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方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10342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方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方案十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3、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的特点。【学习方略】1、 利用文中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的好处。2、 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所体现的文艺色彩,理解沙漠里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自我测评】一、基础知识与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戳穿() 玄奘() 蜃楼() 戈壁() 酷热() 蔚蓝 () 万顷() 倒映() 2、辨形组词 燥 磨 戈 蔚 躁 摩 弋 慰 3、填写短语单枪( )马 光怪( )离 汪洋万( ) 空中楼( )

2、 可望而不可( ) 海市( )楼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描写沙漠的名句,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句诗扩展成一段写景的话。(不少于100字) 5、文中提到西游记中的人物,请你选取一个人物,说说这个人物的性格,并举例证明。 二、阅读理解与赏析在沙漠里边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唐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却也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在现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叫鸣沙山,即在今日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此设有一个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

3、出。此沙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夏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子便发生轰隆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鸣沙山顶上慢慢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中行走似的。据说,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6、“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的意思是 ,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7、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

4、这句话。(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 8、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四个? 9、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沙漠里的这个怪异现象? 10、从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看,这篇文章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说说这种文体特点。 【拓展探究】学完本文,并结合了解的课外知识,用一段话,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沙漠的知识,它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十二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2、培养语言能力及对其所运用的生动语言进行正确说明;3、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及作者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示事物隐秘的愿望。【学习方略】1、 整体感知课文

5、,把握文中列举的几个典型事例,并体会其作用。2、 再读课文,体会结构安排的巧妙,语言的准确生动。3、 探究文中遗留的问题,哪些已有答案,哪些仍在争论中。【自我测评】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啁啾() 阐释() 窒息() 迥然()笃信() 宽宥() 嗣后() 翌日()2、根据意思写成语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的足迹很少到的地方。( )3、写出关于知识的名言两句 4、把下面词语连成一段话饶有兴趣 悠扬 寂静 5、 下面的小故事给人怎样的启示?请你用一段议论性的话为这个故事作结。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被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

6、答”地走着。 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三千二百万次以后,恐怕就吃不消了。” “天哪!三千二百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 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小钟很轻松地每秒“滴答”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多过去了,它摆了三千二百万次。 二、阅读理解与赏析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堵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蝉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颤动躯壳或其它什么部位。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其折断,欲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象的方法。6、“笃信 ”是什么意思? 可以用“相信”替换吗? 7、他在认识蝉鸣的过程中态度发生了那些变化? 8、为什么细致描写他寻蝉的发声原理的过程?从中你得到了那些启示? 9、“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