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1039460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0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对风险:公众安全感研究王俊秀2012-8-29 16:14:53来源:社会(沪)2008年4期第206221页【作者简介】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内容提要】 本研究从人的需求理论出发,从人身、财产、食品、劳动、个人信息等方面对安全感进行研究,结台风险社会理论和“不安全时代”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国28个省市7100户居民进行调查,通过描述统计和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生活环境,以及性别、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社会经济地位等个体因素对安全感存在不同程度影响,风险认知和风险地位同时存在于风险评价。 【关 键 词】安全感/风险/风险社会/不安全时

2、代安全问题无疑是当今世界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曾几何时,“不安全”、“危险”、“风险”、“恐怖”和“恐惧”等诸如此类的概念开始被学界频繁用来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常态的注释,甚至还有学者以“不安全时代”(insecure times)(Vail,1999:13)、“风险社会”(risk society)(贝克,2004a;2004b)来为当代社会命名。如今,“不安全”、“风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安全问题也的确使世人感到了它的无法回避性。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是绝对的。由于社会只能提供有限的、相对的安全需求满足,因而才引出了Douglas(1992)“多安全才算安全”(

3、how safety is safe enough)的问题,这也使得安全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从一个客观的社会状况的描述性问题转而成为一个主观的“安全感”(security)问题。其原因在于,人们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人类无法消除风险,只能尽量避免风险或使其损失最小化,并尽最大努力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社会。由此,安全感成为社会安全或个体安全层面上一个重要的支点,也成为安全研究的重要视角和切入点。一、安全感的理论和研究假设安全感很早就成为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等学科关注的问题(Cameron & McCormick,1954:556564),也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王俊秀等,2002)

4、。也正是因为多学科的关注,由于关注点的不同,人们在使用安全感概念时,对其基本含义的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心理学把安全感理解为是个体的一种人格特点,犯罪学将其理解为是对犯罪的恐惧(fear of crime),而社会学则关注的是以集体焦虑和普遍的社会不安全感为标志的新的社会形态风险社会。(一)心理学研究中的安全感在心理学的三大经典流派中,除行为主义外,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很重视安全感这个概念。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对安全感形成的作用,把安全感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衡量指标。如阿德勒(Alfred Adler)认为,那些有生理缺陷和先天不足的儿童可能产生自卑感,进而会表现出怯懦、没有安

5、全感(参见高觉敷,1982:391)。K霍妮(K. Horney)认为,一个人生来的主要动机是寻求安全,避免恐惧和威胁,而不安全、恐惧则会导致焦虑。由于儿童自身弱小而必须在环境中寻求安全,这种基本的安全需求就成了其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基本焦虑来源于家庭中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而基本的焦虑同时也促使个体寻求安全的应对生活的方式(同上:413414;高觉敷等,1987:363)。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之间普遍存在着疏隔、敌视、怨恨、恐惧及信心丧失等感觉,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孤立无助的不安全感,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潜在的危险和敌对的世界当中,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焦虑,并可能进而导致神经

6、症(高觉敷等,1987:361)。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把安全当作人的基本需求,把安全感看作一种人格特质,认为它是决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马斯洛(A. H.Maslow)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把安全需求作为生理需求满足后出现的第二层级的需求,安全需求是指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求(马斯洛,19571987:4449)。马斯洛尝试了以编制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来衡量个体安全感的高低的方法,他试图用这一量表来区分具有安全感和不安全感的人,具体而言,就是从十四个方面来区分具有安全感和缺乏安全感的人的主要差异(参见谢小庆等,1992:193200)。Cameron和

7、McCormick(1954:556564)在总结有关安全感的研究时指出,安全感(security)和不安全感(insecurity)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始于托马斯(W. Thomas)和阿德勒,阿德勒用来表达的是机能不全带来的自卑感,托马斯则把安全感作为个体的希望,用安全感表述基本安全需求。cameron和McCormick对以往研究中安全感的使用作了分类:(1)安全追求是人的基本驱力,安全感是一种目标。(2)不安全感是对突发威胁的情绪反应,常常指由交通事故、火灾、战争、地震、瘟疫等危机引发的,平素生活中不会发生的惊恐,因此也被称为是暂时的不安全感。(3)不安全感来自于外在相对持久的威胁,更多强

8、调的是环境而不是个体的反应,常常是指失业、低收入、社会变迁等社会经济因素导致的不安全感。(4)不安全感来自于竞争和自卑,在社会竞争中不安全感可能来自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危险比物理危险更易产生不安全感,没有社会安全就不会有个人安全。如Howe认为安全就是把期望减低到不容易失望的水平。(5)不安全感来自于内在的威胁,是个人内在的人格特质,不依赖于外部条件,主要决定于成长过程中的早期经验。如Jame Plant认为安全感与不安全感是个人早期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心理状态,所以哺乳和拥抱对于建立安全感是重要的,不安全感是药物难以治愈的。(6)安全感是信仰,特别是宗教信仰的功能。(7)不安全

