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003730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篇一:20XX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中国通史复习资料古代中国古代中国概述中国古代史指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从大约170万年前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结束。其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约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前。包括原始人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两个阶段,原始人群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氏族公社又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母系氏族的典型代表一个是半坡氏族,一个是河姆渡氏族。父系氏族公社的典型代表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封建

2、社会: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 包括战国时期、秦、西汉和东汉; 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北宋和南宋、元; 明、清(前期)。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1、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封建制度确立阶段)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 3、魏晋南北朝:220589年(分裂、民族融合) 4、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繁荣阶段)5、宋元时期:9071368年(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经济重心南移)6、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三、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和

3、封建制的确立时期秦汉时期(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加强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隋唐时期(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宋元时期(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晚期)中华文明的顶峰。国家由分裂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14世纪中期1840年)重点要点探究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专制制度: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

4、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

5、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2、形成和长期存在的原因(1)经济: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脆弱,经不起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的冲击,要维持生产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2)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以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地位。(3)历史根源: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4)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是封建主治主义中央集权形成的重要因素。 3、演变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

6、秦朝:正式建立 、两汉:进一步加强、隋唐:进一步完善;、北宋:强化; 、元朝:新发展; 、明清:达到顶峰; 、结束: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强化皇权: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改革中央机构: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改革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地方设三司等。改革官吏选拔制度:秦汉用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

7、养和选拔忠君之臣。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文字狱。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 两对矛盾: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2)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地方权力被分割、削弱并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6、特点和作用:、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

8、力从事篇二:高考通史专题复习提纲时空整合【资料】古代史时空整合一、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2.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魏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

9、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隋唐时期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5.宋元时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 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 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

10、了前代, 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6.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 到前所末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与此相 适应,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逐渐落伍了。篇三:20XX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20XX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专题一中国古代史专题内容概述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

11、东方特色。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政治制度的演变(1)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实行王位世袭制的王朝。

12、(2)商朝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加强王权。 (3)西周三种政治制度: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宗法制,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礼乐制,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如商朝。(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族关系深刻影响当时的政治关系。(3)最高统治集团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管理,地方的独立性、自主性都比较强。三思维点拨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是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存在思维

13、误区。“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王族、功臣与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考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中央官制的演变2地方机构的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制?元明清行省制度三思维点拨从四个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三种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

14、度是配套制度;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四难点突破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1)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直接由皇帝任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2)汉朝中朝制度、刺史制度和推恩令:在中央,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限制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3)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4)北宋“强干弱枝”:(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6)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增设

15、军机处,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有名无实,六部只是执行皇帝的诏令。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认识(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两对最基本的矛盾。(2)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3)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4)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削除地主割据的物质基础等。考点三:选官制度一知识网络三思维点拨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有利于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在学习过程中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