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三轮实验心理学第三轮明洋第五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97193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X 页数:134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第三轮实验心理学第三轮明洋第五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实验心理学第三轮实验心理学第三轮明洋第五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实验心理学第三轮实验心理学第三轮明洋第五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实验心理学第三轮实验心理学第三轮明洋第五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实验心理学第三轮实验心理学第三轮明洋第五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第三轮实验心理学第三轮明洋第五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第三轮实验心理学第三轮明洋第五章(1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考研直播课程,主讲:应心硕 明洋,此处添加照片 ,或相关图片,北京全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心理学,第五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4,概览,听觉实验 视觉实验 知觉实验 学习实验 记忆实验 情绪实验 注意实验 常用心理实验仪器与技术,5,(一)听觉实验,听觉现象的测定 声音的心理特性 声音的掩蔽 听觉疲劳与适应 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 声音方向定位线索 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 语音知觉实验 语音及其声学特点 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6,声音的心理特性:音高,纯音的物理属性由三个因素决定:频率、强度、相位。前两者大致对应了心理量中的音高和响度。,音高是对声音频率的反映 能引起音高

2、感觉的频率范围是1620000HZ 音高和频率之间的关系:可用分段法(比例量表的制作方法)制作音高量表。,音高也依赖于声音的强度 对低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降低,如大音叉振动减弱时,音高变高; 对高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升高。,7,声音的心理特性:响度,响度 主要由声音的强度决定,但又和音频有关 响度、音强、音频之间的关系可做等响曲线,8,声音的掩蔽,声音掩蔽 概念: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受到另一个声音的影响而减弱,从而使强度阈限提高的现象。 分类: 频率掩蔽:纯音对纯音的掩蔽,两个声音完全同时呈现效果往往不好,频率掩蔽的具体特点为: a.频率比较接近的纯音比频率相差较大的纯音有更大

3、的掩蔽效果 b.低频对高频掩蔽的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c.掩蔽声音的强度越大,掩蔽效应越好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对纯音信号的掩蔽是由于噪声中在频率上接近该信号的成分造成的。 非同时性掩蔽:掩蔽声与被掩蔽声不同时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的掩蔽现象。 掩蔽声作用在前,被掩蔽声在后叫前掩蔽;反之叫后掩蔽。 中枢掩蔽:不同频率声音分别作用于两耳而产生的互相掩蔽效应。,9,听觉疲劳与适应,听觉疲劳 达到一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用于听觉器官,引起对其他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听觉适应 对于一个稳定的声音刺激,响度先逐步下降,后稳定在一个水平。 听觉掩蔽、听觉疲劳和适应一般都是听觉实验的额外变量,需加以控制。,10,

4、声音的空间定位,声音方向定位线索 双耳时间差 双耳强度差:主要用于近处声源 双耳相位差 视觉的影响 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 实验5 音笼实验 Pierce & Young,1928 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结果:在被试头部中切面上声音最容易混淆 结论:双耳听觉差在听觉定向中起主要作用,11,语音知觉实验,(1)语音及其声学特点 语音的成分:元音、辅音、特殊语音、声调 语言四要素 声调 音高 音强 音长 (2)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语音知觉的范畴性:当一个语音的声

5、学参量沿着其整个范围变动时,不达到一定数值,听者的反映就都在一个范畴内反应 由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这一点称为音位界,类似于心理物理学中的差别阈,12,(二)视觉实验,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明适应和暗适应 视敏度 闪光融合频率 颜色视觉 视觉的颜色现象 颜色的知觉现象,(1)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 暗适应: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在五分钟内基本完成,瞳孔放大,棒体细胞的适应过程要持续近60分钟,感受性大幅提高。 明适应:在光量中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一般在一分钟内完成,瞳孔缩小,椎体细胞的感受性变化相对不大。,14,明适应和暗适应,15,明适应和暗适应,16,明适应和暗适应,暗适应实验过

