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早稻生产和中稻秧田管理的技术措施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099721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我早稻生产和中稻秧田管理的技术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前我早稻生产和中稻秧田管理的技术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前我早稻生产和中稻秧田管理的技术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前我早稻生产和中稻秧田管理的技术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前我早稻生产和中稻秧田管理的技术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我早稻生产和中稻秧田管理的技术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我早稻生产和中稻秧田管理的技术措施(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前农业抗灾救灾工作技术措施一、早稻生产和中稻秧田管理技术措施当前我省早稻正处幼穗分化阶段,是对水最敏感的时期;中稻秧苗也进入管理的关键时期。(一)早稻田间管理措施1、科学管水,确保早稻用水。当前早稻已进入幼穗分化阶段,正是需水的关键时期,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源,推广薄露灌溉技术即(浅湿露)的灌溉方法,做到科学用水,节约用水。部分田块积水要及时清沟排水,消除渍害。 2、分类指导,追施肥料。按照不同类型田块的苗情,及时追施肥料,每亩分别追施510斤尿素和57斤氯化钾,促禾苗均衡生长。 3、追施叶面肥。在早稻破口抽穗期,人工喷施叶面肥,以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4、防治好病虫害。当前高温天气

2、,加上近几天普降大雨,极有利于迁飞性虫害发生,田间湿度加大,也有利病害发生,各地要密切注意,加强早稻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等病虫害防治。(二)中稻秧田的田间管理措施1、加强对中稻的肥水管理。一是科学管水;二是根据秧苗的长势情况,适当追施肥料;三是重点防治好秧田的南方黑条矮缩病、稻飞虱和稻蓟马;四是移栽前打好送嫁药和送嫁肥。2、组织好中稻秧苗的余缺调剂工作。3、中稻因旱秧苗枯死的,可采取直播方式补种。 二、主要经济作物救灾技术措施(一)蔬菜救灾技术措施1、及时清沟理渠。做到雨间排水畅,雨停畦沟不积水,尽量缩短蔬菜作物受水淹的时间,防止沤根烂根,尤其是大棚四周一定要深开排水沟,防止棚内积水,

3、并及时加固、修复受损设施和棚膜。2、及时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残留的杂物;对沾染泥污的植株可用清水小心洗除;对倒伏的植株要及时扶苗固定;对于已经感病的植株及时清除也园;雨后土壤易板结,应在土壤利水后及时进行浅中耕,以促进根系恢复生理功能,提高吸水吸肥保墒能力。同时,要做好植株调整工作,及时疏除过密的枝蔓、老叶、枯叶、病叶、病果等,以加大通风量,减轻病虫害的发生。3、及时追施肥料。前段时间干旱,肥料施用不足,要抢有利天气进行补施薄肥,并可用尿素、磷酸二氢钾等进行根外追肥;大棚内补充肥水,最好采用滴灌,不可大水漫灌。4、及时防治病虫害。暴雨后易导致蔬菜物理性损伤,加上田间湿度较大,伤口极易感染病菌

4、,易造成病害流行,要抢晴及时用药,有针对性的进行一次疫病、霜霉病、软腐病、根腐病、白粉病、叶霉病、蔓枯病、炭疽病等易发病害的防治,所用农药宜选择内吸性或速效性的品种,为提高药效可在药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洗衣粉,以提高药液的附着力,但应注意酸性农药不能加洗衣粉,以免降低药效,同时注重蔬菜质量安全,严禁使用高毒高残农药,注意安全间隔期。5、及时抢播速生蔬菜。前段时期严重干旱,对蔬菜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叶菜类蔬菜生产量下降。各地要抓紧有利天气,尽快抢种补播速生蔬菜。可根据市场行情,因地制宜抢播上海青、华王青梗等速生叶菜,争取尽快上市,保障蔬菜供应,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大量雨水过后,易引起田间蔬菜瓜

5、果的腐烂,对仍有商品价值的蔬菜(尤其是瓜果类),要及时采收上市,减少损失。(二)棉花救灾技术措施1、及时清沟理渠。要抢排棉田积水,做到雨间排水畅,雨停畦沟不积水,尽量缩短棉花受水淹的时间,防止沤根烂根。同时,对倒伏的棉株要扶正,清除叶片上的淤泥,促进棉花灾后恢复生长。2、搞好松土壅根。棉田在排水后7 天左右要及时松土壅根,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棉花恢复生长。3、科学追施提苗肥。前期干旱,导致棉花生产用肥不足,棉花生育进程缓慢,棉苗素质差。各地要抓住这次降雨有利时机,追施提苗肥。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同时结合防虫喷施0.2 %磷酸二氢钾和2%尿素混合液或氨基酸类含钾叶面微肥。

