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利率与居民储蓄的关联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057894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利率与居民储蓄的关联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分析利率与居民储蓄的关联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分析利率与居民储蓄的关联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分析利率与居民储蓄的关联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分析利率与居民储蓄的关联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析利率与居民储蓄的关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利率与居民储蓄的关联(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分析利率与居民储蓄的关联自1998年以来,提高消费需求以带动经济增长,成为政府部门及理论界议论的焦点。降息以抑制储蓄、挤出消费的思路,形成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重要原因。自1996年至1999年上半年以来,中央银行已连续7次降息。降息幅度之大和频率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但降息的政策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居民储蓄率依然很高,并有加速增长的趋势。政策实践对理论界提出了问题:我国居民储蓄到底是否受利率的影响?为什么?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问题,显得十分现实和迫切。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1978年以来居民储蓄与利率关系的考察,分析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作用。一、经典经济理论

2、对储蓄利率弹性的见解储蓄利率弹性指利率变化对储蓄变化的影响程度。我国经济界对储蓄和利率的关系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即“利多多储,利少少储,无利不储,负利减储”。这种说法与西方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是一致的。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利率对于储蓄的作用是单一的、正方向的和十分有力的。所谓单一和正方向,是指利率对储蓄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利率的提高可以刺激储蓄、抑制消费;利率的降低则抑制储蓄,刺激消费。现代经济理论对利率与储蓄的作用的解释与古典经济学有很大不同。现代经济理论提出,利率对储蓄的作用可能是双重的,既有正向作用,也有反向作用。正向作用同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完全一样,指利率的变化对储蓄的作用方向一致;反向作用指

3、利率的变化对储蓄的影响完全相反,当利率提高时,储蓄反而会下降。现代经济理论似乎将古典经济学阐述得十分清晰的一个问题搅得含混不清了。当然,经济理论的争论探讨绝非空穴来风。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使理论探讨必须深入,并因此趋于复杂。二、利率对储蓄单正向作用的理论说法从未得到完美的实证检验结果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试图检验利率与储蓄之间的简单正向关系,实证检验的对象有发展中国家,如巴拉萨(Balassa,1989)等人的研究;也有发达国家,如莫迪里安尼(Modighani,1990)等人的研究。实证检验的结果十分不同。有人的研究发现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是正的,储蓄的利率弹性在0.30.4之间;有人

4、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是负的,或者是含混不清的。我国经济界对此问题的实证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如谢平(1993)、徐燕(1992)。在徐燕的实证研究中,发现19781987年我国居民储蓄对实际利率变动敏感,实际利率变化会导致储蓄额同方向变化。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利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大,如刘尚希(1992),张文中、田源(1990)。在张文中、田源的研究中,发现19791987年实际利率对居民储蓄的系数小于零但不显著,同期利率对城镇居民储蓄的系数则大于零。张文斌(1991)对同期居民储蓄的研究也发现实际利率对储蓄的影响较小,相关系数仅0.56,且为负相关。本人在对19521992年期间我

5、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实证研究中,也发现储蓄倾向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是不清晰的,其中19521978年利率与储蓄之间存在微弱的负效应,19791992年出现不显著的正效应(李焰,1999)。但自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环境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利率的变动更加频繁,储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是否也发生了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三、对我国19781998年间利率对居民储蓄作用的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包括19781998年期间的实际利率和居民储蓄率。按照储蓄是收入扣除消费后所余部分的定义,居民储蓄可以从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扣除当期消费后得出。但困难的是,现有总量统计数据中无法直接找到符合定义的居民现期消费数据和可

6、支配收入数据。为此,用两个办法近似得出居民储蓄额:办法一: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城乡居民家计调查资料,将生活费收入(城市)和纯收入(农村)扣除生活消费部分,得出当期按城、乡分别计算的人均储蓄。但这套数据是抽样调查得出的,并且其中城市居民的样本期间较短,只能从1981年开始。为此,本文研究选用第二套数据做为补充。办法二:选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提供的数据(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1999)。该数据相对完整地提供了19781997年我国居民储蓄的情况,其计算方法与本人对19521992年期间我国居民储蓄实证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基本一致。关于利率的数据,本文选用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做为名义利率。对于物价指数

7、,选用商品零售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以上一年为100。用两套数据检验利率与储蓄率的关系时,本文先采用以下两个模型:1.SabYcrdf2.sabycrdf其中,S为居民储蓄率;Y为居民实际收入水平;y为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r为名义利率;f为通货膨胀率。用两套数据对以上模型做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从检验结果中可以发现:第一,居民绝对收入对储蓄率有影响,但影响远远低于收入增长率。尤其在总量分析中,绝对收入对储蓄率作用的显著性很低;第二,居民收入增长对储蓄率的影响显著。与19521992年的分析结果(李焰,1999)比较,该显著性有明显提高。第三,名义利率对储蓄率的影响为不确定。其中总量分析结果显

8、示,名义利率的参数为0.00638,但显著性很低,T检验值为0.932(见表1第8行)。其它检验结果均为正,但系数均较低,不超过0.024。与收入增长的系数比较,明显偏低(后者最低为0.177)。说明在影响储蓄率的诸多因素中,首要者为收入增长,利率并非重要的因素。第四,通货膨胀对储蓄有影响,但总体上影响较弱,且不显著。表1对19781998年居民储蓄率与名义利率关系回归分析结果19781998年行数收入增长y绝对收入Y名义利率r总量数据(数据10.189-0.015源自人民银行)2(4.05)(-2.479)30.000000457-0.0008934(0.286)(-0.1178)城市居民人