6、程,18,视敏度( visualj acuity ),视敏度:分辨空间两点或两线的能力。 眼睛的空间辨别能力,又叫视锐度,俗称视力。 视敏度:视力为视角的倒数,其中视角为在五米远观看标准细节所称的角度V=1/视角 测量方法:觉察、再认、解项、定位,19,闪光融合频率,由于视觉的正后相,当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随着断续频率的增加,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刺激,而是连续的刺激。如我们看到一系列的闪光,当每分钟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闪光,而感到是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称为闪光融合现象。 眼睛的时间辨别能力,简称CFF。 影响因素 刺激部位:刺激面积小时,中央窝的CFF

7、更高,即更易觉察出闪烁;刺激面积增加,边缘部分更易觉察闪烁,如看电视。 刺激强度:强度越高,CCF越高。 ,闪光融合频率:时间上的视敏度,物理上闪烁的光在主观上引起的感觉介于闪烁与稳定之间时的频率 。融合后产生的感觉连续光的亮度等于正相和负相的亮度诚意所占比例后相加。 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 相的强度光线越强,融合越困难 相的差异相越接近,融合越容易 刺激面积刺激面积小,容易融合 网膜部位眼睛周缘部位比中心区域更容易察觉闪烁 闪光融合频率的测量:可以在混色圆盘上开一个孔,圆盘后设一个不动的光源,变化圆盘的转动频率,直到融合,可以用已制成的闪光融合频率计测量。,2颜色视觉,视觉感受一种颜色取决

8、于三个特性,即亮度、色调和饱和度,任何一种颜色都是由三者总效果的结果。 亮度:彩色和非彩色所共有的属性,它是指作用于物体的光线的反射系数,同光能的强度密切有关。 色调:由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中哪种波长占优势。,饱和度:色调的表现程度,即物体所发射出来的光线中规定其色调的主要波长占多少优势。 颜色混合涉及两大法则,一是满足色光混合的加色法,二是符合颜色混合的减色法 加色法:也称色光混合,新色为其组成颜色色光的并集,本质上是不同光波的混合 减色法:也称颜料混合,新色为其组成颜色色光的交集,本质上是反射材料的混合,(1)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 颜色对比:两种不同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的相邻区域,或者相继作

9、用于视网膜的同一区域时,颜色视觉所发生的变化,前者是同时对比现象,后者是继时对比现象。 颜色适应:在长时间或高强度颜色刺激作用下,造成对该颜色的感受性发生变化。 受到刺激的神经末梢产生疲劳,而刺激颜色的补色就被主要的感知到了。,颜色混合定律 颜色混合在这里指光的混合,是加法混合,遵守以下相加混合三定律,其均可被混色轮颜色混合实验证明 补色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颜色能与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居间律:混合色圈上两个非互补的颜色产生介于这两种颜色之间的中间色,其色彩取决于两者的比例 代替律:颜色外貌相同的光,不管其光谱成分是否一样,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A=B,C=

10、D则A+C=B+D),(2)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 麦考勒效应:受测验图形条纹方向决定颜色互补效应,即一种随方向而改变的颜色后效。 对其的解释能够为视觉系统具有特殊通路的理论提供证据。,实验8 麦考勒效应实验 McCollough,1965 让被试注视一会儿红色背景的纵方向的黑白相间的条纹,然后再注视绿色滤光片的横方向黑白相间条纹,如此轮换,过几分钟发生适应后,再呈现一个一半横向一半纵向黑白条纹的复合刺激。让被试报告所看到的图案及颜色。 结果:被试报告图片上所有白色竖条是绿色而白色横条是紫红色 结论:由适应产生的颜色互补效应,受测验图形的方向线索决定,脑内对待不同空间线索的视觉细胞是不同的,因此可

11、以有独立的疲劳和适应。,28,(三)知觉实验,1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 知觉的恒常性:对物理刺激变化而保持稳定的知觉现象。 (1)经验和直觉恒常性实验 知觉不单纯是客观世界的映象,而且还包含着人对客观感觉信息的解释和推理,因此人的过去经验在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知觉的恒常性作为知觉的特性,正说明了过去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布伦斯维克提出了一个测量恒常性程度的公式,即布伦斯维克比率: BR =(RS)/(AS) BR:布伦斯维克比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R:被试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亦即被试对大小判断的结果 S:根据视角计算的物体映象大小 A:物体的实际大小,30,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布伦斯维克比率(BR)