6、4、加强病虫害防治。阴雨多湿,盲蝽蟓等害虫繁殖快,要根据虫情及时用药防治。三、渔业生产抗灾救灾技术措施(一)渔业生产抗旱救灾技术措施1、听预报,早预防。一是要密切注意气象部门的旱情预报,提前作好应急预案,准备抗旱物资,抵御旱情。二是防突发天气。天气突变(如台风、雷陈雨等)、大量换水(尤其是中型以上水库灌溉之用水,温差较大)、起捕和长途运输等因素,会引起大量死鱼,采取增氧、少量多次加水换水、降低温差、使用维生素C等措施防范。2、保蓄水。一是防渗漏。及时整修进水堰沟和堤埂,防渗防漏,减少水源流失,确保养殖池塘最低用水位。二是备缺水应急预案。应及时准备抽水设备,增设供水设施,采取筑坝蓄水、疏浚沟渠、

7、引水灌溉、泵站提水、打井抽水等办法,最大限度增加养殖用水。三是科学调配用水。主要是针对稻鱼争水矛盾突出的地区,可采取“过塘水”即有条件水面先水过塘再灌溉田等办法,科学调配用水。3、调水质。随着气温、水温的持续升高,鱼类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水产养殖生产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及时做好水质调节。大旱期间减少施肥和饵料的投喂量,及时清除残饵、杂物,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施用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杀灭病原菌。适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及底质。干旱时期为防止鱼虾蟹浮头甚至“泛塘”,应进行增氧,确保鱼虾蟹安全。4、勤巡塘。坚持早晚巡塘,强化日常管理,密切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和行

8、为变化,特别注意观察黎明前鱼虾蟹的活动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应对。5、早补苗。应做好苗种储备供应信息发布工作,不干旱的赣西南等地区应加大繁殖力度,开足马力生产,待旱情缓解后,适时调剂补放鱼苗,最大限度的满足灾区生产需求,将干旱对渔业生产的影响降低到最低。6、早上市。干旱缺水,鱼的密度增大,容易造成缺氧浮头,甚至死亡。应及时将达上市规格的商品鱼捕捞上市,减少载鱼量,缓解溶氧压力,确保未达上市规格的鱼安全度旱。有条件的地区要将鱼苗塘及时分塘,降低养殖密度。7、防病害。干旱期间主要容易引发以下疾病。一是暴发性出血病。采取的治疗措施是每千克鱼用氟苯尼考515mg制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用23天。全

9、池泼洒二氧化氯可有效杀灭细菌病原,剂量为0.20.3mg/L。二是细菌性肠炎病。治疗措施是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浓度为0.20.3mg/L;饲料中添加大蒜素,每公斤鱼体重0.1克,连续投喂45天。三是细菌性烂鳃病。治疗措施是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含有效氯25%30%,重症隔日再用一次。生石灰来源比较方便的地区,可以全池泼洒生石灰,每立方米水体3540克,化水后全池泼洒,对烂鳃病效果显著。配合内服氟苯尼考23天,剂量为每公斤鱼体重1015mg。四是鱼池泛塘。防疗措施为定期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每20天用一次,亩用量2030公斤,现泡现用,条件允许时可加注新水。减少投饵并对投喂的青饵料进行消毒。发现浮头及

10、时增氧,包括机械增氧与化学增氧措施。抗旱期间尤其需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定期泼洒生石灰、微生物水质改良剂,增强鱼类抗病能力,并在饵料中添加一些免疫促进剂、代谢调节剂以及内服药物,以达到预防鱼病发生的目的。(二)旱转涝期间渔业救灾技术措施由于近期我省持续强降雨,局部地区出现旱涝急转,容易引发鱼类强烈的应急反应和鱼类代谢性障碍,影响鱼类生长,现提出如下预防技术措施。1、加强水质监测,治理浑浊水质。近期暴雨、雷雨天气频繁,持续降雨,大中型水库、湖泊、池塘等养殖水域水位迅速上涨,使得水质混浊,杂物增多,影响鱼类生长,严重的还会引起大量死鱼。因此,应采取以下方法治理水质:一是施用生石灰或者

11、明矾等沉降泥沙,待水质清澈后,立即施肥,培育浮游生物;二是拦截或捞掉浮在水面的杂物,避免损坏养殖设施。三是采用生物或过滤方法净化水质。在鱼池进水口设过滤池,过滤料用砂或木炭;生物方法是利用10%的池塘水面种植水葫芦、红菱等浮水植物,起沉降和净化水质,增加收益之功效;条件好的地方,可增施水体改良剂或光合细菌,同时强化水体增氧措施。2、加强营养调节,减少鱼类应急反应。干旱后突降大雨,养殖水域水量突增,水交换量突增,很容易引起鱼类应急反应。此时,养殖户应调整饲料营养配方,增加营养,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等措施减少应激反应。同时,逐步增加投料,适时调整投饲技术。一要增加日投饲量,建议调整日投喂量的10

