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075453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础公共卫生是从预防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预防保健、社会卫生和自我保健措施,通过部门合作,动员全社会参与,控制和消除环境和行为有害因素,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公共卫生的核心内容是政府责任、社会参与和预防优先。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相互支持的城市。显而易见,公共卫生是健康城市的必要条件。因此,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就成为建设健康城市的保障和前提。本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进一步加强

2、了公共卫生相关机构的建设工作。90年代中期成立了卫生监督机构,1998年将原来分散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整合,成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预防医学研究院;1999年又完成了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组建工作;从1999年起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工作;对临床医疗机构的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003年,市政府发动了“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用三年时间,进一步加强本市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一、问题和目标设立当前本市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是:传染病依然威胁市民健康,慢性病已经成为市民健康主要危害,伤害成为市民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外来流动人口健康管理问题突出。实践证明,一个现代国际化的城市没有足够

3、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就是一个脆弱和不安全的城市。虽然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已基本建成,但在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硬件配套和队伍素质等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少差距,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健康和防病需要,不能有效应对现代城市日益突出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策略体现在政府对公共卫生全面负责,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建立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疾病预防三级网络的优势,落实以社区为核心的预防保健和疾病综合防治措施。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设备先进、具有人才优势、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二、总体要求

4、和主要任务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总体要求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健全体系、资源整合”。以增强城市安全、确保群众利益、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为主线,推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急救系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在这七大系统中,应急控制系统是建设的核心,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卫生监督系统建设则着眼于平战结合,提高公共卫生的整体水平;信息系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则属于保障系统范畴。用更长一段时间,完善农村初级

5、卫生保健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市民基本服务要求。三、工作原则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1.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导作用,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规划,健全协调机制,增加投入,保障公共卫生工作落实。2.预防为主。公共卫生工作应突出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集中力量完善公共卫生政策,整合卫生资源,加强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现代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疾病监控设施和规范标准建设,建立较完善的防治工作网络。3.依法管理。要通过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卫生监督队伍,对社会、民众和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公共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监督

6、检查,维护公共卫生秩序。4.平战结合。着手加强技术储备、能力储备和物资储备、预案储备工作,拟订中药疾病防治工作规划,健全应急体系和预警机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医院急救系统建设,有效应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5.防治结合,群防群治。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作用,发挥区县、社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的框架下,建立属地管理的政府和部门责任制,有效防范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6.依靠科学,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推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水平和能力;开展多层次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人力总体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强化预防医学科学院

7、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四、主要措施(一)加强政府领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社会与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市政府成立了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各相关委办局、各区县政府均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卫生防病专委会、艾滋病专委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专委会等7个专业委员会,分别由相关部门牵头,具体协调专委会范围内各项政策、措施。政府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重点强化了公共卫生协调职能,工作重点为制定法规、规划、政策,同时为社会各方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创造有效机制,并鼓励中介机构发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总体目标与要求,结合本地区

8、实际情况,确定了公共卫生建设的内容与重点,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本市制订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房屋、交通工具、通讯设施、办公设施、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等的基本装备标准,在三年内按标准完成了基本配置。(二)转变职能,加大投入各级政府在建设公共卫生体系过程中进一步转变了观念,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入到了公共卫生建设,尤其调整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加大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资,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市、区县财政部门保障各项疾病防治措施的专项经费;卫生系统内部要调整预防经费投入比例,确保疾病预防控

9、制各项控制干预措施的落实;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拨款;对社区预防保健中的15类项目测算了每万人口的工作量,确定了每个项目的经费补贴标准;2004年,本市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经费标准已达到每万人口15万元的标准,2005年增加到了每万人口20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六位一体”功能提供了经济基础。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本市还注重卫生资源的整合,加快机制创新,打破条块分割,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公共卫生工作的整体发展;加强了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把公共卫生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建立公共卫生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规定准入标准

10、和条件,实行定编定员和考试招聘上岗,不合格人员予以分流;对按标准聘用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保证按公务员标准人员经费和必要的业务经费,并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三)加强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1.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全面建立根据上海特大型城市的特点,本市卫生系统应急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而紧迫,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推动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水平的提升、促进本市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切实维护上海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

11、设立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作为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调度平台。我局成立了市卫生局卫生应急处置办公室,并设立市卫生局应急指挥中心,承担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和处置职能,应急指挥中心具有预警提示、指挥协调、数据分析、远程培训和会诊、视频会议等功能。全市19个区县卫生局和15个市级医疗卫生专业机构也成立了卫生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并已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置机构的通讯网络。主要负责区级指挥和协调本市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等。同时,为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置、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技术与人才的资源储备,我局已建立了市级卫生应急救治专家库。卫生应

12、急处置相关的专业38个,专家165名。主要负责对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救援工作提供权威的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并储备有2支国家救灾防病医疗队、12支市地铁抢险医疗队、108支市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急救治医疗队和9支专科应急救治医疗队,为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人员队伍保障,从而快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疾病。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加强本市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市疾控中心新实验楼被市政府列入2004年市政府重大建设项目一号工程已投入使用,并配备先进实验室设备,总额度为9220万元,从而使本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报和检测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全市

13、19个区县按统一标准完善疾控中心建设,增加业务用房和实验室设备添置,完善市、区县二级疾病防治工作网络。在市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全市的疾病预防工作的到了有效的开展,疾病监测、预防、控制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建立了起能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置队伍,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的突发事件检测指标,配备能处理各种应急事故的特种应急处理车辆、快速监测设备和专业人员,提高对传染病、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3.卫生监督体系全面完善卫生监督系统是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19个区县卫生监督所(署)按统一标准完成了新建和改建,并增配了监督抽检设备、车辆和通讯装备

14、,组建了卫生监督员队伍,进一步加强了全市的卫生监督网络,形成了装备齐全、人员精干、反应迅速、执法有力的卫生监督体系,共同保障全市的卫生安全。4.医疗急救体系能力提高本市加快构建和完善医疗救治体系,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全面、有效的医疗保障。2004年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启用,它是一所设备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的现代化传染病医院。同时,全市建设了6所市级医院传染科、6所区级传染病医院,完善了综合性医院的感染科设置,为应对传染性疾病提供了完善的救治网络。本市还建立了院前和院内急救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的门急诊建设,重点建设了6个专科急救中心,市、区急救中心增配了

15、一定数量的救护车辆,显著提高了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反应速度和覆盖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反应速度和急救水平。目前,本市中心区域院前急救的平均反应时间13分钟,平均急救服务半径5公里,急救站点达到24个。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健全从1998年起,连续几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至此,全市每一个社区都拥有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而进一步健全了社区基层网络,完善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基层网络建设。本市还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团队式服务试点,由若干个医生负责社区内的各类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逐步向家庭式服务转变。实施全科

16、医生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了基层的全科医生教育和培养,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四)加强公共卫生的队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根据公共卫生的职能和任务,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以科技为先导,建立了包括学科带头人、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全科医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在内的5支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纳入各类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公共卫生人员。2005年,在全市100名医学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中,公共卫生人员共20名,占到了培养数的20。制定了适宜的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建设规划,制定适宜的人才配备标准,明确学科发展方向。要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引进和选拔人才,形成人才梯队。到2005年,在全市形成多名学科带头人、一批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并确定一部分重点培养对象。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的学历层次,通过引进、培养、淘汰三个办法,努力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的学历水平。重点选拔和培养了一批新世纪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