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五大宪章田园城市卫星城市读书报告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91115968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五大宪章田园城市卫星城市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五大宪章田园城市卫星城市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五大宪章田园城市卫星城市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五大宪章田园城市卫星城市读书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城市规划五大宪章田园城市卫星城市读书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五大宪章田园城市卫星城市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五大宪章田园城市卫星城市读书报告(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报告,Part 1,Part 2,城市规划五大宪章,田园城市理论和卫星城市理论,目录,雅典宪章,Part 1,马丘比丘宪章,Part 2,Part 3,Part 4,Part 5,Part 6,Part 7,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威尼斯宪章,佛罗伦萨宪章,北京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到北京宪章,Part 1 城市规划五大宪章,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C.I.A.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法国勒柯布西耶的观点。他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

2、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概述:在雅典宪章中,叙述了现代城市的真实情况,并提出改良四大活动缺点的意见。这些意见都是基于当时的城市情况所提出的,例如,纽约的市中心堵塞,巴黎林荫道上的交通繁忙和伦敦城老路窄。在最后还提出了对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 在总结中,提出了城市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居住、工作和游憩空间平衡布置,并建立联系三者的交通网;订立各种计划;各地区间的关系,务使在这些地区间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的时间完成。强调了居住是城市的首位要素,以一栋住宅为出发点,平衡地布置其他功能。而当时的城市最需要的是对城市的未来的计划。,雅典宪章,思想:雅典宪章的思想根源是古希腊的理性主

3、义。借鉴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思想。 雅典宪章把“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 人本主义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传统,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强调人的至上性,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唯一主体,人可以凭着自己的理性去驾驭自然、征服和改造一切。现出了人本主义。 雅典宪章确立起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实际上是彻底否定了“巴黎美院式”的形式主义设计思想。 问题: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城市建设问题的研究深入,雅典宪章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城市规划中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功能区之间绿化带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简单化,与人类的心理需要背道而驰; 绝对

4、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地点,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恶化; 宪章中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地方性的特征与变化,导致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国际风格”的盛行。,雅典宪章,意义:雅典宪章说明了建筑与城市规划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雅典宪章发表以后确实对西方建筑教育和建筑实践起了巨大作用,它的功绩就是扫除了当时建筑界中的巴黎美院的形式主义设计思想当然不是全部把建筑设计同经济的、社会的因素结合起来。 在过去,西方的建筑大师们只能为大资本家服务,从不考虑劳动人民的居住问题,更不用谈城市了。雅典宪章激醒了许多建筑师拥有改造城市的愿

5、望。,雅典宪章,实例:依照这一宪章理论付之实行的印度的昌加迪尔。 设计师:勒.柯布西耶,雅典宪章,昌加迪尔 勒柯布西耶采用了他早年规划中特有的方格网道路系统,横向街道呈微弧度线型,增加了道路的趣味,所有道路节点设环岛式交叉口。由主要干道将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大学区和车站、工业区连成一个整体;城市用地由次要道路划分为标准的街区,形成了纵向贯穿全城的宽阔绿带和横向贯穿全城的步行商业街的基本框架,从而形成了昌迪加尔总平面的完整概念。 昌迪加尔城市共划分为约60个方格,每个面积约为1.5公里乘1.5公里,顺序命名为第1区至第60区.在每个街区中,纵向的宽阔绿带里布置有诊所、学校等设施以及步行道、自行车

6、道; 横向步行商业街上布置了地段商店、市场和娱乐设施,其余部分开辟为居住用地,以环形道路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向心的居住街坊。,弊端:构思和布局过于生硬机械、空间环境冷漠,加大社会分化,马丘比丘宪章,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讨论时四种语言并用,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 提出背景:第二次大战以后的三十年,事实证明雅典宪章的指导思想显示出根本性弱点。对于这些缺陷,马丘比丘宪章按问题的重要程度逐条予以修正,并简单扼要地予以阐说。 概述:城市与区域,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

7、基本的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它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规划过程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 城市增长,雅典宪章忽略了城市增长的现象,描述了城市混乱的两种基本形式。 分区概念,雅典宪章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城市应考虑到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创造出供人类活动的流动并连续的空间。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应创造一个综合,多功能空间。,住房问题,与雅典宪章相反,马丘比丘宪章认为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住房设计必须具有灵活性以便易于适应社会

8、要求的变化,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还需要研制低成本的建筑构件供需要建房的人们使用。 城市运输,雅典宪章认为交通首先是利用汽车作为个人运输工具。44年来的经验证明,道路分类、增加车行道和设计各种交叉口方案等方面根本不存在最理想的解决方法。所以将来城区交通的政策显然应当是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城市规划师与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运输系统的设计应当允许随着增长、变化及城市形式作经常的试验。 城市土地使用,雅典宪章坚持建立一个立法纲领以便在满足社会用地要求,可以有秩序地并有效地使用城市土地,并设想私人利益应当服从公共利益。这一问