12、-15%,水质清新后,恢复正常用量;二要投喂时间改为早、晚投喂,时间适当延长。3、加强病害防治,预防病害爆发。加强病害监测力度,及时发布病害预警。旱转涝期间,一是指环虫、车轮虫爆发的时候,应重点监测并防范;其次是预防细菌性病害,要对养殖水域内被水淹没的草州、水质进行消毒处理,可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4、加强设施修补,保障生产安全。要提前做好池塘进出水口安装网拦设施和低坝网拦措施,防止暴雨再次发生致使水漫池埂鱼逃逸;当灾害天气发生时,减少或禁止渔船出巡,注意用电安全。5、加强苗种补防,保存生产能力。旱转涝期间,由于前期鱼存量不足,因此,水量增加后,各生产单位要科学探明鱼的存塘量,采取补放鱼种或

13、并塘的办法,保持鱼池中合理的密度。当前可供选择的鱼种有:四大家鱼、鲫鱼、鳊鱼、鳜鱼、斑点叉尾鱼回等;原良种场、鱼种繁殖场,在保存足够亲鱼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增加四大家鱼或特种鱼繁育量,加强苗种供求信息发布,以备灾区蓄满水后苗种之需。四、畜牧业生产抗灾救灾技术措施(一)畜牧灾害应对措施1、积极应对旱灾,重点解决畜禽饮用水困难问题。开源与节流并重,重点确保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户)的畜禽饮水。一方面,开渠引水;另一方面,节约用水,定量喂水、用水,防止不必要的浪费。要加强饲养管理,畜禽舍要多备些风扇,降温消暑,及时清理粪便,保持舍内干爽清洁,防止畜禽因过多出汗而增加饮水量;水禽生产如水源干涸,可放牧

14、,或转移到有水的地方,或是树荫下;大牲畜用水可改冲洗为喷洒。注意畜禽饮水的卫生,对一些死水、混浊水等地面水应先净化,然后再进行消毒。2、强化洪涝灾害防患措施,确保畜禽安全。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和汛情,受洪水威胁的地区应尽早将畜禽转移到较高的安全地带,及时排水抢救。搞好栏舍检修,加固加牢栏舍墙壁和屋面,在场区四周挖排水沟,加强饲料等物资防雨防水,防止因淋湿而霉变。要做好物资储备,一些洪涝灾害频发地区和处于危险地段的养殖场要常备土石料、沙袋、麻袋、水桶、水泵、铁锨等防洪工具和设备,在暴雨洪水来临之前封堵大门及围墙涵洞出口,封堵可能被淹没的畜禽舍、饲料库的门窗。要准备充足饲料,和必备常用的消毒药品。加强

15、饲料营养,在日粮中增加全价蛋白质饲料,相应增加维生素A、B、E、D的含量,同时可以在饮水中补充复合性维生素、电解质等,提高畜禽防御疾病的能力和自身免疫功能。 3、调整经营策略。可适当提前出栏和出笼,对已过了产蛋高峰期的家禽可提前淘汰。如家畜还小,又不能解决饮水问题,可适当出售部分幼畜和幼禽。(二)动物防疫抗灾减灾措施1、及时关注水情灾情,想尽办法让畜禽安全度过汛期。一旦发生水灾,要把畜禽、饲料等可转移的财产转到安全地方,对不能转移的,要采取加固措施,严防洪水冲走冲坏。2、备足生产资料,维护好畜禽生产正常秩序。要备好应急物资设施,想好应对办法,保证讯期和灾后生产用电、用水、用料和用药等,尤其应备

16、好消毒药、急救药、常用药等兽药的储备,做好畜禽的日常保健工作,及时预防和诊治动物疫病,做好一手抓防洪,一手抓防疫。3、及时规范处置病死和溺水死亡畜禽,严防乱抛乱丢。要按照“四不一处理”(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规定,指导养殖场户做好病死及溺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严禁乱抛乱丢病死及溺水死亡畜禽,造成疫情传播扩散。4、及时消毒灭源,有效阻断疫病传播。平常要健全和落实消毒灭源制度,加强栏舍、周边环境消毒灭源工作。洪水退后,要对栏舍和周边环境进行多次全面消毒,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用具、交通工具也要进行全面消毒,避免洪水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滞留栏舍和侵袭畜禽。同时,还要做好灭虫、灭蚊、灭蝇和清淤去臭工作,做到环境清洁卫生。5、及时进行紧急免疫,切实提高畜禽抵抗力。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常见易发病提前做好紧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