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32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章节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103085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10.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32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章节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神经系统32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章节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神经系统32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章节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神经系统32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章节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神经系统32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章节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32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章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32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章节(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脊髓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 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1. 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 (motor neuron) 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外肌,是骨骼肌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内肌和梭外肌,第32章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接受外周和中枢各部位的信息,产生反射传出冲动,到达骨骼肌,是支配躯体运动的最后公路。,2. 运动单位(motor unit),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运动

2、单位的大小决定于神经元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 分支少 利于做精细运动 分支多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二)脊休克(spinal shock) (1) 概念: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 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脊休克,(4) 原因: 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级中枢的调节(易化为主) 不是离断脊髓的刺激本身所引起。,(四)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muscle tonus 肌紧张,tendon reflex 腱反射,stretch reflex 牵张反射,1) 腱反射 (tendon reflex

3、),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潜伏期很短(约0.7 ms),单突触反射 主要是快肌纤维成分的同步收缩,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肘反射等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反射弧受损 亢进高位中枢病变,举例:膝跳反射,牵拉肌肉 肌梭 a纤维 脊髓-MNs 快肌纤维收缩,腱反射反射弧,常用的腱反射,腱反射的临床意义 了解NS的功能状态 腱反射减弱或消退:提示反射弧的损害或中断。 腱反射亢进:提示高位中枢病变。,2)肌紧张(muscle tonus),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多突触 主要是慢肌纤维交替性收缩,收缩力量不大,只是抵抗肌肉被牵拉(抗重力),能持久地收缩而不易疲劳。 生理意义:维持姿势。,腱反射和

4、肌紧张比较,牵张反射的机制,感受器肌梭 (muscle spindle): 肌梭与梭外肌平行呈并联关系,梭内肌纤维的收缩成分位于两端,感受装置位于中间 梭外肌收缩,感受装置受牵拉刺激减少 梭内肌收缩,感受装置对牵拉刺激敏感性提高长度感受器,梭外肌,梭内肌,梭内肌纤维:,核袋纤维 (nuclear bag fiber):细胞核集中于中央部 核链纤维 (nuclear chain fiber):细胞核分散于整个纤维,传入纤维 a类纤维:较粗,螺旋形末梢环绕在核袋纤维和核链纤维的感受装置部位,动态性反应。 类纤维:较细,末梢呈花枝样分布于核链纤维,静态性反应。,(3) 中枢:基本中枢在脊髓,受高位中

5、枢调节。 (4) 传出神经: 梭外肌:接受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支配。 梭内肌:接受运动神经纤维支配。 (5) 效应器:同一肌肉的肌纤维。,环路( cycle),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肌梭传入冲动增加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 神经元调节肌梭的敏感性。,腱器官(tendon organ),位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 梭外肌等长收缩时,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多张力感受器 传入冲动抑制同一肌肉的梭外肌收缩,牵拉肌肉 肌梭(+) 牵张反射 (受牵拉的肌肉收缩) 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 腱器官(+) 牵张反射(-) (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屈肌反射与牵张反射不同点,要点回顾: 运动神经元的分类

6、 运动单位 脊休克(概念,原因,表现) 牵张反射(概念,类型,表现),二、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1.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脊柱挺硬、头尾昂起等肌紧张亢进现象。,和II在红核前方横切不引起僵直 III在红核后方横切引起僵直 在延髓水平横切僵直消失,主要是一种伸肌紧张亢进状态。,切断相应的脊髓后根以消除肌梭传入冲动,该肌的僵直现象消失,说明去大脑僵直的本质是增强的牵张反射.,(1)抑制区: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小脑前叶蚓部、纹状体的尾状核和壳核、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肌紧张起抑制作用。,脑干对脊髓

7、运动神经元的作用,(2)易化区: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脑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对肌紧张起易化作用。 抑制区和易化区是通过调节脊髓中和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实现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理,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前庭核 小脑前叶两侧部,切断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抑制区和易化区间活动失衡,易化区活动明显占优势去大脑僵直,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脊髓运动神经元,肌紧张 肌紧张,临床上,蝶鞍上囊肿阻断皮层与皮层下联系,引起去皮层僵直。若肿瘤压迫中脑,可出现去大脑僵直。,从牵张反射的原理分析僵直,僵直:高位中枢冲动

8、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导致肌紧张加强。 僵直:高位中枢冲动提高运动神经元活动,使肌梭敏感性提高,转而使运动神经元活动加强,导致肌紧张增强。 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属于僵直(由于易化区活动增强)。,(1)状态反射: 可协调头部与躯干之间的相对位置 迷路紧张反射:头在空间的位置 颈紧张反射:头与躯干的相对位置 (2)翻正反射: 能保证身体正常的站立姿势 迷路翻正反射 视翻正反射 颈翻正反射,3.脑干参与的姿势反射,翻正反射,头部位置不正常 视觉、迷路 头部翻正 与躯干位置不正常 本体感受器 躯干翻正,三、基底神经节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一)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和纤维联系,1.组成:纹状体、丘脑底核和黑质 主

