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培训资料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91115929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城市规划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城市规划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城市规划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城市规划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培训资料(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都市计划1949年上海因港设县、以商兴市。1843年上海开埠成为城市近现代化的起点。在此后170年的历程中,随着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上海的城市职能也随之发生调整,逐渐形成今天的城市空间格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总体规划在完善城市功能、合理调整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协调各项建设、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版的总体规划也逐渐形成长期坚守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控制和疏解大城市规模的方针;坚持形成“多心开敞”的城市空间结构;坚持市区更新与新城建设并举的策略。本期主要介绍上海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图片来源:网

2、络)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适应战后重建和复兴,巩固和发展上海在全国的作用,上海市政府设立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编制“大上海都市计划”。都市计划前后共编制三稿,其中,“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是上海结束100年租界历史之后,首次编制的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也是中国大城市编制的第一部现代总体规划。 一、编制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明确由工务局负责都市计划工作,在19461949年期间完成三稿都市计划方案。民国35年(1946年)1月设立技术顾问委员会,同年3月,成立了都市计划小组。在编制都市计划中,发挥当时一些从欧美留学回来的建筑师、工程师的才智,采用了“有机疏散”、“快速干道”和“

3、区域规划”等新的城市规划理论,拟成大上海都市计划初稿。8月,正式成立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市政府明确市界以外地带不再考虑,经过研究修改,于民国37年2月编制了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解放初上海又刊印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现存的成果有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报告记录汇订本(包括初稿、二稿和会议记录初集、二集),上海市都市计划总图三稿初期草案说明(即三稿)。1950年7月经时任上海市长陈毅批准,特予刊印三稿。 图1: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资料来源:上海工务局,大上海都市计划,19461949年. 二、主要内容: 1、大上海都市计划初稿 都市性质: 上海为一港埠都市,亦将为全国最大工商业中心之一。 发展规模: 民国

4、35年(1946年)上海市域面积893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人,预测至1996年50年间,人口将增至1500万人左右,而市域范围,只能容纳700万人左右,其他人口只得以卫星市镇方式向附近区域发展,计划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51万人。 都市布局:从区域规划入手,以“有机疏散”为目标,使居住地点与工作、娱乐及生活上所需的其他功能,保持有机联系。当时市中区约80余平方公里(为全市面积的9.6%)内,集中居住300万人(为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三)。此项畸形发展,必须通过发展新市区与逐步重建市中区同时并举的方针,向新市区“有机疏散”。这并非是在郊区散布无数小单位,而是以都市生活为标准,形成50100万人

5、的市区单位。市区以下,由1618万人的市镇单位组成。每个市镇均有工业用地,而工业与住宅等用地,有500米绿地隔离,主要干道也设在隔离绿地内。市镇发展范围控制在30分钟的步行距离以内。市镇单位由1012个“中级单位”组成。每个中级单位约1.21.6万人,设商业中心及市民游憩设备。中级单位由34个“小单位”组成。小单位以小学校为中心,约4000人左右(当时小学学龄儿童约占12%,一个学校约480名学生,故小单位为4000人左右)。 生态控制: 计划绿地除布置园林、体育场所及其他游憩地带外,也可安排菜地和农田。在市中区以外(中山环路以外),设25公里宽的绿带。当时市中区的绿地,每人仅0.2平方米,计

6、划利用环状绿带来弥补市中区绿地的奇缺。在环状绿带内,既可作公园、运动场,也可作农业生产用地。环状绿带向全区域作辐射形扩充,与林荫大道、人行道及自行车道的绿化,以及滨河绿带等形成绿化系统。同时,在市中区外,但又不超过15公里的范围内,发展家禽农场,使城市副食品就近供应。关于市中心内绿地,要保持32%是绿地和旷地,并将现有旷地加以联系,使之成为系统。 2、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 1947年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编制完成上海市土地使用及干路系统总图二稿、1948年2月完成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草案报告书(二稿)。计划范围修订为以市界为限,包括14个行政区,面积893平方公里。确定上海为港埠都市,也将为全国最大工

7、商业中心之一,是中国与国际的金融中心。 3、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 上海市都市计划总图三稿提出,都市计划不是市政方面片面的改良所能奏效,整个社会和经济的组织,都非彻底革新不可。三稿的主要内容为区划及交通两部分。 区划:三稿拟定了区划的几项原则,即工商业发展趋势将由半封建状态逐步改变成为近代化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生产事业人员、公共服务人员比重将增加,寄生剥削阶级和投机商人将淘汰;中区将限制扩展,港口及部分工业将从中区迁到新区,过剩人口也迁出中区;新计划区相互间及其与中区间用绿地隔离,并由交通紧密联系。 三稿计划设淞阳、蕰藻、殷江、真南、蒲虹、莘宝、曹塘、闵马、高陆、泾斯、周盛共11个相对独立的新计划

8、区,各区彼此间用绿地隔离,区内居民一切日常生活需要均能在区内求得。 三、规划评价 大上海都市计划系统地吸收了“有机疏散”、“快速干道”、“功能分区”和“区域规划”等欧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念,因地制宜地运用于上海的规划实践中,开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先河。规划通过发展新市区与逐步建市中区的方式,将人口向新市区疏散,将工业向郊区迁移。规划提出的“有机疏散、组团结构”理念以及确立的卫星城与环城绿带建设思路对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济大学教授李德华先生曾说:“现代主义的理性思想和理念,贯穿着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编制工作的始终。” 四、花絮 1945年10月,都市计划编制之初,由工

