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古村落古建筑官宅勘测报告剖析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988400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水古村落古建筑官宅勘测报告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沁水古村落古建筑官宅勘测报告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沁水古村落古建筑官宅勘测报告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沁水古村落古建筑官宅勘测报告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沁水古村落古建筑官宅勘测报告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沁水古村落古建筑官宅勘测报告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水古村落古建筑官宅勘测报告剖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湘峪古堡官宅文物保护工程勘测报告一 前言二O一二年十一月,我所受山西省沁水县旅游文物局委托,对沁水县湘峪古堡现存双插花院及官宅的建筑形制、结构、保存状况和具体的残损、病害进行了全面的实地勘察、测绘,并在详实、可靠的基础上,对其建筑结构现状的安全可靠性做出客观的界定结论,确定文物建筑的原状及其发展与变化的历史沿革并对残损原因和病害成因进行了科学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保护修缮设计方案,为湘峪古堡未来的保护与修缮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二 沁水县基本概况1、 地理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北倚太岳,东临太行,南屏中条,西接晋南,当潞(长治)泽(晋城)之门户,扼平(临汾)蒲(运城

2、)之咽喉。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504,东经1115511247。县境四周环山,构成与邻县的天然分界。东与高平、晋城以老马岭、岳神山为界;西与翼城以东坞岭为界;南邻阳城,以仙翁山为界;北接长子、安泽、浮山,以宇峻山、关爷岭、香山岭为界;西南与垣曲以历山舜王坪为界。全县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沁水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处西南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东南尉迟村沁河出境处海拔520米,相差1838米。2、 历史沁水古为端氏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韩。两汉时,为河东郡一县。三国始隶平阳郡。北魏时废又复置,并在今城西30里另设东永安县,隶属泰宁

3、郡,北齐时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安平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永宁县改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唐至元代,端氏、沁水隶泽州。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晋宁路。明代隶冀宁道,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又改属冀宁道。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建制。3、 资源沁水系资源大县。初步查明的有煤、铁、煤层气、石灰岩、重晶石、耐火粘土、矿泉水等18种,其中煤炭储量最大。森林覆盖率48.4%,林木蓄积总量242.5万立方米,人均12立方米。野生植物全县共有400余种,隶属45科。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品种有红豆杉、连香树、领春木等11种。

4、4、 气候沁水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春季干燥多风,十年九旱;夏季炎热,雨热不均;秋季温和宜人,阴雨稍多;冬季寒冷寡照,雨雪稀少,地方性风盛行。年平均气温10.6,平均无霜期195天。但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形成各地小气候的差异,西南部下川地区年平均气温6.5,东南部嘉峰地区年平均气温12.5,两地气候相差约两个节令。5、自然灾害地方志记载,旱、涝、风、霜、雹、震等自然灾害均在历史上出现过,虫鼠灾害大多是蝗灾,对文物建筑造成损害的主要是震灾。6、 交通沁水县交通发达,县城距晋城市政府所在地90公里,距省会太原380公里,距首都北京820公里。距周边的长治市

5、153公里,侯马市87公里,郑州市236公里。三湘峪古堡概况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是明代晚期户部尚书孙居相、左副都御史孙鼎相的故居。古堡建于明崇祯初年,由孙鼎相主持修建,因其在弟兄中排行第三,故又称“三都古城”。湘峪古堡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150米,占地面积约2500万平方米,是一个完整的城堡式建筑群。堡内建筑由东西向两条和南北向九条巷道将其分割有序,主要遗存有民居、堡墙、古街巷等。在现存的294座建筑中,明代建筑占34%,清代建筑占21%。古堡依山而建,靠山临溪,环境幽静,是沁河流域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2003年,湘峪村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1

6、0年,被公布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4年6月,湘峪古堡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修缮方案针对官宅编制。四 村落格局黄土高原民居的特色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很大程度上受着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湘峪地处山地,具有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特点,即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逐层进行建造,基本结构上未因受外来影响有所变化,保存着固有的结构规模和构筑方法,人为创造和天然趋势调和到几乎看不出人为规划设计的痕迹,而在朝向、布局及群体整合等方面极其泰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单纯简朴而又不失体面的建筑群体。单体院落基本对称,而整体布局却又打破了绝对均衡对称造成的庄严

