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12776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 有学者指出,在均田制之下,百姓迁移和“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卖永业田,由狭乡迁往宽乡者以及卖充住宅、邸店、石岂者,可并卖口分田,官僚地主的永业田和赐田也可出卖。如此规定A.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 为土地兼并打开了方便之门C. 解除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D. 致大量自由劳动力涌入市场【答案】B【解析】均田制下允许农民出卖永业田和口分田,这等于承认了土地私有,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依据,故B项正确;农民和官僚卖田和国家财政收入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在逐渐松弛,只要小农经济存在,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就不可能解

2、除,故C项错误;自由劳动力涌入市场开始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D项错误。2. 有学者著文指出,16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这主要说明16世纪前后的中国A. 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B. 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C. 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D.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16世纪前后的中国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例如土地买卖的自由、租佃关系的灵活等,但政府却一直压制商业的发展而没有形成健康的市

3、场经济秩序,说明经济政策失调抑制了社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能够说明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的制约、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均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A、C、D三项错误。3. 据(清)履园丛话记载,有商人居无锡城北门外,“以数百金开棉花庄”,专门从事以棉花原料与家庭手工业者换布的活动。苏州有些坐商“一字号常数十家赖以举火(指生产)”。这反映出A. 手工生产对商业资本的依赖B. 江苏手工工场规模逐步扩大C. 经营棉纺织手工业获利丰厚D.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商人开棉花庄“专门从事以棉花原料与家庭手工业者换布的活动”,说明商业资本渗透到家庭手工生产领

4、域;“一字号常数十家赖以举火(指生产)”进一步说明商业资本对家庭手工生产的支配,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手工工场的规模,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经营棉纺织手工业获利的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点睛:反映类选择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可以概括为“无锡商人开棉花庄专门有棉花与家庭棉纺织业者换布,数十家民户靠此生产”,这反映出的本质是商业资本渗透到手工生产领域。4. “欧洲市场对香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埃及对于转口的东方货物征税很高,这种情况自然使发现一条直接通行东方的航路具有新的价值。”这说明开辟新航路旨在A. 打破埃及对东方商品的垄

5、断B. 开拓欧洲殖民地空间C. 加强对东方各国家的了解D. 缓解欧洲的商业危机【答案】D【解析】“欧洲市场对香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埃及对于转口的东方货物征税很高”,这就使欧洲市场的东方货物价格奇高,从而出现了商业危机,故D项正确;打破埃及对东方商品的垄断不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的,缓解欧洲的商业危机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此时西欧还没有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故B项错误;加强对东方各国家的了解不是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故C项错误。点睛:旨在表示目的,本题考新航路开辟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判断目的,难点在于选项和设问的逻辑主次。本题中的ACD都是目的,但是有主次,选择最有利于西欧的选项即可。5. 八

6、年抗战中损失惨重的民族工商业者,曾经渴望能够分享抗战胜利后的接收和赔偿。然而,南京政府将接收的绝大部分敌伪重轻工业转归国营,赔偿物资也基本划为国有。上述做法A.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恢复发展B. 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C. 使官僚资本急剧地膨胀D. 使政府完全丧失民心【答案】A【解析】民族工业在抗战中损失惨重,但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将接收的绝大部分敌伪重轻工业转归国营,赔偿物资也基本划为国有”,从而使民族工业缺少设备、资金等,这就不利于民族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B项错误;官僚资本急剧地膨胀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使政府完全丧失了民心,故D项

7、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时间意识,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时间信息。本题的时间是事件抗战胜利后,即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开始这一段时间,由此排除BCD。6. 据记载,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此做法A. 保证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不利于提高工业化建设速度C. 实现了工农业经济的均衡发展D. 有助于工业建设的资金积累【答案】D.7. 1931年12月,美国总统胡佛在向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大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此复兴计划A. 坚持了传统自由放任政策B. 加剧了经济危机日益恶化

8、C. 蕴含了国家干预经济思想D. 推动了美国经济走向复苏【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反映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坚持了传统自由放任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策,应该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胡佛政府时期,美国没有走出经济危机,故D项不符合史实。8. 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重点放在调整管理的组织形式上,把过去主要由部门管理工业变为主要由地区管理工业,把部门的“条条”管理变成了地区的“块块”管理。如此,改革带来的效果是A. 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 放松了对企业的行政控制C. 增强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D.

