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6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doc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13500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2016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版学案2016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版学案2016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版学案2016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版学案2016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2016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2016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单元质量检测2粤教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层次归纳为五个层级,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为这五个层级是人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基础需求,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基本需求理论”。后来,马斯洛重新修订了自己的理论,在第四需求层次之后,又加入了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但仍将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最高层次需求。这样这一理论就被完善为“七层次需求理论”。并进一步指出,前四层次为基础需求层次,后三层次为成长需求层次,人的动机和欲望是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越高越接近自我

2、实现的精神境界。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从功能上说,文学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层面的问题,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并不能满足作家生理、安全、归属与爱,以及被尊重的需求。或许有很多作家依靠文学消解精神上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并得到社会的尊敬,但这只应该是作家创作获得的客观效果,而不应该是主观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应当产生于第五和第六需求层次,即人的需求达到认知和审美层次,只有此时的创作动机才是文学意义上的,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正是作家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抵达的个人目标。低层级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正是写作者低层次的基础需求;高层级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恰是作者高层次的成长需求。作家如果只追求生理、心理层面上

3、的需求,则只能创作出低层级的生活直观型和生活体验型作品;那些能够自觉关注个体命运,体察人性善恶,或者通达感性与理性界限,善于用哲学思维观照世界,审视生命、时空和宇宙万物关系,将认知和审美当作自己的文学追求,并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的作家,就能够创作出体现人生与人性体验特质的作品。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固然在文学本质上没有截然不同的差异,但二者的社会功能显然不同。网络文学一类的通俗文学创作,突出娱乐性、趣味性以博得大众的喜爱。但传统型的“纯文学”写作要追求文学性,作家应当关注人的高层次需求,注重文学的审美和教化功能,着眼于人的灵魂净化和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那种过多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忽视社会属性,缺乏责任

4、担当,降低理想追求,通过植入较多的感官刺激等庸俗低下的情节和话语来取悦读者的行为,既影响到作家本人创作水平的提高,更有害于文学的道德坚守。无论是网络作家还是通常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家,个人视野和文学视野都应当定位在马斯洛所说的成长需求上,而不应该只满足于获得基础需求。无论网络文学还是“纯文学”,都应传达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立场,呈现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传播当下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念。(选自2014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有关“马斯洛理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需求层次分为基础需求层次和成长需求层次,人的动机和欲望是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越高越接近自我实现的

5、最高层次的需要。B“七层次需求理论”与“基本需求理论”相比,因为加入了认知和审美需求而更加完善,自我实现的需求仍是最高层次需要。C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文学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层面的问题,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并不能满足作家生理、安全、归属与爱,以及被尊重的需求。D作者的层次低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层次就低,高层次的文学作品是由高层次的作者创作出来的。作者应把认知和审美当作创作的动机。解析:C项,是作者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得出的结论,而非“马斯洛的理论认为”。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应当产生于人的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作家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

6、来抵达的个人目标。B作家只要自觉关注个体命运,体察人性善恶,用哲学思维观照世界,审视万物关系,将认知和审美当作文学追求,就能写出高品质的作品。C作家应当关注人的高层次需求,重视文学的审美和教化功能,着眼于净化人的灵魂和提升社会道德水准,重视人的社会属性,注重担当责任。D网络作家的个人视野和文学视野应定位于马斯洛所说的成长需求,不应该只满足于获得基础需求,应当传达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立场。解析:B项,说法不够全面,也过于绝对。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归纳为五个层级,后来又修改为七个层次,使之更具体、完善,体现了人的动机和欲望是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

7、B虽然文学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层面的问题,但作家应该依靠文学来消解自己精神上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并以此得到社会的尊敬。C一个作家如果只追求生理、心理层面上的低层次的基础需求,那么就只能写出低层级的生活直观型和生活体验型的作品。D网络文学一类的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在文学本质上没有截然不同的差异,但前者创作追求的是娱乐性,后者应追求文学性。解析:B项,观点是文中否定的观点,文中说“或许有很多作家依靠文学消解精神上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并得到社会的尊敬,但这只应该是作家创作获得的客观效果,而不应该是主观追求”。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琪,

8、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

9、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

10、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B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C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寻命/之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D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

11、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解析:正确标点: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答案:B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解析:“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答案:A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晋公王铎

12、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D李琪为同僚所忌恨。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解析:D项,“诬告”错,李琪擅改试摄名衔是事实,因此萧顷对此事的告发不是“诬告”。答案:D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5分)译文:_(2)任圜陈奏

13、,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5分)译文:_答案:(1)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能任用。”(2)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参考译文:李琪,字台秀。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李琪十三岁时,所作词赋诗颂,被王铎大加赞赏,但王铎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里派人带着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李琪,他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能任用。”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

14、,说:“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会在文坛称雄。”昭宗时,李谿父子凭借文学才华而知名。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后很惊异,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就出门迎接,对李琪说:“我曾经忧虑近年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您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是后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知名,后来考中了进士。天复初年,李琪被授予武功县尉的职位,又任转运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从李琪担任谏官宪职,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他必定会上奏章评论,文辞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梁祖接受禅让登基,征召李琪进入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梁祖谋划天下,李琪凭借学士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

15、写的文书很合皇帝心意,受到的宠爱优待超出同辈。这时,李琪的名声传播于天下。李琪看重承诺,怜惜人才奖赏好人,家庭很和睦。贞明、龙德年间,当时李琪和萧顷同为宰相,萧顷性格戒惕谨慎深沉缜密,李琪倜傥自负,不拘小节,中书省回答皇帝的问话,多按李琪的意志行事,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恰逢李琪委任官吏,本应是试摄的官职名称,李琪改“摄”为“守”,被萧顷上奏告发,梁帝大怒,准备把他流放到荒远之地,李琪被赵岩等人所救,被免去宰相职务,任太子少保。 庄宗进入汴京,早就听说李琪的名声,多次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李琪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各地发大水。国家财富不够充足,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奏章陈述治国的策略。李琪所呈奏章有数千言。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等到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获罪,任圜上奏,请求任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