9、50.1842-0.00995均数据6(2.0398)(-1.18)(-0.565)70.00001590.006388(3.34)(0.932)90.1646-0.024农村居民10(2.46)(-2.997)人均数据110.0000389-0.010512(2.99)(-1.97)19781998年行数通涨率fAR(1)R2D.W总量数据(数据1-0.024-0.864;0.9252.09源自人民银行)2(-0.273)(16.298)3-0.1730.83760.862.564(-1.441)(7.63)城市居民人5-0.008010.6880.73920208均数据6(4.84)7-0

10、.002040.26580.722.048(-1.3895)(0.88)90.0014940.77980.761.973农村居民10(1.148)(6.6)人均数据110.00004740.4570.7351.9712(0.039)(2.286)为了考察名义利率与通胀率对储蓄率的综合影响,将实际利率做为自变量引入检验模型,有:SabYcr,rSabycr,r其中r,r为实际利率。实际利率(1r)(1f)1。通货膨胀率f是以上一年为基数计算的。对模型选用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2对19781998年居民储蓄率与实际利率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行数YyR,2AR(1)AR(2)城镇居民10.000015

11、0.1630.3582(2.66)(1.23)(1.31)30.10080.2490.7144(1.424)(2.098)(4.28)农村居民50.0000460.111120.72-0.086(1.91)(0.84)(2.59)(-0.3)70.216-0.2241.429-1.088(4.28)(-1.68)(7.76)(-4.96)行数R2D.W.城镇居民10.72.09230.692.434农村居民50.671.93670.7161.538从检验结果看,实际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比名义利率提高,其中对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力明显提高,尤其是第3行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及实际利率做为自变量进行检验,

12、效果似乎很理想。但同期对农村居民的检验效果则不同。在第7行实际利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甚至为负,第6行显著性不到1。考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因素,对城市储蓄模型检验结果的相信程度需要打一定折扣。1995年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速度加快,使城市居民为养老、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项目积蓄的金额迅速增加,表现为储蓄率迅速上升。与此同时,1993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导致物价指数迅速下降,实际利率上升。结果,形成储蓄率与实际利率完全一致的变化趋势。必须指出,尽管这种一致的变化表现为二者间很强的相关性和回归效果,但仅仅是一种偶合。为了剔除制度变化对储蓄率变化的影响,本文将对城市居民储蓄率的检验期缩短至199

13、5年。检验结果如下:s0.120.165Y0.155r(4.91)(1.73)(0.956)R20.6D.W.2.04(其中括弧内数据为T检验值。)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际利率的系数由0.249降至0.155,显著性由2.098降至0.956。因此可以认为,当剔除制度性因素以后,实际利率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力明显减弱。总结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自1978年以来,收入增长对储蓄率的影响程度明显加强;2.收入增长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明显大于利率;3.利率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不确定。从名义利率看,有微弱的负效应,从实际利率看,有不显著的正效应。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依然很低。四、对我

14、国居民储蓄有低利率弹性的理论解释1.基本分析思路储蓄是以收入使用形态的方式表示的收入的一部分。储蓄也是延迟的消费。人们决定是否延迟消费,以及延迟多少消费,要视这样做所取得的效用。显然,延迟消费最终要符合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何谓效用最大化?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使目前或较短的时间内享受最舒适的生活,这可能意味着较高的现期消费,形成当前低的储蓄率;或使未来享有最舒适的生活,这意味着增加延迟消费,表现为高的储蓄率;或者,使人的一生能够保证有一个平稳的消费水准,这可能意味着或高或低的储蓄(随收入水平变化)率。显然,对于大多数理智的、打算平稳渡过一生的人来说,最后一种理解是最普遍的。因此从一般的意义上说,为

15、了保证一生中稳定的消费水准,人们的储蓄率可能会随当前的收入变化,也可能随预期未来的或预期一生的收入变化而变化。储蓄率随当前收入(绝对收入水平)变化还是随预期永久收入或生命周期而变化,这是一个理论上处于争议的问题。一些研究指出,收入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标尺。当收入水平很低,或处于贫困线以下时,绝对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率的主要因素。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未来总是不乐观,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是主要的动机。一旦收入下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从本来很低的消费中再挤出一块用于储蓄,以防后患。保持消费不变从而降低储蓄是不敢奢望的。但是,当收入水平提高,且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提高时,人们对未来基本是看好的,或对自己谋取收入的能力

16、充满信心。此时,有一时的收入下降,人们可能继续维持原消费水平,除非收入持续下降,以致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动摇。因此,这时的储蓄率变化主要取决于预期未来收益或永久收入。在实证分析中,可以选择收入增长率做为永久收入的近似替代。我在以前的研究中发现,1979年以前,我国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显著因素,1979年以后至1992年,收入增长因素的显著性有明显提高。本文对19781998年实证分析的结果则显示收入增长的显著性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循着居民储蓄与消费服从永久收入或生命期收入假说的思路,考察利率对储蓄的作用。2.利率对储蓄作用的传递渠道是财富按照这样的思路,利率是否可以影响储蓄,关键看利率的变化是否影响了决定个人消费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