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91193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6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第十五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本 章 要 点,*从众的概念 *服从和依从的定义 *从众的原因 *服从和依从的心理机制 *依从行为引导技术 *服从的经典实验 *服从的原因,第一节 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 第二节 从 众 第三节 依 从 第四节 服 从,第十五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第一节 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一、基本概念 二、从众、依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 三、少数人影响,第一节 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一、基本概念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

2、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 (二)依从的定义 依从(compliance)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 (三)服从的定义 服从(obedience)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第一节 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二、从众、依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 从众、依从和服从三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压力源和行为动机不同。依从和从众影响机制接近,都是因为外在影响而产生的自我行为选择。从众和依从的区别在于,依从行为的影响源是有意对行为者施加直接的或隐含的影响,而从众行为的影响源通常并不针对特定对象施加影响,而是个体感受群体压

3、力之下的自我跟从行为。 服从的社会影响机制与从众和依从不同,行为的引发具有强制性,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通常有着规定性的或强迫性的社会角色联系,人们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而从众和依从行为中,影响原与行为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或强迫性关系束缚。从众者和依从者必须有一定的认同或寻找到自身行为的理由,才会跟从外部影响而行动。,第一节 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三、少数人影响 莫斯科维奇等人曾反转阿希的经典从众实验范式,探讨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影响问题(Moscovici et al., 1969),研究以少数几名假被试(实验同伙人)对作为多数派的真被试群体施加影响,结果发现,即使在少数派不是特别强大或

4、者没有很高的威望时,意见一致的少数派也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力。,第二节 从 众,一、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二、从众的类型 三、从众行为的利用与控制 四、从众的动机 五、从众的条件,第二节 从 众,一、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参加7个人的团体(其中1、2、3、4、5、7号皆为实验者助手,只有6号为实验对象),看看1、2、3哪条线与标准线是一样长的? 被试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 图15-2 阿希从众实验的图例,第二节 从 众,二、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外显行为,内心看法皆一致 表里如一,心服口服 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 (二)权宜从众 表内不一致,迫于群体压力 阿希实验中的从众 (三)不从众 ()

5、表不从,内心从 群体的领导者,面对群体激奋, ()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第二节 从 众,三、从众行为的利用与控制 (一)有益从众 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好的行为作为行为榜样而激发从众行为,是引导从众良性效应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不良从众的控制 发展起民主氛围,减少群体的压力,以使不良的从众倾向受到控制。 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的错误。,第二节 从 众,四、从众的动机 (一)行为参照 个人知识储备的不足,经验背景的缺乏,可能并不能十分肯定的作出某种选择。 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大部分人

6、都这样做,应该是有充足的理由,即使选择错了,也不是我一个人错,还有这么多人陪着。,第二节 从 众,(二)偏离恐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 群体成员会更为喜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对于偏离群体的个人往往会厌恶、拒绝和制裁,当群体出现不稳定状态时,首先被排挤的往往是先前偏离群体的成员。 (三)人际适应 人是用社会定位自己的特性的。 人有的时候为了获得肯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人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持和大多数人的一致。,第二节 从 众,五、从众的条件 (一)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 1.群体自身的一致性: “别人都

7、在吼,如果我安安静静地坐着,别人会针对我的,所以我就选择了加入” 在Asch的研究中,若是有一位实验者的同伙回答正确的答案,将大大降低从众行为 对多数人的信任度降低;为个体找到支持力量,提高个体对自我判断的信心;减小人们的偏离焦虑恐惧。,第二节 从 众,2.群体的凝聚力 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与群体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 在竞赛的情境中,群体成员会努力地,有意识的,自愿的尽量达成一致意见。 3.群体规模 3至4人的团体从众最容易发生从众行为。,第二节 从 众,(二)情境因素 1.刺激物的性质: 整体来

8、说,愈不熟悉的任务从众行为愈明显 2.社会地位: 中层度社会地位的人较高从众; 高的人自认处于较高的地位,所以无需从众; 低的人觉得没希望,所以不必从众 3.时间因素: 在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因为双方都在相互适应,试图建立规范,第二节 从 众,(三)个体因素 1.个性特质差异 情绪不稳定,智力较低,意志较薄弱,缺乏自信,易受暗示,比较懦弱,患得患失的个体更易表现出从众。 “有几次我感到不对头,但还是跟从了大家。” “开始我坚持,后来发现大家所得同我不一样,就开始怀疑自己眼睛有问题,害怕自己弄错了,跟随了大家。” 2.性别差异 女性在相应的困难程度下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第二节

9、 从 众,3.年龄差异 青少年期及其以前的年龄的阶段是易从众时期,个体处于发展阶段,通常称为可塑期。 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人们在意见表达后,在相关选择上的自我卷入水平会有实质的增加,并由此直接导致从众性的降低。 人们更喜欢自己所选的东西。,第二节 从 众,(四)教育和文化倾向 1.教育水平 广泛的知识背景,较高的教育水平 2.文化: 群体主义的社会有较多的从众行为;文化的作用在个人身上是逐步加强的。,第三节 依 从,一、依从行为的原因 二、依从诱导策略 三、被动依从 四、逆反心理及其避免,第三节 依 从,一、依从行为的原因 (一)潜在损失危机 潜在失去的心理会推动人们跟从某种信息的指引而作

