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胡荣第四章节文化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93326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胡荣第四章节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社会学概论胡荣第四章节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社会学概论胡荣第四章节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社会学概论胡荣第四章节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社会学概论胡荣第四章节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胡荣第四章节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胡荣第四章节文化(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文化,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第三节 多元文化,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的特性 三、文化的要素 四、文化与文明,一、文化的定义,最初给文化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而为后来人所常引用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文化或文明,依民族志上广义地讲,是一个整体,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能力与习惯。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那些

2、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我国学者普遍认同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本文所讲的是广义的文化。,二、文化的特性,文化是人类创造的。 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文化具有共享性。 文化具有复合性或整合性。 文化具有象征性。 文化具有传递性。 文化具有变迁性。,三、文化的要素,1

3、. 语言和符号 语言(language)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人们进行社会生产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时必须借助语言才能实现。没有语言便不能沟通,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也没有文化。 符号(symbols)是无声的语言,它包括身体姿势、表情、动作、图形、标志等。文字是最普遍的符号,而动作也可以是符号,例如向人吐口水,即代表我不喜欢你或恨你之意。,2. 价值观(values)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人们所共有的对于区分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符合或违背人的愿望、可行与不可行的观念。它是决定该社会或群体的理想和目标的一般的和抽象的观念,因此,是文化的核心。,3. 规范(norms) 规范是一个

4、社会中引导其他成员做出反应的那种共同的标准或通则。每个社会都有其公认的规范,引导人们在简单的行动或复杂的道德判断中达成一致,从而增强群体的团结。 它限定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应该”怎样待人接物、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甚至,也能够让人们预期他人的行为。,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将规范分为习俗(folkways)和道德(mores)两类 。 习俗也称民俗,是一个社会或团体所依循的风俗习惯或日常生活惯例。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道德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 除习俗和道德外,法律是最形式化的规范。它是由国家或其它具有绝对权利的机构颁布的人类行为规

5、范。,4. 物质产品 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改造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四、文化与文明,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就;文明是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较高的阶段。 文明既然指的是文化的进步方面,那么它就是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褒义词。由于研究者或观察者的价值观和出发点不一样,对于什么是进步、什么是文明的判断也就不一致。 文明的内涵也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一、文

6、化的结构 二、文化的区分 三、文化的功能,一、文化的结构,1. 文化特质(culture trait) 也称文化元素(culture element),它是文化里最小的基本单位。文化特质既可以用物质产品来表示,也可以用非物质产品来表示。前者如毛笔、刀叉、汉字、服饰、住房等;后者如跪拜、作揖、握手、拥抱、点头之类的风俗或礼仪。 孙本文认为,文化特质有五个特点: 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其特殊的历史;有其特殊的形式;有区别与其它特质的特点;包含许多分子使其成为一种复杂的个体。,2. 文化丛(culture complex) 又称文化特质丛或文化集丛,是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以某一种

7、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别的特质发生连带的关系或构成一连串的活动。 文化丛包括三种情况 :其一是由一些功能相似的文化特质聚合形成。其二,围绕一个中心文化特质而发展起来的一组文化特质。其三,主要由考古学家们使用的一种文化丛概念。 亨根史认为文化丛有简丛(Simple Complexes)和复丛(Complex Complexes)之分。,3. 文化模式(culture pattern) 通常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彼此交错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系统的文化结构。 文化模式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民族特性等种种条件的影响,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使之与不同社会中的不同

8、文化区别开来。 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提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二、文化的区分,1.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是指人们创造出来能供人们使用的器物,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产物。 非物质文化(nonmaterial culture)也称精神文化,是指一个文化里那一部分用来指导人们互动与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价值和规则,以及如何使用物质文化的知识、观念、态度的整体。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存在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而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2. 主文化、次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又叫

9、主流文化或优势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社会领域中占主导地位,并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 与主文化相对应,居于附属地位的其他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可以称为次文化(subculture),也叫做亚文化。次文化是社会的一部分,次文化的成员们共同分享一些显著与大社会不同的规范、价值、信仰和态度的文化模式,并且对此加以认同。 当次文化处于与主文化相对立的地位时,它就成了“反文化”(counter culture)。反文化是指一种否定和排斥一定社会形态中主流文化的文化,如美国社会中的嬉皮士文化等等。,三、文化的功能,1. 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不同社会和民族之间存在着许多显而易见的差异,

