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检验方法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100950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检验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检验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检验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检验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检验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检验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检验方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检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3621982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检验方法本方法适用于将碳纤维复丝浸胶后测定其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 1 试样 1.1 试样形状及尺寸 测定碳纤维复丝拉伸能用的试样形状及尺寸如图1所示。 1.2 试样制备 1.2.1 试样由碳纤维复丝浸渍环氧基树脂胶液制成。供参考的胶液配方见附录A。 1.2.2 碳纤维复丝在浸胶前应预先在31规定的条件下至少放置24h。 1.2.3 纤维复丝可用手工或机器法浸胶。手工浸胶法参考附录B。 1.2.4 试样按图1要求的尺寸,在两端用0204mm厚的纸片胶固。可用任何室温固化 的胶粘剂。 1.3

2、 试样外观和含胶量 1.3.1 试样应浸胶均匀,光滑,平直,无缺陷。 1.3.2 由复丝浸胶制成的试样,含胶量应控制在35%50%的范围内。 2 试验设备 2.1 采用无惯性拉力机。载荷相对误差不超过1%。备有自动记录负荷-变形曲线的装置 。记录仪装置走纸速度误差不超过1%。 3 试验条件 3.1 试验标准环境条件,温度为232,空气相对湿度为505%。 3.2 在其他条件下进行试验时,应将试验环境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在试验报告中注明。 4 试验步骤 4.1 检查试样外观。测量试样标距,精确到05mm。 4.2 调整试验机恶化头移动速度,可在120mm/min范围内任选一档速度。 4.3 调整记

3、录仪走纸速度,使其不小于夹具移动速度的40倍。 4.4 装夹试样,要求复丝和上下夹具的加载轴线相重合。 5 试验结果及计算 5.1 试样数目 每组试验测10个试样。如试样断在夹具处,该试样试验结果无效。每组试验有效试样应 不少于6个。有效试样不足6个时,应进行重复试验。 5.2 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的计算 5.2.1 从负荷-变形曲线计算拉伸强度表观拉伸弹性模量和断袭伸长率。 P t=-(1) A 式中:t拉伸强度,kgf/cm2(MPa); P破坏载荷,kgf(N); A复丝截面积,mm2(m2)。 注:复丝截面积测定法见附录C。 5.2.1.2 表观拉伸弹性模量Ea按式(2)

4、计算: P L Ea=-(2) A i 式中:Ea表观拉伸弹性模量,kgf/mm2(MPa); P由负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上截取的负荷值,kgf(N); L试样标距,mm; i标距内对应于P的变形增量,mm。 5.2.1.3 断裂伸长率(%)按式(3)计算: L =-100(3) L 式中:断裂伸长率,%; L表观断裂伸长,mm(见图2)。 5.2.2 按附录D“拉伸弹性模量修正计算方法”从表观拉伸弹性模量Ea计算拉伸弹性模量E t。 5.3 算术平均值、标准误差和离散系数的计算 根据需要计算每组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标准误差和离散系数。 - 5.3.1 每组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X按

5、式(4)计算,取三位有效数字。 n Xi - i=1 X=-(4) n 式中:Xi单个有效试样测得的值; n有效试样个数。 5.3.2 每组试样的标准误差S按式(5)计算,取两位有效数字。 n - (Xi-X)2 i=1 S=-(5) n-1 5.3.3 每组试样的离散系数CV(%)按式(6)计算,取两位有效数字。 S CV=-100(6) X 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纤维生产厂名; b纤维类型和牌号; c试验方法标准; d浸渍复丝用胶粘剂,浸胶方法和含胶量; e试验机型号和夹头移动速度; f试验环境条件; g试验结果,包括每组试样的算术平均值、标准误差和离散系数; h试验人

6、员、试验日期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附 录 A (参考件) 浸渍碳纤维复丝胶液推荐使用下列配方之一: A.1 648酚醛环氧树脂每10g加三氟化硼-单乙胺固化剂03g,以丙酮作溶剂。晾干后,于1 702固化,时间不少于30min。 A.2 6101环氧树脂每10g加三乙烯四胺固化剂1g,以丙酮作溶剂。晾干后,于1202固化 ,时间不少于30min。 A.3 618环氧树脂每10g加三乙烯四胺固化剂1g,以丙酮作溶剂。晾干后,于1202固化 ,时间不少于30min。 附 录 B 碳纤维复丝手工浸胶法 (参考件) B.1 剪取约500mm长的一根复丝,用手拿住两端使其在浸胶槽内匀速往返一次。 B.

7、2 浸过胶的复丝放在框架上,加一定的张力,使复丝横向拉直绷紧在框架上,然后把框架 放在烘箱内进行固化。固化后从烘箱内取出框架,按图1尺寸剪下复丝。 附 录 C 复丝截面积测定法 (参考件) C.1 方法原理 复丝截面积由复丝的线密除以纤维密度求得。 C.2 样品准备 测定纤维复丝线密度和纤维密度用的碳纤维样品试验前应在31规定的条件下至少放置2 4h。 C.3 复丝线密度的测定 C.3.1 把纤维复丝拉直,截取三根1米长的复丝,测量长度准确到05mm。 C.3.2 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样品,准确到01mg。取三根复丝样品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作为复丝线密度(t)。 C.4 纤维密度的测定 测定

8、碳纤维的密度,可用浮沉法,也可用密度梯度法。 C.4.1 用浮沉法测碳纤维密度 C.4.1.1 选择适当溶剂洗去复丝表面上的保护胶,干燥后取用。 C.4.1.2 将化学纯的正庚烷和二溴乙烷配成密度和所测纤维密度相近似的混合液,注入具 塞量筒内。 C.4.1.3 用剪刀将纤维复丝剪成051mm长的纤维末,放入具塞量筒内的混合液中,用 玻璃棒搅拌,使纤维末分散在混合液中,盖上磨口塞。将具塞量筒放在251的恒温水浴 里(具塞量筒的塞及颈部要露出水面)。 C.4.1.4 观察混合液。如纤维末在混合液内上浮或下沉,则需要相应加入正庚烷或二溴乙 烷,以调节混合液密度,直至纤维末在混合液内均匀分布。在251

9、的水浴内放置4h,如 纤维末在混合液内仍均匀分布,即可认为混合液的密度与纤维的密度已经相同。 C.4.1.5 用比重计测量该温度下混合液的密度,测得的混合液密度值即为纤维的密度值(d )。 C.4.2 用密度梯度管法测碳纤维密度 C.4.2.1 密度梯度管的配制 将四氯化碳(密度1596g/cm3)与三溴甲烷(密度2890g/cm3)两种液体,按比例配 制成密度不同的混合液体。重液和轻液可以是纯的溶剂,也可以是两种液体的混合液,按容 积法确定四氯化碳和三溴甲烷的体积,计算公式如下: dV=Aa+B(V-a)(C1) 式中:d混合液的密度,gcm3; V混合液的体积,cm3; A重液的密度,gcm3; B轻液的密度,gcm3; a重液的体积,cm3; (V-a)轻液的体积,cm3。 不同密度的混合液体,用精度为0001的比重计,检查混合液的密度,如密度和所需密 度有偏差可补加轻液或重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