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市 场 绩 效 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绩效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市场绩效本身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评价主要从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技术进步和X非效率等几个方面,描述市场绩效的基本情况及评价市场绩效的优劣二是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寻找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以便对导致某种市场绩效的原因做出解释第一节 市场绩效的衡量 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产量、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最终经济成果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一、衡量市场绩效的微观指标目前,被普遍用来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有三个,即收益率、价格—成本加成和托宾q一)收益率收益率是一种衡量每一元投资盈利多少的方法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收益或利润是指经济利润,而不是会计利润经济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机会成本,而会计利润则是根据标准的会计原则所计算的利润具体来说,经济利润等于收入减劳动力、物资和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等于如果出租资本财产可获得的总租金总租金等于一单位财产的租金率乘以资本量经济利润与资本的租金率有密切的关系。
资本的租金率是使资本的所有者在设备折旧以后所能获得的一定收益率折旧是资本在其使用期间所减少的经济价值,也可以称为经济折旧经济利润为: (8-1)这里是收入,资本成本是资本的租金率乘以资本价值资本价值是,其中是资本价格,而是资本量如果租金率为收益率加上折旧率,即为,那么,利润为: (8-2)赚得的收益率是使经济利润为零的那个令等于0并解等式(2)中的,则得 (8-3)因此,赚得的收益率是净收入除以资本价值,这里净收入等于收入减去劳动力成本减去原材料成本减去折旧 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203-204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源配置实现最优,该市场上所有企业都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且不同产业的利润水平趋于一致也就是说,产业间是否形成了平均利润率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最基本的定量指标这是为什么利用收益率指标来描述市场绩效的理论依据用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的方法是,如果收益率越高,则意味着该产业获取了越多的超额利润,市场就越偏离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如果收益接近正常利润,市场也就越接近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
以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实际上是把超额利润的产生完全归因于市场势力,而市场势力的形成必然会导致偏离完全竞争状态但是,引起超额利润的因素决不仅仅是市场势力的形成,至少还包括:(1)作为风险投资报酬的风险利润2)有不可预期的需求和费用变化形成的预料外的利润3)因成功地开发和引入新技术而实现的创新利润显然,把超额利润完全归因于市场势力是十分片面的,由此以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收益率的正确计算会遇到诸多困难,主要有:(1)由于会计定义的使用代替了经济定义的使用,资本经常没有被恰当的估价2)折旧通常没有被适当地衡量3)由于广告及研究和开发的影响是跨时期的,对它们的估价较难准确反映4)通货膨胀的影响5)计算的收益率可能不恰当地包括了垄断利润6)可能计算了税前收益率而不是正确的税后收益率7)收益率可能没有经过恰当的风险调整8)有一些收益率没有恰当地考虑负债 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上),482-487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二)价格—成本加成为了避免有关收益率计算的问题,许多经济学家使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衡量市场绩效,这就是勒纳指数,即价格—成本加成。
价格—成本加成是将价格和边际成本的差额作为的分子而得的 (8-4)式中:为需求的价格弹性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条件为,则勒纳指数可写为: (8-5)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均衡的条件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时帕累托条件得以满足,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社会福利达到最大也就是说,价格是否等于边际成本也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基本的定量指标之一这是为什么利用勒纳指数来衡量市场绩效的理论依据勒纳指数的数值在0和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反映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越大,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低,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反之,数值越小,反映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越小,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小,市场竞争程度越高,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必须指出的是,勒纳指数本身反映的是当市场存在支配能力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但是却无法反映企业为了谋取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勒纳指数为0,但是却不表明该市场是竞争性的)。
另外,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由于边际成本的数据常很难获取,常常会使用平均成本来代替边际成本,即用价格一平均成本加权来作为近似方法,但这会导致两者间的较大偏差三)托宾q托宾是指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通过已经公开发行并售出的股票和债券来衡量)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是衡量市场绩效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8-6)式中:表示托宾指数;表示股票市值;表示债券市值;Q表示企业资产重置成本托宾值根据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化来衡量市场绩效的高低托宾的初始用意是使用该指标进行投资决策,分子部分可视为投资所带来的现金流入现值,分母部分可视为投资所需要的现金流出现值,q值反映的是在同一时点上每单位投资(现金流出现值)所带来的收益(现金流入现值),表达的是利润率或收益率的涵义后来经济学家发现,托宾q能够适当地用于市场绩效的估量当>1时,说明企业以股票和债券计量的市场价值大于以当前市场价格评估的资产重置成本,意味着企业在市场中能获得垄断利润值越大,企业能获得的垄断利润越大,社会福利损失越大,市场经济绩效越低使用托宾的优点是避免了估计收益率或边际成本的困难。
