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章句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012532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离娄章句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孟子离娄章句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孟子离娄章句心得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孟子离娄章句心得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孟子离娄章句心得体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离娄章句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离娄章句心得体会.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离娄章句心得体会篇一:离娄章句一、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王曰:?礼,为旧君有服(1),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孟子离娄下)注:(1)有服:服丧。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有故而去,则君

2、搏执之”的意思是“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就把他捆绑起来”。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道出君王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臣子。C孟子用“寇雠,何服之有”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了应该向臣子让步的重要性。D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派人引导送他出国境,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三有礼。2、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与上面的文字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通之处?请简析。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孟子离娄上)答: 二、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禹

3、、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孟子离娄下)1对以上文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孟子在该文段中主要是阐述了什么样的人才是贤者。B“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一句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不回家的决心。C“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孟子的意思是说,应正好衣冠,

4、然后“往救之”,方不失君子风范。D因为颜回不追求物质享受,所以孔子认为他是贤者。2为什么孟子说“禹、稷、颜回同道”,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注解】荑(t):即稊,稗类植物。暴:损害,糟蹋。非:诋毁。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2)旷安宅而

5、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2、这两则文字都采用譬喻的方法来谈论“仁”。请以第一则文字为例加以分析譬喻之妙处。 四、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孟子曰:?不仁者可与方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2分)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3

6、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3分)(2)孟子在文中强调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五、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注 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A.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也曾列举水的

7、仁、义、勇、智等美德,此章“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等意义,正是孟子体会孔子观水所说出来的道理。B.孟子认为研习任何学问,要是具备了“有本有源”、“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等条件后,自然日益穷高极远,广博精微,具备高瞻远瞩的气象,洞察细微的能力。这就是“放乎四海”的意义。C. 孟子曾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里的“不盈科不行”与此章中的“盈科而后进”,都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学习必须有根本。D. 此章的最后孟子把有本有源的活水同七八月间的大雨相对比,说明了名声超过了实际才德,人格高尚的人认为这是可耻的。并借此启示徐子,不要只注重名声而不务

8、实际,要加强实际才德的修养;名声和实际才德相符,才是光彩的。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3分)答:参考答案一、1C(强调的是要视臣子如手足的重要性)2下面选段中孟子对君臣双方各自提出来了要求:无论为君为臣,都要效法尧、舜,自我完美;上面的文字强调君王要视臣如手足。两处文字都体现了孟子希望君王加强自我修养、善待臣子,君臣要互相尊重,君如何待臣,臣也会以同样的方法报君的思想。【译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同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同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同尘土、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强盗、仇敌。”宣王说:“

9、礼制规定,要为以往事奉过的君主服丧,君主怎样做才能使人为之服丧呢?” 盂子说:“劝谏被接纳、进言被听从,因此而恩惠下及民众;因故要离去,君主派人引导他离开国境,并派人先期前往他所要去的地方;离去了三年不回来,才收掉他的禄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这样,臣属就会为之服丧了。现今做臣属的,劝谏不被接纳、进言不被听从,因此而恩惠到不了民众;因故要离去,君主就扣押他,并派人到他所要去的地方为难他;离去的当天就收掉他的禄田和房屋:这叫做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有什么丧可服呢?”【译文】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圆的最高境界,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这两者都是效

10、法尧、舜而已。不以舜事奉尧的做法来事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不以尧治理民众的做法来治理民众,就是虐害自己的民众。 二、1B2一个人立身处世,须信守原则。(1分)有时看似行为不同,但因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同样是正确的,虽然彼此的行为看似相反。三人的行为都是合乎中道的,都是体道之人。(1分)所以孟子认为如果他们能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做出合乎其道的应有的行为。(1分)【译文】禹、稷处于太平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却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回处于动乱时代,住在狭小的巷子里,用一个筐吃饭、一个瓢喝水,别人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志趣,孔子称赞他。孟子说:“禹、稷、颜回是一个道理。禹想到天

11、下有淹入水中的人,如同是自己使他们淹入水中一样;稷想到天下有挨饿的人,如同是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是如此的急迫。禹、稷、颜回互换了位置都一样。现今有同屋的人在争斗,就援救他们,即使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冠帽去援救他们都没有关系;乡里的邻居有人在争斗,披散着头发就戴上冠帽去援救他们就糊涂了,这时即使关起门来都没有关系。”三、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

12、娄上【注解】荑(t):即稊,稗类植物。暴:损害,糟蹋。非:诋毁。【译文】孟子说:“五谷是庄稼中的好品种,但如果不成熟,那还不如稗子之类野草。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意在功毁几成,人在慎终。)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出言使低毁礼义,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可真是悲哀啊!”【读解】在孟子这里,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而且还出言说毁礼义的行为。稍加引申,也就是自己不愿意学

13、好人做好事而自卑自贱,自甘落后,甚至自甘堕落。这就是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只不过我们今天使用这个成语时,多半指那些遍受挫折后不能重新振作的人罢了。从孟子宣传推广仁义道德的本意来看,他的这一段文字是非常优美而具有吸引力的。我们今天动辄就说寻找“精神家园”,而孟子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仁,人之安宅也。”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精神家园,你还到哪里去寻找呢?我们今天动 辄就劝人走光明大道,而孟子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义,人之正路也。”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你为什么还不去走呢?所以,孟子非常动感情地说:“旷安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孟子这一段劝人不要自

14、暴自弃的文字,真应该在劳改农场、少管所、自新学校的大墙上广为书写啊!四、(1)不仁的人如果还能同他谈什么,那怎么会发生亡国败家的事呢?(赋分点:与、则倒装句)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双足。这都是由水本身决定的。(赋分点:斯、濯、取判断句)“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作的罪孽,就难以逃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赋分点:孽、犹、违判断句)(2)不仁者将咎由自取。【译文】孟子说:“不仁的人可以与他交谈吗?他们见死不救而且从别人的不幸中获利,以他人的衰亡为乐。若与不仁的人都可以商讨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亡国的事情?曾有个孩子唱到:沧浪的河水清澈可以洗头发,沧浪的河水浑浊可以洗脚。孔子听到后对弟子说:

15、“你们听着!若清澈则洗头发,若浑浊则洗脚,都是水本身决定的。” 所以,人是先有了自贱的行为,才会有人侮辱他,家是首先自身存在毁掉的因素,才会被人毁去,国家内部有了败亡的根源,才会被人攻伐。太甲上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五、1、(1)答案:C(这两段话皆承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来,但前一段的重点实以水“不盈科不行”为喻以说明“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后一段实以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必须有根本,名声始能与实际相符。)答案参考: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解释文句1分)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躐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结合文本阐述意义1分)这就像一个学生连算术都学不好,又怎能把代数、微积分学好呢?(联系现实1分)【译文】徐子说:“孔子曾多次赞叹水,说:?水啊!水啊!?他到底觉 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