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1119370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金榜】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世纪金榜】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世纪金榜】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世纪金榜】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世纪金榜】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纪金榜】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纪金榜】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评估检测(六) (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6三门峡模拟)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解析】选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前提条件之一是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在增长过程中存在出生和死亡,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种群密度除了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的影响,还受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影响,其中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

2、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图中b表示年龄组成,可以用来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而性别比例则只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就达到了最大值,此时由于种间关系、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会使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错误。2.(2016湖州模拟)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

3、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在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3.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解析】选D。种群密度是单

4、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项错误;据图分析,由于释放总数的值不变,故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项错误;本实验没有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的关系,C项错误;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成虫数量减少,其年龄组成会发生改变,D项正确。4.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解析】选B。对于无法知道

5、名称的小动物,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宜用标志重捕法;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5.(2016张家口模拟)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A.竞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解析】选D。根据图甲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知,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竞争力相同)两种可能;图乙中生物个体数量出现两极分化,种间关系为竞争(竞争力差异较大,一种生物被淘汰);图丙中两种群数量变化呈平行状态,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6.下

6、图a、b、c分别代表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选C。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种类的差异可受阳光、温度等不同生态因素的影响;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不同植物类群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区别

7、;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7.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选C。采伐迹地的群落演替过程,土壤条件仍然保留,所以应为次生演替;若在人为干扰下,群落由,属于人为因素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群落内部生物之间以及外界环境因素都会对群落的演替产生影响;在云杉林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8.(2016宿州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中,

8、正确的是()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解析】选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能量,A项错误;硝化细菌能够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项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原核生物,也不属于分解者,C项错误;蚯蚓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D项错误。9.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C.蛇

9、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解析】选C。图中应有4条食物链。鹰在这4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即鹰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蛇和鹰因都捕食相思鸟而存在竞争关系,又因鹰捕食蛇而存在捕食关系。若兔大量减少,鹰会更多地以相思鸟和蛇为食物,故鹰不会大量减少。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 250 kJ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解析】选C。能量流动

10、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75+200+875=1 250(kJ),A正确;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为作物提供了无机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11.(2016珠海模拟)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和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

11、用【解析】选C。图中代表生产者,则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和都代表消费者,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每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可能有很多,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由很多条食物链组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12.根据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图示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参与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过程增强后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过程来减少大气中的CO2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过程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解析】选B。图中表示生物进行细胞呼吸释放CO2,表示CO2被生物群落

12、利用,表示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2。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碳在生物体内(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缓解温室效应。13.(2016济南模拟)某自然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生态系统()A.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B.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食物链和食物网越来越复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13、D.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解析】选B。该自然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营养结构复杂,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项错误、B项正确;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说明食物链和食物网也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C项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由于不同生物个体大小不同,因此生物数量没有一定的必然关系,D项错误。14.生物体残留有机汞(农药)的情况如下表所列,食物链的构成可能是()生物体甲乙丙丁戊有机汞浓度(mg/kg)0.0570.51680.39【解析】选C。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的延伸而逐渐积累的,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浓度

14、越高。由表格可知,有毒物质汞(农药)从少到多依次是:甲(0.05)、戊(0.39)、丙(0.51)、乙(7)、丁(68),其中戊(0.39)、丙(0.51)有机汞浓度相差无几,可判断戊、丙应属于同一营养级,因此C项正确。15.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此过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A.化学信息B.物理信息C.行为信息D.其他信息【解析】选B。由题干信息“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其信息传递是通过颜色来实现的,因此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16

15、.(2016吉安模拟)某些地区大力发展了“稻萍鱼”立体农业,对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稻萍鱼”体现了系统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B.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弃耕后的稻田将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D.放养鱼的数量与萍的生长量相匹配,依赖于生态系统内生物间特定的营养关系【解析】选D。“稻萍鱼”空间立体养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农业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弃耕后的稻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1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解析】选D。根据图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又知四种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