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备课资料知识梳理典例精析拓展阅读

上传人:【**** 文档编号:9101318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备课资料知识梳理典例精析拓展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备课资料知识梳理典例精析拓展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备课资料知识梳理典例精析拓展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备课资料知识梳理典例精析拓展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备课资料知识梳理典例精析拓展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备课资料知识梳理典例精析拓展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备课资料知识梳理典例精析拓展阅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第第 7 7 课课 抗击八国联军抗击八国联军 知识点知识点 1 1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 1.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组成: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2)斗争目标的转变:19 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 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2.义和团的发展义和团的发展 (1)原因: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2)发展: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到 1900 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

2、3)反对帝国主义的行动:义和团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 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3.3.对义和团的认识对义和团的认识 (1)口号: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 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3)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 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知识点 2 2 抗击八

3、国联军抗击八国联军 1.1.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1900 年 5 月底,英、 俄等国调遣军队 300 余人,进驻北京使馆。 (2)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3)开始时间:1900 年 6 月。 (4)参与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 (5)指挥者: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6)路线: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2.2.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廊坊阻击战:1900 年 6 月,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 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2)清政府对外宣战:与此同时,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

4、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以 保护使馆为名进驻东交民巷的外国军队也不断四处寻衅,射杀团民、清军。大沽炮台失陷的消息 传到北京,再加上接到了关于列强要慈禧归政给光绪皇帝的谎报,气急败坏的慈禧太后遂对外宣 战。 (3)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过程:在北京,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西 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结果:对使馆区的围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 略的借口。 (4)天津保卫战: 过程: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

5、国。 结果:7 月中旬,天津失陷。 3.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1900 年 8 月 14 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 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4.4.义和团运动的意义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 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5.5.八国联军的罪行八国联军的罪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思维拓展】 比较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是农民阶

6、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 (2)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3)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4)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不同点: (1)太平天国运动有组织、有纲领,建立了政权,坚持斗争 14 年,转战大半个中国; 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组织,没有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主力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时间也 仅一年多。 (2)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矛头指向 帝国主义,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知识点知识点 3 3 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的签订 1.1.签订时间:签订时间

7、:1901 年。 2.2.签订双方:签订双方: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11 国签订辛丑 条约。 3.3.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 (1)清政府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 作担保。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4.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影响的影响 (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

8、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深渊。 【思维拓展】 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1)性质:都是不平等条约。 (2)背景:都是在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 (3)内容:三大条约都涉及赔款;其中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有割地、开埠 通商。 (4)影响:都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加剧了中国社 会的矛盾。 2.不同点。 (1)背景: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此时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 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因此加紧对外扩张;马关条约是在甲午中日

9、战争后日本 强迫中国签订的,此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 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尖锐,爆发了反帝的义和团运动,列强 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又强迫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2)内容: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辛丑条约则赔款最多,驻兵、设使 馆界等内容,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3)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对中国的 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

10、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维新变法。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 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不断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积极活动, 并最终推翻了清政府。 例例 1.1.“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 的历史事件是(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扶清灭洋”,可知是义和团运动 的口号。 答案:答案:B 例例 2.2.“这一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由英

11、国、法国、 德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这一年是 ( ) A.1840年 B.1856 年 C.1900 年 D.1931 年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识记能力。1900 年 6 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法、俄等八国联 军进犯北京,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 C。 答案:答案:C 例例 3.3.在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 “洋人的朝廷”的条款是 ( ) A.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侧重考查对条约内容的 理解与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