9、 拉动了农业改革的顺利进行【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把过去主要由部门管理工业变为主要由地区管理工业,把部门的条条管理变成了地区的块块管理”说明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削弱了中央权力,扩大了地方权力,即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下放了权力,没有放松对企业的行政控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虽然使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是未能使企业获得生机与活力,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最终失败,故D项错误。9.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实行国民经济组织性和计划性必须严格限制在可能和必要的限度内。由于有了多种经济成分,这使我们必须有无产阶级明确而周密的经济政策、经济计划与整套的经济组织

10、去指导国民经济建设,绝不容许有任何模糊和混乱。当时,强调经济“组织性和计划性”的用意在于A. 稳固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B. 保证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C. 效仿苏联,完善经济体制D. 确保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实行国民经济组织性和计划性必须严格限制在可能和必要的限度内”意思是必须严格限制国民经济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即实行有限度的计划经济。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背景,此时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即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有限度的计划经济能够促使各种经济成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保证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故B项正确;此时无产阶级政治地位已经稳固,故A项错误;苏联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11、,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是把新民主主义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 “实行国民经济组织性和计划性必须严格限制在可能和必要的限度内” 的材料信息。10. 1978年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改变了生产者对生产漠不关心的局面,农村形势大好,也出现了一些前进中的新问题,亟待解决。如:生产者的经济活动加强了,基层组织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如何适应。这表明A. 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B. 要强化现有的基层行政组织C. 要把农业生产纳入计划轨道D. 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

12、4年,故A项错误;把农业生产纳入计划轨道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错误;当时的基层行政组织是人民公社,而人民公社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就要求改革人民公社体制,以适应“生产者的经济活动加强了”的形势,故C项错误,D项正确。11. 下图反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A. 发展中国家崛起,实力增强B. 二战后世纪经济恢复发展C. 国际贸易成交量的增长D. 各国对经济稳定发展的期许【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的使命,是为陷入严重经济困境的国家提供协助,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明这些国家对经济稳定发展的期望,故D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

13、织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故A项错误;成员国数量增长最快的是1965年以后,此时世界经济已经恢复发展,故B项错误;C项是关贸总协定带来的影响,故错误。12. 有学者说,当今世界形成了新兴大国与西方大国两大“集群”,而这两大集群不同于冷战时的“两大阵营”,彼此不是完全对抗与截然分割的零和博弈,而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博弈”。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区域经济集团组织的不断建立B. 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自由贸易C. 经济全球化密切了各国的联系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答案】C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历来就对某些商业行业进行垄断经营。鸦片战争前,

14、清政府享有某些特权的商人,如经营食盐的盐商、对外贸易的广东十三行行商、皇室应用物品的皇商和官府应用物品的官商等特定商人,在给予经营特许权的同时,其首要的交换条件,就是提供一定数额利润的报效。例如,两淮盐商在1738年至1804年不到70年的时间里,总共上交清政府报效款3637万余两白银。据陈国栋先生对广东十三行行商的研究,在1773年至1835年的62年里,十三行行商向清政府上交的报效款数额是508.5万两等等。报效制度同样存在于清朝地方政府和地方商人之间。据论晚清中国新式工商企业对清朝政府的报效整理材料二18世纪,英国形成了自然经济瓦解、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的历史巨变,重商主义走向

15、全盛。政府采取鼓励工商业的政策,逐渐取消地方关税,统一国内市场,维护经济秩序,规范贸易行为,实行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税政策,政府批准许多特许贸易公司扩大对外贸易,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对外贸易垄断。这对原始资本积累和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促进作用,带来了“好日子”英国经济开始崛起。_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中英两国实行的经济政策及其所采取的相应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采取不同政策的原因。【答案】(1)政策:中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措施: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推行经营特许权制度;以报效制度剥削商人;对外实行海禁政策。英国鼓励发展工商业;逐渐取消地方关税等,为国内贸易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行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税政策;鼓励发展对外贸易。(2)中国:维护清王朝对经济资源的垄断;维护农耕经济的稳定以巩固统治基础;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英国:资产阶级确立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力图建立海上优势。(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问,“经济政策”由材料得出中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措施”,由材料概括得出。材料一“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享有某些特权的商人,如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