7、沉闷,在两种浪漫与庄严的平面间形成的混合变化使建筑群落达成了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院落多为独立三合或四合院,小区域内可彼此贯通及分割,村落外围有堡门、堡墙等防御性整体设施,这种以堡门堡墙做小区域分割的格局无疑也是当时小农经济商业资本的需要,同时也是封建社会几世同堂大家庭家长制的产物。封闭的院落之间通过适量的花墙、漏窗、门楼等沟通内外的空间,建造手法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顺地势形成的道路多用石板铺筑,曲折纤巧比勉强取巧的人为设计更令人惊叹。院落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汇集后排往院外水渠,排水渠有明渠暗渠之分,均为石砌,多分布于道路两侧,浑然天成。五湘峪古堡价值评估1、保护级别及公布时间 湘峪古堡于二OO六

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文物保护标志,对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做了明确说明。保护范围:北至古堡外25米处(村内道路北侧),南至湘武公路南侧路基,西至村外山路与南侧保护范围相连,东至村外45米陡崖处。建设控制地带:古堡外第一重山岭。2、历史价值湘峪古堡由明末崇祯年间退隐归乡的孙鼎相主持修建,是山西现存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乡村城堡建筑的代表作。它与周边现存的皇城相府、郭峪城堡、砥洎城、窦庄古村落等建筑群落,共同构成了沁河流域明末清初时期因战乱而出现的特殊建筑形式城堡式民居。 湘峪古堡现存的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建筑和遗物,记录了古堡近三百年的历史变迁过程,特别

9、是安乐窝、三都府等建筑及众多牌匾资料,对于研究孙氏家族的兴衰和退隐士人的心路历程具有重要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其所跨越年代的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民俗、建筑、军事防御体系等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历史信息,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3、艺术价值湘峪古堡独特的空间形态和整体景观形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古堡充分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在整体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上极为考究:层楼叠院、下洞上房、多重四合院、群体建筑高低纵横错落。建筑色彩以青灰色为主调,与自然山体、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层次丰富、观感和谐的古堡建筑群。古堡内的双插花式建筑、拱券门窗外墙“眉檐垂柱”和“花式垂柱”砖、木雕,展现了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

10、。现存的诗词、彩绘、书法、楹联、匾额等,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代表了明末清初和民国时期较高层次的艺术水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科学价值 湘峪古堡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依山就势,北高南低,既合风水,也宜人居。古堡落址恰在外部过境雨水影响最小的山坡处,确保了古堡免遭暴雨袭击。 古堡位于沁水、阳城、泽州三县交界之处,隐于山凹,具隐蔽活动功能。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明末免遭外来侵犯,以至较为完好地保存至今。 湘峪古堡的总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了原有风貌,与当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相宜相协。 5、军事价值古堡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临水,外围堡墙,内置民居。街巷曲折迂回,建筑厚重高大,体现了鲜明的军事防

11、御特征。如串珠式、后廊式藏兵洞、内外堡墙等加强了防御性能;棋盘街、丁字巷道等,利于巷战的开展;瞭望楼便于观察敌情。古堡建筑的构成,是古代防御性建筑的典范。村落的选址和布局浸透了历代先民躲避纷扰战火和散兵流寇的防御理念。 6、利用价值 湘峪古堡经历了三百余年的风雨洗礼,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明末战乱时沁水县民众抵御强寇、团结互助、群起群防的真实写照,对当时的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也具有警示、激励和示范作用。 古堡的选址和布局形态,对于现代城镇规划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湘峪古堡是明末乃至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是明末古堡建筑群的珍贵遗存,是沁水旅游景观中的亮点。对古堡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

