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03726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师范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杭州师范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杭州师范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杭州师范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杭州师范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州师范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师范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杭州师范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基本建设,是提升育人能力的基础性工程,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办学功能和声誉。为贯彻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本科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结合省市领导提出的“坚定不移创一流,坚忍不拔走新路”的发展思路,围绕学校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道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新突破,特制订此规划。第一部分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随着学校从师范大学向综合大学的转型,学校新设置了13个非师范专业,改变了传统教师教育为主的本科教育办学格局,加强了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促进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迈

2、进,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1主要成绩与不足目前全校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21个师范专业,占全校专业总数的37%;36个非师范专业,占63%。按学科门类分,文学13个专业,理学11个专业,教育学10个专业,工学、管理学各6个专业,医学5个专业,法学4个专业,经济学、历史学各1个专业。在57个专业中,46个专业是目录内专业,8个专业是目录外专业,3个专业是试办专业。“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本科专业14个,除艺术教育为师范专业外,其余13个专业均为非师范专业,这些非师范专业主要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增设,优化了原有专业结构,提升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学校十分重视新专业建设,所有被省教育厅抽查专

3、业均获得通过。目前,校级、省级重点专业总数分别达到25和15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从专业结构上看,初步形成了以文、理学科为主体、教育学科为特色、工科、医科、商科等应用学科为增长点的学科专业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目前,我校本科专业布局和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专业办学特色不明显;非师范专业缺乏有竞争力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专业招生人数偏少,专业规模效益不高;专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具有优势的专业群;新专业师资建设有待加强,缺乏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有待提升。2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期间是我校实现一流综合性大学宏伟目

4、标的关键时期,也是专业结构调整、深化的攻关阶段。我们要全面总结“十一五”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客观分析当前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形势,紧抓机遇,迎接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此,国家即将出台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按照扩大专业类别、减少专业数目的原则进行专业目录的调整,这为学校下一阶段专业建设提出了思路。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扶持建设一批与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我省战略

5、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急需紧缺专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相关专业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随着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群与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与涌现,给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必须主动设置一些新专业,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党代会提出了六个“率先创一流”的宏伟目标,其中把教学一流放在首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十二五”期间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重要的环节在于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如何利用“攀登工程”这一建设任务,设计好专业调整与改革路径,明确思路,突出重点,规划蓝图,是对专业建设工作的一大考验。学校专业建设任重道远。学校专业布局调整与建设不是单纯

6、的教学工作,而是涉及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的复杂系统工程。如何根据浙江省及杭州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是下一步面临的难题。传统的师范教育专业面临着如何办出特色的压力,非师范专业如何选择突破口,如何形成优势专业群,如何加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形成专业品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根据校党委关于我校创办一流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为导向,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坚持 “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发展应用性专业;稳步提高师范类专业,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合理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培育优势专业;与学科建设

7、紧密结合,催生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强化专业评估管理,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新机制。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在专业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适应性原则专业设置与建设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意识和力度,提高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要以适应浙江省、杭州市经济建设为主线,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外向型、复合型专业。2整体性原则从学校发展的整体大局出发,认真考虑各学科专业的合理布局,根据专业发展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等因素,统筹兼顾,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处理好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基础专业和应用专业、重点专业和一般专业之间的关系,促进整体协调发展。3

8、特色性原则专业设置与建设要贯彻“兼顾学科基础、适应社会需求、重视专业方向、注重学科交叉、寻求差异发展”的特色原则,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关注重点扶持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优势,凸显特色。 二、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总体发展思路,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争取至2015年,改造10-15个专业,将原有专业数调整至40个左右,留出专业空间设置杭州市、浙江省急需的专业和与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总专业数控制在65个左右。重点建设教师教育、人文艺术、理学、医学、经管类、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群,构建与学校发展定位相吻合的专业