9、题仍需迫切地需要解决。 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随着城市化发展,环境逐渐恶劣,急需采取措施解决。 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马丘比丘宪章,工业技术,技术的扩散与有效应用是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之一,技术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技术的应用应当是在政府适当支持下,认真研究和试验的实事求是的结果。 设计与实施,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此外,为了要与自然环境,现有资源和形式特征相适应,每一特定城市与区域应当制定合适的标准和开发方针。 城市与建筑设计,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

10、,目标应当是把那些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联系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规划理念:即人本主义的理性化。马丘比丘宪章在对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得更加冷静客观,更加理性化。 马丘比丘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应有过程性和动态性。,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的理性主义到马丘比丘的人本主义的嵌入 雅典宪章没有超越“人定胜天”、“人类至上”的观念,在人与自然方面比较偏重于人的单面感受,而马丘比丘宪章更加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雅典宪章注重个人发展,追求功能主义和技术主义,而马丘比丘宪章考虑到

11、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雅典宪章的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到马丘比丘宪章的社会文化论。 雅典宪章的城规的中级状态描述到马丘比丘宪章的城市规划的动态性和过程性。,威尼斯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全称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1964年5月31日,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员国际会议第二次会议在威尼斯通过的决议。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的见证。 提出背景:现代主义对历史古迹的威胁 概述:威尼斯宪章分六个部分,定义、宗旨、保护、修复、发掘和出版。 定义,明确了历史古迹的范畴不仅包括单个建筑,而且包括它赖以存在的环

12、境;不仅包括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包括民间朴实的艺术品。同时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缮应当采取对研究和保护有利的一切科学技术。 宗旨,指出保护与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 保护,第一条强调了“日常维护的至关重要性”。第二条:指出对历史古迹的合理使用有利于古迹的保护,强调这种使用“决不能改变建筑的布局或装饰”;第三条,谈了古迹的保护包含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在保护区域内拆改建设的限制:第四条规定,除非出于保护古迹的需要或因国家、国际极为重要的利益需要,不得随意对古迹进行搬迁;第五条规定对构成古迹的雕塑、绘画或装饰品只有在非移动而不能确保其保存的情况下才准许进行

13、移动。,威尼斯宪章,修复,第一条包含两层内容,第一层内容是说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要有充分依据,以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第二层内容强调可识别性原则”。第二条,讲如果传统技术被证明为不适用时,可采用任何经科学数据和经验证明为有效的现代建筑及保护技术来加固古迹。第三条主要谈对历史留给古建筑的正当贡献必须予以尊重,对有价值的重叠的历史遗存应当保留,不要轻易毁掉。第四条,强调“缺失部分的修补必须与整体保持和谐,但同时必须区别于原作。第五条指出“任何添加均不允许,除非它们不致于贬低该建筑物的有趣部分、传统环境、布局平衡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第六条谈对古迹要有妥善的管理,“确保用恰

14、当的方式进行清理和开放”。 发掘,谈对遗址的发掘和保存应按科学标准和联合国相关组织通过的国际原则进行;强调应“永久地保存和保护建筑风貌及其所发现的物品。”这一条特别强调了“对于任何重建都应事先予以制止,只允许重修,也就是说,把现存但已解体的部分重新组合。” 出版,谈对保护、修复、发掘记录、图片及分析报告等出版的必要性。,威尼斯宪章,思想:保存胜于修复 宪章主要包括以下概念和原则: 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独的建筑物,也包括建筑群和其所处的环境。 加强历史古迹的保存。虽然古迹的利用是必要的,但不得改变它的布局或装饰;要保护古迹所处的环境,不允许随意迁移,也不允许随意转移装饰物。 只有在必需的情况

15、下才能开展修复工作。不允许重建;结构和材料的真实性必须尊重;任何添加须区别于原物;尽可能使用传统技术。 考古发掘必须由专家来实施,遗址恢复不得随意建设,以免曲解其意。 一切行动都应有记录,并存放于公共档案馆中。,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对中国的启示 欧洲及国际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证明,理论的演进始终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因此,在我国遗产保护的理论构建中应该树立以下观念: 遗产保护理论连续演进的观念,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是连续发展的,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理论上的连续性不仅使遗产保护的概念、范围更加广泛,而且使保护的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遗产保护理论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念,遗产保护是社

16、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正确把握我国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遗产保护需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理论发展,二是社会现实。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威尼斯宪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于1981年5月21日在佛罗伦萨召开会议,决定起草一份将以该城市命名的历史园林保护宪章。本宪章即由该委员会起草,并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1982年12月15日登记作为涉及有关具体领域的“威尼斯宪章”的附件。 内容:针对“活”的古迹的理性策略。历史园林保护的宗旨表达为实现一种平衡:“四季轮转”、“自然的变迁”、“造园家和园艺师力求保持其长盛不衰的努力之间不断的平衡”。同时强调任何的保护行为“必须同步兼顾其所有的构成特征,把各种因素孤立开来处理将会破坏其整体的协调”。在时间坐标中关照园林的整合状态,意味着历史园林保护应是一个宏观的、长期的协调和监控过程。与此同时,利用分而解之的思路,对园林构成的各个层面和基本因素一一有所关照,才能臻于精微的、忠实于原态的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节能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