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气象学作业及答案报告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094316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农业大学气象学作业及答案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农业大学气象学作业及答案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农业大学气象学作业及答案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农业大学气象学作业及答案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农业大学气象学作业及答案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农业大学气象学作业及答案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农业大学气象学作业及答案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1、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对气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气成分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差别? 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对气象领域有重大意义的大气成分是二氧化碳和甲烷。俩者差别氮气氧气基本稳定不变,而二氧化碳甲烷在时间和空间上会有些改变。2、大气分哪五层?对流层与平流层形成的机理是什么?大气层在中立作用下分为五层结构: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高空对流层) 暖层 散逸层对流层与平流层形成的机理是空气流动方式不同加上水汽等物质含量不同而形成。3、对流层有什么特点?特点:对流层占大气层物质总量的80%以上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空气垂直对流强烈;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温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4、 表征大气性

2、状的要素有哪些?气压温度:气温、地温;温标空气湿度: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饱和差、绝对湿度、相对湿度5、 如何看待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大气中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碳等。人为释放如不加以限制,容易引起全球大气变暖。但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地区增温最大,中纬农业区可向高纬区大幅度推进。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也有利于增进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提高有机物产量。6、 二氧化碳上升对农业用什么影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有利于增加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加植物的耐盐性提高有机物产量。7、 臭氧空洞是如何形成的?由于人类制造出来的氯氟烃

3、化合物,正在大量破坏臭氧层中的臭氧分子,使俩极地区臭氧层明显变薄,甚至出现臭氧空洞。 8、 基林曲线有什么意义?基林曲线是描述全球二氧化碳变化的曲线,有助于大家了解近百年来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给科学家以温室效应的数据支持,要加大对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的关注力度,进行预防,给世人以警醒作用。9、 廿四节气对农业有什么意义?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考察了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而总结出来的基于天文观测的农业经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反应了季节、气候特征、物候现象,便于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第二章1、 辐射强度与亮度有什么关

4、系?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的辐射能。亮度不等于辐射强度。2、 黑体辐射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黑体辐射定律表现了不同温度下绝对黑体的辐射能力随波长的分布,维恩位移定律指出物体发射能量的最大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3、 什么是(太阳)光谱?以横轴为波长分布、以纵轴为能量的多少为坐标建立坐标系,在坐标系内建立某种电磁波的能量随波长分布的曲线。4、 什么是太阳常数?有什么意义?太阳常数是指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辐照度)。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数,一切有关研究太阳辐射的问题,都要以它为参数。5.如何利用太阳高度公式计算昼长?

5、已知时区时间(已知时区要计算时区)计算的时区时间 东的为正,西的为负 地方时=当地经线除以15度 太阳高度指地球表面某点的切平面与照在该点上的太阳光线之间的夹角。某一地区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H 90-|6.如何用瑞利定律解释不同条件下天空颜色?散射光的强度与光波长四次方成反比. 因此阳光中蓝紫色光被散射的强度较之绿色与红色光的强度更大. 所有散射光混合后进入人眼产生的视觉效应即使浅蓝色.7.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日变化有什么特点?太阳直接辐射:一天中,无云的天气条件下,一般是中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直接辐射最强;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角最小,直接辐射最弱。散射辐射:一天中散射辐射的最大值

6、出现在正午前后,一年中散射辐射的最大值出现在夏季。8.大气质量与太阳辐射强度衰减之间有什么关系?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到达地球表面。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投射到大气上界的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在平流层以上主要是氧和臭氧对紫外辐射的吸收,平流层至地面主要是水汽对红外辐射的吸收。被大气成分吸收的这部分太阳辐射,将转化为热能而不再到达地面。由于大气成分的吸收多位于太阳辐射光谱两端,而对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因此可以说大气对可见光几乎是透明的。9.中国太阳辐射总量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西南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少但仍然可以栽培喜热作物?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们于

7、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空间: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区差异大,干湿季节分明。 全年太阳总辐射量40006200兆焦尔/平方米 河谷地区地势低,温度相对较高。 水分,河谷地区有较充足的水分,可以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水分。10.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有什么不同?大气逆辐射有什么效应?为什么?大气辐射:指的是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这种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这种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大气逆辐射是地面以及大气能

8、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对维持地层大气温度以及地面温度有重要意义。温室效应;由于大气本身的温度也低,放射的辐射能的波长较长,故也称为大气长波辐射。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同时大气逆辐射也能被地面吸收,这就使地面以长波形式辐射所损耗的热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即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类似花房中玻璃窗的保暖作用,故常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11.地面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有什么不同?其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有什么关系?地面辐射:地表面这种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地面辐射差额:指在一定时期内,地面吸收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

