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002663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篇一:高中地理知识点必备地理高考知识点必背1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热带季

2、风气候的降水量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从热带吹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 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2、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消亡边界: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安第斯山脉:墨西哥

3、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实例:大西洋、东非大裂谷)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 板块相撞(消亡边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界)地区 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实例: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4、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空间上,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

4、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5、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A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B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判断地方时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

5、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为00:00,B为12:00 判断节气或季节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判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夏半年),则地球各地日出东北(如上图O点的日出方向),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赤道,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6、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沿着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6、,偏转越明显。7、昼夜长短的规律太阳直射哪一半球,哪一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则昼短夜长,极圈内出现极夜。8、(正午)太阳高度角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9、季风环流分布规律10、常见天气系统形成原理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11、河流补给规律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而以某种补给为主。12、洋流的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A洋流分类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主要动力,由此形成的洋流,叫风海流 按成因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差异,导致海水运动,叫密度流 一地海水减少,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叫补偿流(水平

7、和垂直) 按性质:寒流、暖流 B洋流的分布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重要的洋流: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马达加斯加暖流、厄加勒斯暖流 环球:西风漂流(寒流)秘鲁寒流与厄尔尼诺现象:每隔几年,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秘鲁附近海域升温23C,渔业严重受损,天气发生剧烈变化,降水剧增,而澳大利亚、印度、非洲等地出现干旱。拉尼那现象

8、相反。 C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全球影响: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暖流(比流经地区温度高)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寒流(比流经地区温度低)有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沿岸荒漠的形成 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北海道、纽芬兰、北海渔场等渔场分布与上升流有关:秘鲁渔场等海洋污染:扩大了污染范围,加快了净化速度13、岩石分类及岩石圈物质循环A岩石分类及其成因:(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等。(2)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

9、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3)变质岩:已生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如石灰岩变成大理石等。理解教材P61页“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注意的是石灰岩与岩浆的交界部位。 B地壳物质循环14、外力作用与地貌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化学破坏、生物生长活动下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 侵蚀:溶蚀地貌(喀斯特:峰丛、孤峰、溶洞等)如:桂林山水河流侵蚀(河流上游V形深切峡谷、中下游的U形谷和槽型谷)如:黄土高原由于岩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侵蚀严重,流水作用形成千沟万壑。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如:在我国天山山麓

10、、太行山东部山麓、祁连山北部山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冲积扇边缘形成绿洲。侵蚀: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堆积:形成沙丘(新月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16、北半球春夏秋冬季节判断北半球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黄河在一年中第一次出现凌讯; 江南姑娘采茶正忙(雨前茶最好)华北平原出现春旱,长城以北种春小麦; 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 北半球夏季天文方面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北极考察最佳时期(极昼现象) 南部沿海地区物体影子有时朝南 地球公转速度最小时期(七月初,远日点) (3)北半球夏季气候方面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篇二: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必备大全高中

11、地理会考核心知识必修一一.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顺南逆。周期:一个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速度: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0。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产生时差时。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北右,南左。 2.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周期:一个恒星年,为365日23小时9分10秒。 速度:近日点速度比较快,远日点速度比较慢。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四季的划分和五代的形成。 3.时间早晚判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

12、,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京都相差15,时间相差一小时。4.时差计算: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5.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昼,南半球相反。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夜,南半球相反。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

13、减。二.简易天气系统三.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四.洋流1.洋流的分布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洋流而行,可节省燃料和时间。五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分为海陆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2.地表形态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

14、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期中内力作用奠定基型的基本格局,起着主导作用。3.褶皱和断层褶皱是指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断层是指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六.三大岩类间的互相转化的示意图岩浆活动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必修二一 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区位条件),主导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首钢,亦庄,中关村与工业地域) 农业: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等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印务发展变化快。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作物:水稻为主(好暖喜湿) 区位条件: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势平坦,适合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特点: 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