10、出相应的行为 “你如每月花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获得几个潜在的健康利益” “你如每月不花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失去几个潜在的健康利益” (二)互惠心理 人类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就是互惠。 主动提供礼物之后再提出捐赠的要求,可以启动人们的互惠规范意识,使捐赠更容易和捐赠更多。,第三节 依 从,(三)喜爱和熟悉 安排顾客从认识的人那里购买公司产品,购买率明显增加。 由业主熟悉的管理员出面处理事情,熟悉带来了“自家人效应”。 (四)情感 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其外在请求的反应是相互作用的。个体的情感会影响其对外在请求的反应。处于积极情感唤起状态下的个体,依从于外在请求的可能性会

11、显著提高(侯玉波,2002;张夔,许加明,2006)。,第三节 依 从,二、 依从诱导策略 (一)“登门槛”效应与技术 脚在门栏内,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二)低球技术 先让对方看到答应后的好处,等到答应后再放出后面的附加代价。 (三)“留面子效应” 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减低要求。 (四)过度理由效应 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内在的理由。,第三节 依 从,(五) 最低要求启动策略 用最低要求的方式来请求别人做出捐助行为,是一种有效的启动别人善意捐助行动的策略。 “哪怕是一分钱也有帮助” “做好人”是人们最稳定的追求之一,为保持自己的利他主义形象,难以拒绝一点小小的奉献。 数目小到每个人

12、实际上都可以负担时,拒绝就代表你缺乏最起码的利他主义奉献精神,没有人愿意承受如此巨大的自我否定而拒绝做一个小小的奉献。 而一旦人们实际进行捐助时,又会拿出有利于自身形象确立的社会可接受数目。,第三节 依 从,三、被动依从 莫里阿提(Moriarty,1975)将这种“人平静地屈从于不合理要求或苛求条件”的现象称为被动依从(passive compliance),并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 在中国有倡导“忍”的文化背景,这种被动依从现象显然也是普遍存在的。,第三节 依 从,四、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一)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二)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任何时候,当外

13、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时,人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 (三)禁果逆反 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第四节 服 从,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二、服从的原因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第四节 服 从,一、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实验程序 这一研究的40名被试,都是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来的自愿者。被试的详细情况见表152。 表152 米尔格莱姆权威服从实验的被试,第四节 服 从,米尔格莱姆实验的原型,是将被试两两配对进行实验。两名被试中有一名为真被试,另一名为实验助手。被试进入实验室后,研究者会告知他们进行的是关于学习的研究,考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4、以及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然后被试抽签决定两名被试(其中一名假被试)的分工。一名会成为教师,另一名充当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真被试总是在抽签中被选作教师,而另一名助手则被安排为学生。只不过这种实验安排真被试并不知道。,第四节 服 从,然后,研究者告诉被试各自的任务,教师主要是教学生学习语词配对,并即时检查其学习效果。检查的方式是教师读出刺激词,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如果回答错误,教师就要用电击器给予学生电击惩罚。随着学生的错误不断,惩罚电压会被要求不断加大。 实验开始后,作为学生的实验助手被带到另外一间房间,并让真被试看到“学生”被用带子固定到椅子上,并在其手腕上绑上电极。学生的手旁

15、边有一个键盘,上有四个电键,供“学生”学习的过程回答问题使用。在教师的房间中,教师可以通过操作电击的机器即时看到学生的相应回答。,第四节 服 从,(二) 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 预测的平均电压为135V,都认为电压超过135V时,被试就会停止服从了。施以最强的450伏电击的可能性,只有0.1%。 实验的实际结果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测。 电压加至最高的450伏。这类被试的人数达26人,占总数的65%,第四节 服 从,二、 服从的原因 (一)合法权力 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 (二)责任转移 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实验者,认为

16、自己仅仅是帮助实验者达到研究目的的代理人,不对行为后果负有责任。,第四节 服 从,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一)命令者的权威性 具有权威的人,其命令容易被他人接受,并做出服从行为。 (二)他人支持与服从 他人的支持,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藐视,第四节 服 从,(三)行为后果反馈与服从,第四节 服 从,(四)执行者个人特征 道德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独立价值观行事,拒绝服从权威而去伤害别人,作业与思考题,1举例说明从众的原因。 2哪些因素影响日常生活的从众行为? 3什么是依从?依存的心理规则哪些? 4试举例说明怎样运用依从诱导策略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 5米尔格莱姆服从实验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6. 人服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7. 试分析不服从行为的两面性。,建议读物,金盛华,张杰.(1995).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申荷永.(1999).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Myers, D. (2002).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