10、但无论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这些差异归根到底都是文化的差异。 2. 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1)提供知识。 (2)协调社会工程管理。 (3)巩固社会进步的成果。,3. 文化具有整合功能 (1)价值整合。它是整合功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功能。任何社会中人们在价值观念上都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的文化熏陶后,必然会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 (2)规范整合。文化为规范提供了材料和蓝图。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另外,规范通过文化的整合,使之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将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

11、3)结构整合。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的程度就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功能整合的作用就越重要。,4. 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对于社会来说,文化一经创造出来,就需要被社会成员所认同接受,同时也需要一代代地传递和承继,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得到发扬光大,才能不断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对于社会成员即个体来说,新的社会成员来到这个社会,要想成为被这个社会所承认的合格的成员,必然接受这个社会的文化教化,必须认知、掌握和熟悉该社会的一切,即该社会中的生存技能,该社会文化认可的各种规范、知识等等。,5. 文化的反功能 美国功能论者默顿认为,社会并非总是处于整合状态,非整合状态也兼而有之。个人或

12、群体并不总是顺从社会规范,违反社会规范的情形也是时常发生的。这种非整合状态和违规行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功能的一种表现。,第三节 多元文化,一、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性 三、文化交流,一、文化的差异与共性,1. 文化的差异 文化的差异说到底是价值观的差异,即人们对有关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可行与不可行的判断标准不同。某一行为在某一社会里是被视为适当且合乎道德的,但在另一社会里却可能被视为是不适当或不道德的。 文化差异的三种原因 :一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可利用的资源也不同,发展的工具也不同,加上气候雨量也限制了人类的活动。二是一个民族或社会被孤立的程度不同所致。三是各民

13、族的自我导向不同,也就是各民族的兴趣不同。,2. 文化的共性 人类学家乔治默多克列举了许多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现象,如体育运动、身体装饰、历法、社区组织、烹饪、求爱、舞蹈、身体装饰、占卜、教育、伦理、礼仪、家庭、民间传说、食物禁忌、开玩笑、亲族群体、亲族称谓、取火、语言、法律、命运、迷信、巫术、婚姻、医药、个人姓名、接生术、财产权、宗教仪式、居住规则、性约束、灵魂的概念、地位的差别、工具的制作、贸易、断奶等等。这些都只是抽象意义上的文化共性,其具体内容因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1. 文化中心主义 (ethnocentrism) 由于各个社会的环境不同,各社会产生的文化就会有所不同。人们也常常以自

14、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文化才是好的,才是高人一等的。这种心理通常被认为是文化中心主义,也翻译为种族中心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在那些与外界文化很少发生联系的社会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即使是在具有良好正规教育和频繁国际往来的现代工业社会里这种思想仍然十分普遍。这一现象适用于各类社会群体,并发展成为国家自豪感、本位主义、宗教偏见、种族歧视、爱国主义。,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性,2. 文化相对性(cultural relativism) 与文化中心主义持相反论调的则是文化相对性。文化相对性是文化分析的一个基本原则,指的是每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其自身的标准来判断。 这一原则的理论前提是:

15、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相对合理性,也就是说,相对于它所产生的环境来说,它都是最好的和最优的行为标准体系。 因此,持文化相对性观点的学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相对的价值,没有什么高低好坏之分;文化的模式不同,只是其所适应的环境有所不同而已;不应以外人的眼光及标准对其他文化加以批评。,1. 文化传播 文化有一个基本特性,那就是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模仿、被传播。我们把一种文化的文化特质或文化集丛从其发祥地扩散到不同地方,被模仿、采借和接受的社会现象和过程称为文化传播。 文化实现传播是有一定条件的,否则就无法实现传播。文化传播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从整个传播的过程来看,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文化的共

16、享性、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三、文化交流,文化具有共享性,指的是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其他象征符号,只有当它们成为人们共享的文化的时候,它们才能进入信息系统进行传播,否则将无法进行沟通。 传播关系就是社会关系,是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联系。即使是一种共享的文化,如果不发生联系,也不能发生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要有一定的载体,即传播媒介。文化传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社会组织。,文化传播一般采取直接的文化采借和间接传播的方式进行。 文化采借是把外来文化特质或文化丛直接移植过来。 文化的间接传播是一种文化特质或文化丛传入另一地方,引起那里的人们的思考和反应,进而引发传入地的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2. 文化的冲突 文化冲突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影响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矛盾且不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文化冲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理想文化和现实文化之间的冲突。 第二类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文化冲突一般有两种结果 : 一是彻底拒绝外来文化。 二是逐步“适应”外来文化。,3. 文化融合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