12、,对带动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六 建筑形制分析1、台基、石作台明大多为砖砌台帮条石压沿,是比较规范而且讲究的作法。建筑基础埋于台基内,因条件限制未探及内里填埋方式,但从柱网沉降的规律和台明自身的残损来分析应为传统的柱下独立基础。柱础石按照位置的不同,形态多样,规格不一,有古镜形、莲花形、覆盆形、方形等等,均有明显的地方作法。2、主体构造多为砖木结构。建筑材料以传统砖、石、木为主,结构形式为青砖灰瓦坡屋顶,墙体砌筑采用淌白细砌作法,大木构架、装修等方面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方式,装饰手法与题材选用等方面采用传统手工雕刻和吉祥图案。这些无不体现了传统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在立面效果上,虽

13、为双层建筑,局部有三层、四层,高大挺拔,再辅以檐下装饰构件的点缀,整体外观大气而不失秀气。3、墙体地面湘峪村建筑墙体构筑方法很有地方特色,为碎砖包芯墙内外表砖的作法,这种构筑方法在砌筑高大的墙体时坚固耐久性足,不容易造成起鼓、开裂、甚至坍塌的残坏现象,通过对现存古民居的实地调研发现,因墙体残损而造成的房屋倒塌现象几乎不存在,砌筑高度达到56米的包芯墙,没有壁柱,没有圈梁能如此结实耐久的原因取决于其独特的构筑工艺,墙体外表砖本为五顺一丁淌白墙砌筑,但外观均为顺砖,是使用方砖代替了丁头位置,巧妙而合理。一层室内外地面均为方砖十字缝铺墁,白灰勾缝,做工极其考究,虽历经沧桑踩踏较多但保存依然较好;二层

14、地面均为木制楼板上再铺方砖,作法同一层。 4、门窗装修门窗洞有方形和拱形两种,居住房屋门采用实踏小板门,窗户为立框内包镶花隔扇,隔扇里再装可以灵活拆卸的实心窗板,在寒冷季节可以辅助室内保暖同时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厅堂类建筑多为隔扇,心屉雕刻精美且通透亮堂,有浓郁的农家情趣和地方特色。5、屋面屋面均为布瓦屋面筒板瓦盖顶,有正脊、垂脊,披水排山檐收山,檐头附件为一勾一滴,檐头不钉瓦钉。总体外观屋面弧线不明显,大多为双坡出水,虽为民居建筑,但脊饰华丽,构图、雕刻均为上乘。七 现状描述官宅为孙鼎相建造接待客人的地方,现存院落为二进,格局完整,虚实相间、错落有致,建筑单体既协调统一又各具特色。现存有大门

15、、一进院门、影壁、一进院正房、南房、东房、西房,二进院院门、过道门、东房、南房、西房、正房及两侧耳房。一进院门匾上书“文武衡鉴”,二进院门匾上书“四部首司”。1、院门现状院门位于院落东南角,为整个大院主要入口。为二层,下层开方形门洞装板门,上层与南房相通,木过梁下垫雕花墩,风化糟朽严重,局部缺失,走闪严重已不在原位置,承托的普柏枋保存较好,表面有干缩裂纹,兰额为月梁,下有丁头栱并装饰有木雕花栱,花栱局部缺失。板门有走闪现象但总体保存较好,地伏人为锯断,石质门枕。2、一进院南房现状南房属于组合型建筑,二层砖木结构面阔共计六间。南房在沿街一面即南立面墙体外观为一体,内里因辟出走道东三间进深变小,因

16、此立面仅在屋顶高度上区分,墙体连贯,门窗形制、风格统一。单檐硬山顶布瓦屋面,西侧三间内里已经更改新建,不是原物,现为单层平顶。2.1 散水及台明南侧没有台明,北侧为砂岩条石砌筑,石材表面有轻微酥碱、风化现象,南侧为石砌散水,院内五散水。2.2 墙体及地面墙体为砖砌淌白墙,整体保存状况较好,下部有潮湿、酥碱现象和局部墙砖缺失现象,外观坚实牢固无明显大裂缝;下层室内地面为方砖细墁,上层室内为木楼板上铺方砖,由于年代久远,踩踏人数较多而导致地面铺砖磨损碎裂严重,几乎无一完好。2.3 门窗装修装修类仅存槛框、卯口,窗格、板门均已不存。屉局部残缺。2.4 柱网埋置于墙体内部木柱,无法探及,但从屋架、墙体保存状况来看,柱网相对平直牢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