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课件092第四章佛教与道教的福利思想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92188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福利课件092第四章佛教与道教的福利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福利课件092第四章佛教与道教的福利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福利课件092第四章佛教与道教的福利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福利课件092第四章佛教与道教的福利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福利课件092第四章佛教与道教的福利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福利课件092第四章佛教与道教的福利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福利课件092第四章佛教与道教的福利思想(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四章 宗教福利思想及文化 在人类思想史上,佛教是唯一的无神论宗教,2,一、佛教社会福利观念 基督教为爱的宗教,佛教为慈悲的宗教 (一)哲学基础 (佛教世界观)缘起论 1、又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 2、“缘”指关系或条件,“缘起”即是世间一切诸法都是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 3、从因到果,离不开缘,3,(二)慈悲理念动力 1、慈悲的含义 (1)“慈”:慈爱众生,给与快乐 (2)“悲”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 (3)慈悲:“与乐拔苦” 2、慈悲的层次(龙树菩萨:大智度论) (1)含义 小慈悲:只与一切众生拔苦与乐之心,平等是慈善的思想基础,4,中慈悲:

2、大慈悲:既有与乐拔苦之心,还能脱苦得乐;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只有佛的慈悲才是最真实的大慈悲)无差别 (2)相比较而言 (3)区别标准 慈悲践行者身份的不同 动机与效果的差异 自他有别与平等一体的区别,5,3、慈悲理念的塑造 (1)阿弥陀佛 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接引佛” (2)观世音菩萨 以慈悲济世,拯救众生为本愿的菩萨 含义:观世音,观世意,观世身 特点:现实性、随类性、融通性(如送子观音),6,(3)地藏菩萨 在地狱拯救恶道众生;幽冥教主 (4)三者定位 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解救众生的现世苦难,地藏菩萨则赋予世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7,(四)佛教与

3、中国传统民间报应观 1、差异 (1)传统报应观以世俗的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报应的承受主体是行为者及子孙,报应的世界是本人或子孙的实实在在的现世人生,报应的终极目标是使人世生活幸福 (2)印度佛教因果报应的善恶准则是戒律,业果报应均发生在作业者个人身上,报应是在三世、三界、五道的生死世界中循环不已,终极目标是熄灭了生死轮回的精神世界,8,(3)传统报应观具有伦理性、家族性、现世性和功利性,而佛教果报观则具有戒律性、个体性、出世性和精神性 2、佛教的适应 (1)承认现世报 ,接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规范 (2)拒绝家族性 (3)传统报应观和佛教果报观的融合 民间报应观不加选择,9,(五)善行要点 1、

4、布施 (1)财施:在家人而言,外在施:钱财衣食惠施众生,内在施:以己体力、脑力施舍于人,10,(2)法施:出家人而言,说法教化 (3)无畏施:随时排忧解难,增强无畏的信心 2、福田 (1)含义:福田即福之田,指能生长幸福的地方,佛为幸福之地-福田 (2)发展:佛佛法僧父母、师长贫者畜牲 (3)种类:敬田、悲田、苦田、恩田、贫穷田、功德田,父母师长,贫苦者,畜牲,11,(4)从施物的受者转移到了施物本身,即施物福田,如掘井架桥、筑路开道 3、不杀生 (1)含义 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杀生救助放生放生会、放生池,敬田:佛法僧,悲田:贫苦到一切动物:功德最大,12,(2)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5、不妄语、不饮酒 (3)六道轮回转生说 思考: 不杀生与当今的动物福利问题 4、报恩 (1)佛法僧三宝之恩 (2)父母之恩 (3)国家之恩 (4)众生之恩,行乞食者,破一切骄慢 法集经,13,(六)佛教中的福利思想 1、人本思想与人道主义 2、利他思想与集体主义 3、平等思想与同情博爱,14,二、道教福利观念 1、劝善书:宣传伦理道德、以劝人为善去恶为宗旨的通俗教化书籍,简称“善书” 2、三圣经 :感应篇、觉世经(关圣帝君觉世真经)、阴骘文。内容:劝人行善积阴德,利物济人,慈爱物命 3、功过格 (1)含义 初指道士逐日登记行为善恶以自勉自省的簿格,及后流行于民间,泛指用分数来表现行为善恶程度、使

6、行善戒恶得到具体指导的一类善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经,15,(2)作法:分别列为功格(善行)和过格(恶行)两项,用正负数字标示 (3)源流与发展 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太平经劝人行善避恶“天券”;葛洪的抱朴子 (4)意义 融合了道教积善销恶、儒家伦理道德和佛教因果报应三教的理念;是修行者实践道德的指导书;使感应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善书的主张,16,更具体化和条目化,可用作日常修省寡过的行动指南。 复习题 1、佛教的福利观。 2、劝善书、功过格的含义,功过格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文史哲2004

7、(4) 游子安:劝化金缄: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1999,贫人买夏帐、棉衣等物,哀怜让价,勿使不成。 夏之蚊帐,冬之衣被,失之便是地狱。 商贾不费钱功德,17,平等与差别相对举,是无差别的意思 种姓平等观佛、法、僧三宝心、佛、众生三法平等 众生平等,是指众生都具有佛性;众生无高低之别,不论亲怨,一视同仁;众生值得怜悯,对众生要有普遍的无差别的爱心 “平等大悲”,主张以普遍、平等无差别的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众生平等、众生与佛平等、众生与无情平等 佛教平等意义的广泛性、普遍性和神圣性,18,慈悲区别的标准 佛的慈悲为大:菩萨的慈悲相对于佛为小,相对于二乘为大,也可说菩萨的慈悲是中,是中慈悲;二乘即声闻与缘觉的慈悲为小,是小慈悲。 小慈悲只是主观的同情、怜悯,停留在心念、心愿上面,而大慈悲则给予众生以实际的关怀、帮助,使众生真正得到快乐,脱离痛苦。 小慈悲是主客有别、自他有别的,大慈悲则主众生平等、佛与众生平等,是一种无差别的、普遍的慈悲,这也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最高层次的慈悲。,19,布施 布:以己财事分布于他;施:辍己惠人 报恩 恩在中国社会里原是种封建伦理,上下伦理,奴隶道德;佛教中恩的思想,全无上下关系的伦理,而是立于横的关系的平等伦理之恩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