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群艺书法高考培训中.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016868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封群艺书法高考培训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开封群艺书法高考培训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开封群艺书法高考培训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开封群艺书法高考培训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开封群艺书法高考培训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封群艺书法高考培训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封群艺书法高考培训中.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封群艺书法高考培训中篇一:开封书法开封书法(上)开封作为华夏之腹地,书法艺术有着丰厚的历史沃土,处于领率群伦的重要地位。纵观书法历史长廊,开封的书法圣手几乎遍布各个历史时期。如汉代的蔡邕、北魏的郑道昭、唐代的孙过庭、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及宋徽宗赵佶等,都是享誉中外的书法大家。到元明清时期,开封也有不少大家涌现,如周亮工、李梦阳、李鹤年、李铁林等。当代,在书法方面享大名者亦难以尽数,如靳志、陈玉璋、武慕姚、庞白虹、于安澜、李白凤、牛光甫、靳选、王宝贵、桑凡、李逸野、王澄、周俊杰等,这些书法家各怀绝技,卓然而立,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蔡邕像蔡邕书法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

2、南杞县)人。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书法精妙,尤以隶书见长。熹平四年(175),曾上书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自写经文,刻碑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另有郭林宗碑也颇负盛名。碑文典雅,音律和谐,标志着汉末文风的转变。明代张溥辑有蔡中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郑道昭郑文公碑郑道昭(?-516),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北魏荥阳开封人,曾任国子祭酒、光州(今莱州市)刺史,后入秘书监,谥曰文恭。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魏碑体鼻祖,工书善正书,体势高逸,作大字尢佳。其书写的魏碑体,突出体现了我国书法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被誉为“书法北圣”,南可与王羲之齐名,有“南王北郑”之誉。他书刻于青

3、、光二州山崖的众多题刻,总称“云峰刻石”,成为北魏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其中以郑文公上碑、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摩崖刻石最为著名。孙过庭书谱孙过庭(?648-?703)字虔礼,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官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工楷、行、草,师法二王,有魏晋遗风。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他著有书谱,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苏轼黄州寒食帖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唐宋八大

4、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黄庭坚松风阁诗帖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擅行、草,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米芾道林诗帖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

5、程度。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篇二:开封书法百年刘庚三,中国老年书法家研究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河南省老年书法家研究会会员;开封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开封分校教授。先生砚田耕耘数十春秋,执著追求,深研书法艺术,对鲁公元次山碑、颜家庙碑、大唐中兴颂、自书告身和华世奎两烈女碑用工尤 勤,经潜心研究,从颜、华体中“脱胎换骨”出来,两者融合,自成一格,世称“庚三”体。启功先生一见先生作品,便赞赏再三,称为

6、“中原第一笔”。先生不仅是位书法大家,又是位书法理论教育家。亲授弟子孙鹤现为中国书法女博士,填补了河南无书法博士之空白,她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专授书法;高义民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第二届兰亭展开封日报 20XX年7月14日 4版 汴梁书画开 封 书 法 百 年宗致远开封,有着七朝古都、文化古城盛誉的城市,历经数千年的中原文化不断积淀在这块土地上,从远古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到战国魏都大梁?北宋东 京?民国省会,它像一个文化老人带着荣辱和盛衰从远古走向现代。沧桑的岁月使这块土地无不带有着古老的印记,而所有在今天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都市形式仍然 难以掩盖这座城市“古韵”的内涵,这座城市人们的一

7、招一式也总是带着过去那种皇城根延绵不断的传统韵致。在这古老的文化传承的艺术形式中,尤其是带有着 “传统”、“古韵”字眼的书法艺术俨然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以至于稍稍能识文断字的开封人大都能数出开封籍或在开封做事的许多古代先贤,以及这些先贤中的 书法家:蔡邕、蔡文姬、郑道昭、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宋徽宗(赵佶)、米芾、蔡襄?他们既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文化名人,又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耀眼的 星宿。正是这些云集在这座城市的书法星光,奠定了开封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虽北宋以后,宋室南迁,文化中心转移,然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却能 薪火相传,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开封书法艺术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巅峰

8、时期。这正符合事物波浪式发展的基本规律。20世纪以来的这100年,开封书法艺 术所取得的成就足以震撼中国书坛。了解、研究这一时期的开封书法,对开封文化历史的发展,对建立和发展开封的文化产业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开封近百年书法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厚积薄发期;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为书法的凋零复苏 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30年为书法发展的升华期。一、20世纪初至1949年的厚积薄发期。继北宋书法文化巅峰以后,南宋、金及元、明、清已无昔日之辉煌,经济与文化也已朝气不再,文学诗词吟咏 开封多为怀古之作,大都生发出无奈而悲凉的感叹。然绵绵不绝

9、的文化终是在慢慢沉积,在不断地增加它的厚度,终于在20世纪初,开封传统文化的优势得以显现 出来。生发凋零,凋零生发,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均蕴含着哲学的意义。进入20世纪,缘于民国时期的省城,或缘于开封文化那厚厚的底子,似乎一时间文化名人兼书法大师们云集于开封,终于放射出书法艺术的灿烂光辉。这 里有清代的翰林大学士仓兆彬兄弟三人,有精研经史、书法的开封县知事丁康保,有光绪进士并被尊为词学泰斗的朱强村,有清末进士,留学英、法并出任五国大 使,毛泽东主席向其亲索作品的靳志,有堪称“河南一支笔”的河南通志馆编纂、开封通志馆馆长、精于考据的许钧,有才华横溢的旧学学人“夷门十子” ,有河南博物馆奠基人之