9、辐射之差值。日变化: 辐射平衡最大值出现在正午以前,最小值出现在傍晚,一天有两次通过零点,一次在日出后,一次在日落前(太阳高度角约1015度)。12.地球的地-气能量平衡有什么重要意义?局地或短时的能量偏离平衡态,造成能量以各种方式的转移(辐射、平流、蒸发、凝结等),并在此趋于平衡态,总体上来看,地-气系统衡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平衡-破坏-再次平衡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各种天气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整个地气系统能量平衡被破坏,其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也会经历一个平衡态再次重建的过程,但是对整个地球生物圈都有很大的影响,大气、海洋的状况将有非常大的改变,各种灾害天气频发、干旱、洪涝将非常频繁。13.什么是

10、光合有效辐射?所处波段是多长?光合有效辐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辐射中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的那部分光谱能量。波长约为400700纳米。14.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有什么农业意义?光饱和点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光合速率增加转慢,当达到一定光照强度时,光合速率就不在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的概念:同一片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过程释放的二氧化碳等量时的光照强度,就称为光补偿点。实际意义:植物在光补偿点时有机物的形成与消耗相等,不能积累有机物,而且晚上还要消耗有机物,因此从全天来看,植物所需的

11、最低光照强度,必须高于光补偿点。才能使植物正常生长。这在实践上有很大意义,间作和套种使作物种类的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间苗、修剪、采伐的程度、冬季温室栽培蔬菜等等都与光补偿点有关。15.什么是光周期?光周期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光周期现象是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大多数一年生植物的开花决定于每日日照时间的长短。除开花外,块根、块茎的形成,叶的脱落和芽的休眠等也受到光周期(指一天中白昼与黑夜的相对长度)的控制。植物对周期性的、特别是昼夜间的光暗变化及光暗时间长短的生理响应特点。尤指某些植物要求经历一定的光周期才能形成花芽的现象。但其他生理活动也受光周期影响。16.从农业

12、的角度,提高光能利用率有什么意义?又如何提高?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它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总产量和单产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提高之前应该先了解哪些因素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有,叶面积、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水分等等,从气象角度考虑,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农作物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这里主要包括作物间作、套种和复种,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提高光能利用率。二是培育高光效作物品种。选育光合作用能力强、呼吸消耗低,叶面积适当、株型和叶型合理、适合高密度种植不倒伏的品种。三是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在不妨碍田间二氧化碳流动的前提下,扩大田间叶

13、面积系数(,使作物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增加对太阳光能的吸收部分,减少反射、透射的部分,减小顶层光强超过饱和和下层光强不足的矛盾,这样就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的积累,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四是提高叶绿素的光合效能。比如,利用人造光源补充田间光照,可提高光合效能,还可以通过调节播种时间,改变光照时段有效地增加产量。五是通过使用植物叶面积仪来进行测量叶面积的大小,再进行适当的摘心、去除叶片等方法来进行提高光的反应面,从而提高光合作用。1.地球表层系统地表热(能)量收支对地球表层系统温度的影响?地球不存在热量收支平衡。从目前流行的行星起源来说,最初的地球是个气态的炽热星球,最后逐渐冷却,开始形成山川和河流。

14、对古代地球研究也表明,最初地球表面酷热,到处都有火山喷发,如今只是偶尔有火山爆发。因为上述原因,可以认为,地球正在逐渐冷却。当然这个过程及其缓慢,并不影响现在的气候变暖,因为即使是气候变暖,地表温度也不过上升零点几度而已,并不影响地球的总体趋势。2.土壤温度周期变化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有哪些?随着太阳辐射昼夜或季节变化,地表温度亦随之发生周期变化。在每一个温度变化周期里,各出现一次最高值和一次最低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温度最高或最低出现的时间逐渐延迟。同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温的年变幅将迅速变小。日变化: 太阳高度 土壤热特性 土壤颜色 地形 天气年变化: 土壤表面温度的年变化,主要取决太

15、阳辐射能的年变化。 土壤表面温度的年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土壤的自然覆盖(植被和雪的覆盖),对土壤温度年较差有很大影响。 其它如土壤热特性、地形、天气条件等因子对年较差的影响与日较差大体相同。3.活动层和活动面是什么?活动层:在冻土学里, 活动层指的是多年冻土区夏季融化而冬季冻结的地表层。 活动面:由于辐射作用直接吸热和放热,从而影响其上下物质层(包括气层、土层、水层、作物层等)热状况的表面。4.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各是什么?决定日较差、年较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温度日较差(日变程)是一日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它反映了该地气温日变化情况;温度年较差(年变程)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

16、值之差,它反映了该地区气温年变化情况。日较差影响因素:纬度 季节 地形 下垫面性质 天气 地势年较差影响因素:纬度 海陆 地形 天气 植被5.温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对流层: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 强,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 平流层:氧吸收紫外线;上热下冷;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大气: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6.逆温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特点: 指地面上的温度随着高度越高而增加,与高度越高温度下降的正常现象相反。 因为较高的暖空气覆盖著较低的冷空气,可能会导致空气污染物无法散出,影响当地居民或其他生物的健康。成因 :最常见于冬天晴朗无风的夜晚:因地表散热快,反而比其上层之气温更低,故形成下冷上热的现象。(即辐射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