是蚀变或变质的基性火成岩带。通常指前寒武纪地盾中呈条带状分布的变质基性岩地区,如太古绿岩带等古地台古生

16、代以前基底固结的地台新地台古生代以来基底固结的地台陆核(continental nucleus)是大陆地壳形成过程中最早阶段形成的硅铝质大陆块体,随后的大陆围绕其生成,因而它构成大陆的核心。地台的基本特征:1、结构特征,双层结构2、盖层的沉积特征 ,沉积厚度较小,一般只相当于地槽的 1/10; 岩性以砂质岩、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岩相以浅海相为主,部分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岩性岩相及厚度变化小,发育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3、构造特征 ,盖层的构造变形较微弱,主要由平缓开阔的断续型褶皱;断裂构造以正断层为主,主要发育在地台边缘。4、岩浆活动,地台阶段的岩浆活动无论规模、岩性和活动方式均与地槽不同5、变质特征,沉积盖层一般未受区域变质,局部可见动力变质和接触变质。6、矿产特征(1)基底岩系中的矿产: 以变质型为主,主要矿种有 Fe、石棉、石墨、Au、斑岩铜矿和与基性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