9、感不利于人格健康发展,认为不安全感可能导致心理疾病,不安全感可能是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征兆。(8)不安全感被视为某些行为,特别是病理性行为的原因或某些态度的原因,如不安全感导致反社会行为、过度幻想、独裁等。人们不难看出,以上的不同用法中多数讨论的是不安全感,其实,这并不难以理解。因为,一方面不安全感是与安全感相伴随的概念,另一方面不安全感比安全感更便于表达。正如Zender(2000:200214)所指出的那样,在有关安全问题的讨论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明确的安全含义,安全成为一种理想,一个努力的目标,难以界定,而安全最有效的界定是其相反方面,也就是不安全,也就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好事,而是什么坏

10、事没有发生”。(二)安全、风险与安全感很显然,上述论及的心理学关于安全感问题的不同研究类别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包含的。不过,可以进一步将其概括为内在的不安全感和外在的不安全感两种类型。所谓内在的不安全感指不安全是个人的人格特质,感到不安全的人并非因为周围环境的危险或风险,而是由于早期经验所造成的;与之相对的是外在因素导致的不安全感,有的是暂时环境变化所引起的,有的则是由来自相对持久的社会环境的压力或人际关系的压力所引起的。吉登斯把内在的安全感叫做本体性安全(ontological Security),而这种本体性的安全感对应的正是作为人格特质的安全感。吉登斯的思想主要来自精神分析的另一位

11、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吉登斯吸收了埃里克森的观点,认为基本的信任是本体性安全感建立的基础。他认为,在前现代社会,本体性安全主要来自于四种信任类型:亲缘、地缘、宗教和传统,而在现代社会,这些因素失去了原来的重要性,这就造成现代社会的本体性不安全水平高于前现代大多数社会环境。在论述风险时,吉登斯把安全定义为特定的危险被消除或降低到最低限度的情境(吉登斯,19841998:120;19902000:30132)。而实际上这个最低限度是难以客观界定的,人们对其的判断只能是一种主观感受。对内在和外在的两类安全感的区分也引出了新的问题。其一,是作为情境反应的安全感与作为内在心理特质的安全感之间的关系问题。吉登

12、斯不仅把安全感看作是来自于儿童早期经验的影响,而且视其为人生历程中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人们感受到的不信任会引起不安全感,而长期持续的不安全感会使人们产生本体性不安全,外在环境的不安全便会内化为个人的不安全感。其二,是安全状态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安全与安全感之间是什么关系,安全状态无疑会影响安全感,主观的安全感受与个人对于安全状态的认知和判断是密切相关的,这二者之间是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英文security既有安全的含义也有安全感的含义,为了对其作出区别,Howard(1999:5874)用feelings of insecurity表示不安全感,用feelin

13、g safe和being secure来区分安全感与安全状态。他发现,身处同样的社会,有些人总是感到焦虑不安,觉得随处都有威胁和隐患;而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即使身处危险环境也充满信心,具有很高的安全感。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虽然现代社会降低了许多前现代社会的危险,但现代社会的人们的安全感反而更低。吉登斯认为这是由于人们面对的不再是前现代的危险而是现代性的反思的威胁和危险风险。也就是说,与安全对应的是危险,而与安全感对应的是风险。J维尔(Vail,1999:13)认为,现代社会进入了“不安全时代”,不安全已经渗入到了人们生活的结构中,破坏了个人的生活,也破坏了自我价值和自尊,产生了让人无法忍受的恐

14、惧、焦虑、无望和无力。J维尔的“不安全时代”是从风险的角度提出的,是侧重于安全感的,他认为不安全、风险、焦虑、不确定性这些概念是可以换用的(同上:58)。风险意味着危险或对人们的威胁,是可计算的,是不确定的,是一种可能性。他认为安全感不安全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定义:首先,安全感是幸福、安全的感觉和状态,不安全感是一种预防和恐惧的感觉和状态;第二,安全感是个人实现目标的自我肯定和信心,可以实现一些希望的结果,不安全是一种绝望感,在个人努力无效时自我和信念受限制的感觉,也是一种无力感,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护个人的利益,也是不断增加的易受个人无法控制的力量攻击的意识;第三,安全感是稳定和永恒的条

15、件,是个体对周围环境和关系可靠的持续的期望,不安全感是对他人活动的意图和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感。J维尔(同上)认为,安全不安全可以从个人、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等几个方面来描述,每个方面都像包含两极的光谱:(1)个人安全不安全,如健康、充足的食物,家庭、工作场所和社区等环境的安全;(2)经济安全不安全,包括金融安全、工作安全、个人财产权利、土地使用和个人投资方面受到保护;(3)社会安全不安全,如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等;(4)政治安全不安全,包括公共秩序得到保障,政治组织的合法性得到保护,国家安全等;(5)环境安全不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成员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U贝克(2004a:23)的风险社

16、会理论则试图从现代性的角度探讨“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他认为现代化的过程正在消解工业社会,一种反思现代性正在形成,工业社会正在变为“风险社会”,不安全感是风险社会的核心特征。他(同上:19)在定义风险概念时指出:“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U贝克分别用财富的分配逻辑和风险的分配逻辑来说明工业社会和风险社会的典型特征。风险社会是现代化的风险和后果对于植物、动物和人类生命的不可抗拒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不是只针对某些地域和群体,是全球性的。虽然风险并非风险社会所独有,但传统社会的风险只是个人风险,而风险社会的风险则是对全人类的威胁,U贝克(2004a:1621;2004b:4)因此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