但是,必须准确计算企业的市值和重置成本企业的市值可以用其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市值来计算,但计算企业的重置成本则比较复杂,除非存在一个比较成熟的二手设备市场而且,广告及研究与开发的费用产生了难以估价的无形资产,而值的计算中都忽略了这些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二、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市场绩效既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条件下市场运行的实际效果,也表示最终实现经济活动目标的程度产业组织学探讨的经济活动目标,主要不是企业层次上的,而是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层次上的因此,在对市场绩效进行评价之前,我们应首先了解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层次上的目标具体是什么毫无疑问,这个目标本身是多元化的,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社会福利是最主要、最具综合性的目标,而社会福利本身又可分解为许多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公平、稳定与安全、进步等多层次和多方位的目标,这也决定了对市场绩效的测量与分析也必然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下面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产业技术进步状况等若干方面进行分析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它是同时从消费者的效用满足程度和生产者的生产效率高低的角度来考察资源的利用状态。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有限的消费品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使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第二,有限的生产资源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使生产者所获得的产出大小程度第三,同时考虑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即生产者利用有限的生产资源所得到的产出的大小程度和消费者使用这些产出所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 刘家顺、杨洁、孙玉娟:《产业经济学》,16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6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资源配置效率是反映市场绩效优劣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使用收益率标准一般的价格理论认为,竞争的市场机制能保证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由自由竞争的市场决定,资源在产业间和企业间的自由流动,使得产业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能获得正常利润,不存在垄断利润所以,可以用产业和企业的收益率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一般情况下,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与此相反,市场垄断程度越高,资源配效率越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表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是最优的一般均衡表明整个经济处于效率状态,因此,所有的消费活动都是有效率的,所有的生产活动也都是有效率的,而且消费和生产活动是协调一致的,即对于任何两种资源,所有消费者的边际消费率全部相等,所有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且边际消费率与边际技术替化率也相等。
虽然这个定理本身也有某些不严密性,受到了某些学者的质疑,但对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这一点,绝大部分经济学家是深信不疑的与理想的完全竞争相比,垄断市场的供应量比完全竞争市场低,而垄断价格通常比竞争价格高经济学的分析表明,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相比,垄断企业通过比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提供商品,攫取了一部分消费者剩余,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与此同时,还导致了一部分剩余的永久性损失,即所谓的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或称效率损失当然,垄断所导致的社会福利的损失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一方面,垄断企业为了谋取和巩固其垄断地位还经常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并为此支付巨额的费用,诸如广告和特殊产品差异化、设置人为的进入壁垒等经济学家认为,只要是为竞争市场所不必要的手段及其开支,都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二)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产业组织的规模结构效率,又称产业组织的技术效率,反映产业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益的实现程度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既与产业内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密切相关,还反映出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水平的程度和效率衡量某个特定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1)用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产量占整个产业产量的比例来反映产业内经济规模的实现程度。
2)用实现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的产量占流程各阶段产量的比例来反映经济规模的纵向市场程度3)通过考察产业内是否存在企业生产能力的剩余来反映产业内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某些产业特别是集中度低的产业,企业未达到经济规模,但又存在开工不足、利润率低的情况;二是多数企业达到经济规模,但开工不足、能力过剩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性的实现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状态:1.低效率状态即产业市场上未达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所必须的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这种状态表明该产业未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存在着低效率的小规模生产,如我国处在起步阶段的家电产业、汽车产业等2.过度集中状态即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超过经济规模的大企业由于过度集中,无法使产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的市场力量得到了过度的增强,反而不利于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如我国在改革前的电信、石油、电力等一些国家垄断产业3.理想状态即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达到和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这表明该产业已经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效益,产业的长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产业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达到了最优状态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和日本,多数产业(贝恩对美国的研究结果是70%~90%)已经实现了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理想状态,即主要生产企业都是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
尤其是那些规模经济性显著的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和家电等而在另外一部分产业中,存在着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