9、结构,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适应我省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体系。2.阶段目标至2013年,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新机制,并有效运用于学校专业增设与调整改造工作;完成7-8个专业的改造与调整,增设5个左右新专业,建设7-8个专业方向;在保持原有教师教育、艺术教育、人文社科专业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建立有效服务于浙江省、杭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群。至2015年,继续调整5-6个专业,增设5个新专业,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65个左右,专业方向增至10-15个;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使大部分专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凸显优势,实现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省内一流的目标。第

10、三部分 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专业调整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牵涉面广,工作难度大,既需要学校领导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全校师生的通力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目标。1制定总体建设战略(1) 做精做强师范类专业这是我校教师教育的根基和传统之所在,办学基础厚实,学科人才集聚。但目前师范类专业总体还不够“精”、“强”,教师教育特色还需要进一步凝练。今后学校将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以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专业化水平,更好地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如:卓越教师计划实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2+2”、“3+1”、“4+2”模式(推免资格)探索等。(2) 做特做优人文艺术

11、类专业这类专业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的体现。经过多年积累,已具备较强的基础与实力。今后根本任务是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并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强化做出贡献(公共艺术教育)。在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发展新的专业,如:中国语言文化、应用语言学、新闻学、法语、德语、雕塑、乐器演奏与制造维修、现代工艺美术等专业的增设。(3) 做大做活应用类专业根据杭州市、浙江省及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人才的需求,结合现有学科基础,高起点新建一批应用性专业,加速形成生源足、就业好、适切度高的新兴学科专业群。增设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如:物联网工程、新能源与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遥感

12、团队)、复合材料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增设与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如:城市学、金融信息服务、文化事业管理、服务业管理、物流管理、房地产管理、助产护理学、医学美容学等。2理清专业调整办法(1)深入调研,制定专业评估办法专业结构调整需要专业评估先行。成立学校专业设置与评估专家委员会机构,对专业办学情况作深入了解,掌握专业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建立我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基本数据库,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专业评估体系和评估办法,为专业调整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在日常管理中,要通过听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学生毕业论文、实习检查等方式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进

13、行整改,推动学院的专业建设。(2)优胜劣汰,改造调整部分专业我校的专业建设除强调现有办学基础外,需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对招生不足、学生不选、专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的专业予以减少招生乃至停办撤消。对发展前景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高、就业形势好的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建设力度。(3)资源共享,培育优势专业群根据专业类属进行按类划转,同时开展适当的学院重组工作,以解决我校专业分散,专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根据专业建设成效以及学科建设情况,进行适当的专业扩充、淘汰,解决专业孤立布点的问题,优化专业布局,真正实现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互为依托,相互支撑,促进专业资源的充分共享与使用。对

14、那些交差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必须对学校现有的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进行整合,为优势专业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灵活调整专业方向,更科学地调整专业结构,探索交叉学科专业的需求与设置办法。3明确专业建设途径(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动按学科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强化基础,加强通识教育。师范类专业要能占领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制高点,树立我校在师范专业培养中的优势地位。非师范专业要能突破教师教育培养的固有习惯与传统做法,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要积极改革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大力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推进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教学,大力提倡案例教学、

15、模拟训练、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真正做到“学生满意在课堂”。(3)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教学模块设计、实践教学方法三方面切入,改革目前学生的实践教学,构建完整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实践体系。拓宽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师范类专业要加强微格教学、说课、备课、教育见习、实习等环节,努力提升教学基本功;各专业要加大综合性实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的改革力度,拓展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4)评价方式改革要加强对教师的考评

16、机制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调动学生以学为本、自主创新。探索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完善学业成绩评价制度,促进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创新创业,从而提高专业建设的实效。为了保证以上措施顺利实施,按照专业调整与建设的总体目标,启动和实施对学校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专门项目。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机制创新。我校开始实施“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新机制改革试点”省级项目,探索建设专业自我规划、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新机制;探索过程管理、评估管理的专业管理新方法。品牌专业建设。在现有的国家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加强专业办学质量意识,培育品牌专业。优质课程建设。课程是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