9、神经元(main neuron): 中型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 MSN) 主要整合信息和传出冲动 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 GABA能和ACh能神经元, 是抑制性神经元,2. 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间的联系通路,直接通路:新纹状体直接向苍白球内侧部的投射路径; 能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 间接通路:新纹状体先后经过苍白球外侧部和丘脑底核两 次中继后间接到达苍白球内侧部的投射路径; 对大脑皮层发动运动有抑制作用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可使直接通路的活动增加而间接通路的活动降低,从而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直接通路():新纹状体活动丘脑、大脑皮层活动(去抑制) 间

10、接通路():新纹状体活动丘脑底核活动丘脑前腹核、外侧腹核、大脑皮层活动,(二)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转换为一个随意运动 。,1.震颤麻痹:肌紧张升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淡漠、静止性震颤。 原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害,多巴胺释放减少,对纹状体胆碱能神经元抑制作用减弱,导致Ach递质系统功能亢进。 中脑黑质DA神经元受损直接通路活动,间接通路活动运动皮层活动,(三)基底神经节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2. 亨廷顿病: 不随意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肌紧张降低。 原因:新纹状体病变,胆碱能和-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

11、活动相对亢进。 新纹状体GABA能或胆碱能神经元受损间接通路活动, 直接通路活动运动皮层活动,帕金森病治疗: 1. 左旋多巴增加多巴胺的合成 2. 阿托品等特异性阻断剂,阻断Ach的作用 亨廷顿病治疗: 利血平可以消耗多巴胺递质,四、小脑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小脑是皮层下与大脑皮层构成回路的又一重要脑区 小脑对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均有重要作用 小脑可被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三个主要功能部分,(一)前庭小脑(vestibulocerebellum) 结构:绒球小结叶, 与前庭核有往返纤维关系 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结叶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 功能: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损伤表

12、现:站立不稳, 运动病消失 位置性眼震颤:当头位固定于特定位置时眼震颤即出现。,(二)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 结构:蚓部和半球中间部 功能:协调运动, 调节肌紧张 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 倒置性安排 前叶两侧部:易化肌紧张(占优势), 倒置 后叶中间带:易化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损伤表现 :意向性震颤:出现于随意运动时的震颤。其特点是在有目的运动中或将要达到目标时最为明显。 小脑性共济失调:肌紧张减退和随意运动的协调性紊乱 。,(三)皮层小脑(corticocerebellum) 结构:后叶外侧部 大脑皮层脑桥核皮层小脑 齿状核丘脑外侧腹核大脑皮层 功能:参与形成运动计划

13、和编写运动程序 在精巧运动学习过程中尤其重要 损伤表现:精巧运动受损,(一)大脑皮层运动区,四、大脑皮层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主要运动区:运动皮层(即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 投射特点: 交叉性支配 定位精确,呈倒置排列 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 复杂程度有关,2.辅助运动区:大脑皮层的内侧面,扣带回沟以上 投射特点:双侧性,(二)运动传导系统,皮层脊髓束:皮层内囊、脑干下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80%跨到对侧皮层脊髓侧束:四肢远端肌肉的活动,与精细的、技巧 性的运动有关。 20同侧皮层脊髓前束: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屈肌),与姿势维持 和粗略的运动有关。 皮层脑干束:皮层内囊脑干内运动神经元,皮质脊

14、髓前束脊髓前角内侧部分(粗大运动) 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角外侧部分(精细运动),脑干的核团 (换元),顶盖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参与运动的调节 ),皮层,用钝器划足外缘,出现大足趾背屈,其他四趾呈扇形外展,称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这是一种原始的屈肌反射,临床上用以检查皮层脊髓侧束功能是否正常。,巴彬斯基征 (Babinskis sign),损伤皮层脊髓侧束巴彬斯基征阳性。 婴儿、深睡、麻醉状态下,也可出现阳性体征。,损伤表现: 柔软性麻痹(软瘫):脊髓和脑运动神经元损伤, 如脊髓灰质炎,在随意运动丧失的同时,伴有牵张反射的减弱或消失,肌肉松弛并逐渐萎缩 痉挛性麻痹(硬瘫):

15、姿势调节系统损伤,脑内控制肌紧张的高位中枢损伤,如内囊出血引起的脑卒中,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亢进,运动通路损伤,要点回顾: 去大脑僵直(概念,表现,原因) 直接通路,间接通路 帕金森病和舞蹈病的病因 小脑的功能分区及其生理作用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 软瘫和硬瘫(选择题),第33章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控制,第一节 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调节内脏器官组织、平滑肌和腺体活动的神经系统 包括调节内脏活动相关的传入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 通常所说的自主神经往往仅指传出神经,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又称内脏神经系统或植物性神经系统 包括传入(感觉)神经和传出(运动)神经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活动,(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活动,(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紧张性支配 持续发放冲动 (起源于中枢) 切断迷走神经,心率加快 2. 双重支配、相互拮抗、交互抑制 少数例外,如:汗腺和大部分血管仅受交感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都使唾液分泌增多(交感神经粘稠唾液,副交感神经稀薄唾液),3. 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对自主神经作用的影响,刺激交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