9、务局召集专家召开技术座谈会,讨论都市计划工作;1946年3月,成立都市计划小组;当年8月,正式成立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计划委员会由市长吴国桢兼任“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工务局局长赵祖康任“当然委员兼执行秘书”。工作小组由市工务局设计处处长姚世濂、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长、著名建筑师陆谦受和圣约翰大学教授、都市计划专家鲍立克3人领衔。并确定了分组的人员与召集人。分组共有7个,分别是:土地组、交通组、区划组、房屋组、卫生组、公用组和财务组。 由于参与规划编制的人员多为“兼任”,整个工作是利用“规定办公时间之后”的加班完成。同济大学教授李德华先生当时是作为技士参加这项工作的,技士相当于现在的

10、技术员,在工作中主要承担助手职责。据李德华先生回忆,“由于参加编制工作的专家都是兼职性质的,因此日常安排大致是每天下午,参加编制工作的专家会在下班后赶到位于汉口路的工务局,然后就前一天的工作成果和进一步的编制工作进行讨论并确定当天的内容,晚餐后继续工作。” 李德华先生回忆,当时他和另一位工作人员列席讨论会,其中部分的会议由他负责进行英文记录,另一位负责中文记录。第二天上午,记录员对前一天的讨论内容进行整理。下午,参加协助工作的来自圣约翰大学的高年级工读生会赶到工务局,大约有七八个人,由记录员带领他们,根据前一天专家讨论的要求,进行具体的绘图等工作,供当天的专家讨论使用。来自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在工

11、作完成后离开工务局,不参加下面的专家讨论。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上海按照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本着“先生产、再生活”的原则发展工业。在此背景下,上海的城市职能由一个多功能的外向型经济中心城市转变成单一功能的内向型生产中心城市,逐渐成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财政支柱。 1959年,党中央提出了中央与地方工业并举的方针,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上海、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上海市辖区面积从606.18平方公里扩大为6185平方公里。与此相适应,上海市人民委员会邀请建筑工程部规划工作组编制完成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1959年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首次将规划范围扩大至全市域。 (图

12、片来源:网络) 一、编制背景: 建国初期,上海引进苏联规划理论和工作方法。1953年,政务院邀请苏联专家穆欣来上海指导编制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规划按照发展工业的主导方向,提出疏散旧区稠密的人口和居住靠近工作地点的原则。方案强调建筑艺术布局,采用多层次环状放射、轴线对称的道路系统(图1)。 图1: 苏联专家1953年编制的上海规划方案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循迹、启新:上海城市规划演进,2007年,p46 1956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要求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老底子以支持内地工业,给上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中共上海市委及时提出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上海工

13、业的方针。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在新的形势下编制了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图,提出了除原有沪东、沪南和沪西三个工业区内的大部分工厂可以就地建设、改造外,并提出了建立近郊工业备用地和开辟卫星城 的规划构想。 1959年党中央提出了中央与地方工业并举的方针,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上海、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上海市辖区面积从606.18平方公里扩大为6185平方公里。与此相适应,上海市人民委员会邀请建筑工程部规划工作组编制完成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提出“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的发展规模,有计划地建设卫星城” 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针,并编制了上海区域规划示意草图和上海

14、城市总体规划草图 图2:1959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循迹、启新:上海城市规划演进,2007年,p48 二、主要内容: 1、发展目标 规划确定上海建设和发展的总方向是:在妥善全面地安排生产和保证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基础上,工业进一步向高、精、大、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上海在生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美丽的城市之一。 1958年1月和11月,国务院先后两次批准将江苏省的宝山、嘉定、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在城市发展目标与城市规模方面,当时中共上海市委指出:“上海建设和发展的总方向是:在妥善全面地

15、安排生产和保证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下,工业进一步向高级、精密、尖端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上海在生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美丽的城市之一。” 2、空间布局 压缩旧市区,控制近郊区,发展卫星城镇。规划市区人口逐步减少到300万左右。控制近郊区人口至100万左右,大力发展卫星城镇,使卫星城人口达到180200万人。对于卫星城镇,规划作为接纳从市区疏散出来的工业和人口的基地,每个点10万人左右,有的可以20万人左右,并形成基本独立的经济基础和大体完善的城市生活。除已有的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外,新规划卫星城12个,即北洋桥、青浦、塘口、南桥、周浦、川沙、朱泾、

16、枫泾、奉城、南汇、崇明、堡镇等。 3、生态控制 规划提出应从上海实际情况出发,在旧市区作“小文章”,近郊区作“大文章”,卫星城镇园林化。城市的大门,如港埠、铁路、公路等都应绿化,楔入市区,以便夏季通风,降低市内温度。市区边缘规划环城绿带,其宽度14公里不等。淀山湖、闸港和高桥一带,布置休养疗养区。在卫星城镇布置更多绿地,实现园林化。 三、规划评价 1959年的总体规划首次将规划范围扩大至全市域,提出逐步压缩旧市区人口,控制近郊区人口,大力发展卫星城镇,改善和发展了上海城市布局。同时,将旧上海的等级标准不一的基础设施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并在全市区域范围内形成整体网络。 由于三年困难时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建设项目大量压缩;接着是“文化大革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节能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