12、 我们的恒常性并不是非常准确,所以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与实际大小不太一致。 测量恒常性程度的公式:BR=(R-S)/(A-S) R指知觉到的物体大小;S为网膜映像大小;A为物体实际大小 假设你在5米处观察一个身高为1.8米的人,按照视角计算出的网膜映像大小为1.8*1/5=0.36m。但是实际上我们可能知觉为1.76m或者1.84m。 算一算:例子中的BR是多少!,31,经验和知觉恒常性,邵勒斯比率(TR) 将BR中的R、S、A取对数 TR=(lgR-lgS)/ (lgA-lgS) BR和TR都可用于研究知觉恒常性,但大小、形状恒常性更常用BR,而亮度恒常性更常用TR。因为物理亮度和知觉亮度之间成

13、一定对数关系。,大小恒常性实验 埃默特(Emmert)发现,知觉到的后象的大小与眼睛和后象所投射的平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后来这条规律称之为埃默特定律: a =A/D a:实际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 A:物体的大小 D:人眼和物体之间的距离 大小恒常性:当观察物体的距离改变时,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保持恒定的现象。,33,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埃默特(Emmert)定律 知觉后象大小与眼睛和后象所投射的平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 举例:注视一个离你1米远的黑色背景上的白色方块,它的边长是10厘米,2分钟后会形成后象。把眼睛投向一个1米远的光亮平面,你会看到大小相同的黑色方块;若投射到2米远的平面,则看到的后象大

14、小是原来方块的两倍。,34,大小恒常性,Holway-Boring实验 观察者坐在两个长长的、漆黑的走廊的交叉处,一个走廊举例观察者3m远有一个可调节的、发光的圆形刺激物(即比较刺激);另一个走廊呈现标准刺激(St),距离观察者3m到36m(如图)。 观察者的任务是调节比较刺激的大小,使其与St看起来相同。 四种实验条件:a.双眼观察;b.单眼观察;c.通过小孔单眼观察(称为人工瞳孔),消除了头动等深度知觉线索;d.每个St周围用黑布遮挡,组成黑布通道,进一步减少走廊、墙壁和天花板的深度知觉线索。,35,大小恒常性,Holway-Boring实验 四种实验条件:a.双眼观察;b.单眼观察;c.

15、 单眼人工瞳孔;d.每个St周围用黑布遮挡,组成黑布通道,进一步减少走廊、墙壁和天花板的深度知觉线索。,形状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象不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 观察者对测验物体的判断形状大多在物体的真实形状与倾斜形状之间。判断的条件越少,判断形状与真实形状的差异越大,但即使在正常的视觉条件下,观察者也很少表现出完全的恒常性。,37,形状恒常性,莱博维茨(Lelbowitz,1967)实验 年龄与形状恒常性的关系。 让被试在四种倾斜角度的比较刺激中选择一个与St看起来同样的形状。比较刺激为从圆形到逐渐拉长的椭圆的一系列图形。

16、被试年龄4-21岁。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是什么?实验结论?,38,形状恒常性,自变量 年龄、倾斜度数 因变量 恒常性保持程度 控制变量 可利用线索、刺激、机体 结论 形状恒常性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因此,形状恒常性可能在儿童早期已经习得,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可能具有先天性。,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空间知觉实验 空间知觉:三维知觉,人眼能够在只有高和宽的二维空间视象的基础上看出深度,这依赖于线索。 线索:人在空间知觉中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所依赖的许多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 判断距离起作用的条件主要有三类,即生理调节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生理调节线索:纯生理上的调节线索,包括睫状肌对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 单眼线索:刺激物所具的许多特征的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 a.遮挡:一个物体遮挡住另一个物体的一部分 b.线条透视: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大远小,体现在线条方面就是平行线在远端的汇聚趋势 c.运动视差: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