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综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01409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117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综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综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综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综合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综合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综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综合(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部分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2、教育的三大因素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中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3、教育的起源 a.教育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b.教育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c.教育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

2、需要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4、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 :古代中国教育;古代印度教育;古代埃及教育;古代希腊、罗马教育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莫尔、蒙田和培根;其特征:a、人本主义;b、古典主义;c、世俗性;、贵族型。3)、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征: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b、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d、教育的世俗化;d、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a、教育终身化b、教育全民化c、教育民主化d、教育多元化e、教育技术现代化5、学校教育的三种发展形势 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

3、育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a.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书籍,诞生于战国后期,是中国的教育学雏形;b.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c. 墨家的教育主张。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a苏格拉底【产婆术】 b、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与学习与游戏”的人,重视早期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c、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强调注重人在教育中的发展,主张分阶段教育,提倡和谐的全面发展教育】4、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a、教育学学科的诞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4、c、教育学的发展01.马克思教育学的发展【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于国民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0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 批判教育学03.当代教育学发展04.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专题二 小学教育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义务教育是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意义:义务教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优惠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

5、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2、义务教育法 1、颁布与实施:1986年4月六届人大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1992年4月,国务院批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更加具体、规范;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自2006年9月1日起实施。 2、基本内容【指导思想:培养“四有”新人;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a.普及性;b.基础性c.强制性。小学教育目的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德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智育(科学

6、知识文化技能:阅读、书写、表达、计算机基础知识;自然社会生活常识)体育(培养意志力)美育(鉴赏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文明素养)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习惯的教育)2、素质教育 基本内涵三大要义: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核心】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创新是教育的灵魂)专题三 教育与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强调内在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孟子(人性本善)、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外铄论(强调教育环境的作用) 【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

7、生(“一打婴儿”言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在与外在共同作用) 【斯特恩】3、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可能性】、b环境【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c学校教育【加速个体发展】、d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1、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a.观察 b.注意 c.记忆 d.思维 e.情感 f.自我意识2、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1、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老师父母的夸奖 3、对学习形式的兴趣甚于学习内容 4、对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专题四 学生与教师1、 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2、 学生的本质属性:a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b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

8、3、学生的本质特征:1、发展性 2、有潜能 3、差异性 4、主动性 5、独立性学生身份和法律地位: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四大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4、学生的合法权利与义务权利:(1)生存权;(2)受教育权;(3)人身权。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机构的管理制度。教师1、教师职业特点 1、传道授业者 2、知心者 3、管理者 4、协调者 5、研究者2、教师劳

9、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教师劳动的主观能动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教学活动、2.从事科研、3.指导学生学习,评定学生成绩、4.按时获取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带薪休假、5.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以及建议、6.参与进修或其他培训 义务:1、遵纪守法、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方针政策,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开展有益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人格;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

10、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 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 (2)教育专业素养; (3)综合能力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2)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 (3)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 (4)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新型师生关系 1、内涵 教育关系: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人格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道德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2、要求与意义 要求: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意义: 有助于挖掘师生关系的潜在教育价值; 有助于改善师生的学校生活状态;

11、 有助于师生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 有助于师生追寻崭新的生命意义。3、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a.提高教师自身素质;b.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c.要发扬教育民主;d,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专题五 小学课程1、课程概念: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课程分类【按照各种标准分类】学科固有属性:学科课程、经验课程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选修课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a社会:一定历

12、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b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c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a学科课程论:(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主张课程分科设置b活动课程论:(杜威,克伯屈)强调顺应学生心理因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个性,强调学校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教材c结构课程论:(布鲁纳)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重视掌握概念,主张把学习重点放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上,强调通过发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及其结构。课程设计的实质: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5、课程设

13、计的三个层次 a课程计划【整体规划:生产劳动、课外活动、学科设置、学年假期划分】 b 课程标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范围、深度与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核心是课程目标】 c 教科书【详细规定教学内容】6、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小学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P40】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的时代的联系d.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e.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f.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小学综合;中学分科;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4、小学新课程体系的性质: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5、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 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 学校对课程的管理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专题六 小学教学1、教学的内涵: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