10、一、被誉为近代考古先驱的关百益,有精于训诂、金石、书法的河南大学校长王光庆,还有多年在开封谋事的巨擘董作宾、冯友兰、白寿 彝、张伯驹、郭风惠等。限于篇幅,我们无法一一例举,总之,仓兆彬、祝鸿元、丁康保、秦树声、萧亮飞、靳志、许钧、郦禾农、邵瑞彭、关百益、张乐天、朱芳 圃、武慕姚、李白凤?在中原文化乃至中国大文化的天空中形成了一片耀眼的星云。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们均为著名学者,大都在经史子集、诗词、考据、考古、金 石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们在书法艺术上的深厚造诣也正是建立在深厚的旧学根基之上的。或许,这正是文人书法最耐人品味的原因吧。 在这一时期,河南书法活动基本上是以开封为中心的。开封的书法也基

11、本上代表了河南书法的高度。浓郁的书法研究氛围,频繁的雅集交流与书法展览交 流,书法研究与诗文、考据著作的大量出版,构成了开封书法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开封书法之所以在这一时期达到一个巅峰,就在于开封的旧学文人对待书法艺术的 态度,他们不是“游于艺”,他们没有一般旧文人视书法艺术为余事的中国文人对待艺术的传统观念,而是很早就具有了视书法为研究对象的现代艺术观念。他们的 书法不仅仅是“文人字”,还是“士夫字”,我认为这也是开封书法区别于其他地方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开封书法有着艺术专业性极强的特点。郦禾农、许钧、邵瑞彭、关百益、张乐天等几位书法大师起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与开封的

12、书法家们的雅集已成为经常性的活动。例如:在郦禾农的“浦雅堂”,在关百益的“艮园”,常常是“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同时,除了许多“诗社”以外,还组 织有“书社”,如张乐天、许钧、关百益以及大相国寺的净尘大法师都是“艺林雅集书社”的成员。我们从由靳志撰文、郑剑西书写的戊寅重三吹台禊饮题名的 一件书法作品中可以感受到1938年当时雅集之盛况。1934年,开封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河南书法家作品展览。参加此次展览的有李培基的行草书轴, 师法王铎而存己意;张景房的魏造像横幅雄强劲挺;侯云升的行书长卷颇具晋人风韵;黄金镇的临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楷书条幅以己意而出;王友梅的隶书轴书 曹全碑变秀润而为刚健;蒋恢悟

13、的楷书横幅取晋唐楷法,法度森严而不乏韵致;王用吉的篆书轴融石鼓、秦篆于一炉;杨望尼的魏碑行楷稚拙厚重,大朴不雕, 其妻陈励修的楷书取法二爨,功力深厚,可谓夫唱妇随;韩吾经的隶书轴略探清人郑簠之法;汪绶承的行书轴有元赵子昂之美;其他如张云、关幼调的楷书均表现出 深厚的功力。这次展览不仅展出作品,还出版了作品集。从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开封的书法家既十分强调传统的功力,又注重作品的个性,这种书法审美的趋 向对当时的开封书坛,甚至对今天的开封书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时的开封除了集体展览以外,还不乏个人书展。1939年,高道天的书法展览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展 览,这不仅是由于他具有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

14、以及书法创新精神,而且还在于作为20世纪的书法巨星于右任先生的助阵亲自为展览题写展标和贺词,北京大学 的王瑚为之作序。在展览的同时,高道天还出版了作品集道天翰墨。以上活动,均是有据可查的。当然,一定还有那些未能留下展览书迹和文字记载的活动,而且还应该是 不少的。这也是那一历史时期的时代限制所留下的深深遗憾。在今天来看,书法家们的作品在展厅集中展示和书法家的个人展览以及出版作品集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情,而站在当时那个时代的角度去看这些展览,那个时期的开封书法家们无疑具有前瞻的眼光和艺术的后现代意识。书法家的作品从厅堂书房或者雅集时的赏玩走向 了展厅,这在全国书坛不能不说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也充

15、分说明了开封书法家们的整体实力、艺术眼光和在全国艺术界中的书法领域的地位,以及开封书法在中 原文化中的地位。这些当时以展览为目的的书法创作,无疑会对现代艺术样式的书法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除了书法作品展览,这一时期开封的店铺招牌、匾额也是开封书法艺术得以展示的亮点。“无远弗 界”、“声震天中”的鼓楼匾额在开封家喻户晓,张贞、陈玉璋等人的招牌,以及书法家们的戏牌等等,在所有实用的文字中都无不展现出开封书法家们的艺术风 采。在这一时期,一般情况下的书法家都是以文人学者的身份出现,而开封的书法家在人们的感觉中似乎有 着专业书法人士的身份。这种双重性也正是清代书法大家所具有的特点。清代以后金石、考据学的兴起,使得习惯于旧学的文人们既要“志于道”,又要“游于 艺”。而此时的“艺”不仅仅是要“游”,而是一种要认真做的真正的学问。开封的书家们自然是要做这种学问的。且不说在史学、哲学、音韵、地理、宗教、诗 词、方志学等方面多有著述,而且在金石、考据、杂著、文字、书法等方面的著述也颇为丰厚。如丁康保的静宧墨忆,萧亮飞的遇园杂著,靳志的居易斋 文存,许钧的碑志考,武慕姚的流水觚谭、氈椎闲话,李白凤的李白凤印谱,于安澜的画论丛刊等。这一时期,很值得一提的是关百益先 生,他被郭沫若誉为近代考古学先驱,主持了两次殷墟甲骨文的考古发掘工作,一生著作、论文很多。关先生曾师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