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老年心理学-临终心理与应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69900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老年心理学-临终心理与应对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9-老年心理学-临终心理与应对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9-老年心理学-临终心理与应对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9-老年心理学-临终心理与应对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9-老年心理学-临终心理与应对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老年心理学-临终心理与应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老年心理学-临终心理与应对(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老年的人临终心理与应对,我们什么时候死?,我们并不知道何时会遇上死亡这件事,是享受天年无疾而终还是不幸遇难半途而终?今天活得兴高采烈,明天是否保证还能爬得起来?很难说。看起来似乎是很遥远的事,但是有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死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老人,距离死亡的日子越来越近。,老年人一般是因为生病而最终死亡。据老年医学研究发现,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疾病主要是心脏病、癌症、脑卒中等。,社会心理原因也会导致或加速中老年人的死亡,而这些因素却常常被大家忽视,比如: 各种意外事故,像车祸或急症而引发的突然死亡; 亲人死亡引起的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反应而导致的死亡,其中失去老伴而引发的老年人身

2、体和心理反应而导致的死亡率最高; 因为悲伤、忧虑、愤怒等不良情绪而引发的老年人身心疾病,也可以加速甚至导致老年人的死亡。,一、死亡与对死亡的恐惧 二、老年人的临终心理及其应对,一、死亡与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是生命活动不可逆的终止,是人的本质特征的永久消失,是机体完整性的破坏和新陈代谢的停止。,死亡的标准 “脑死亡”诊断标准: (1)不可逆的深昏迷,对各种内外刺激均无反应。 (2)自发呼吸停止。 (3)脑干反射消失。 (4)脑电波消失。 并要求以上4条标准在24小时内反复测试结果无变化。,死亡过程的分期,(一)濒死期,(二)临床死亡期,(三)生物学死亡期,为什么怕死?,我们对死神的描述,永远是恐怖

3、的,披着黑布的悬着物,露出两个永远看不到瞳孔的黑洞般的眼睛,这双眼睛因为它的意谓而摄人心魄。 怕死的原因不一,其中主要有:一是对曾经拥有的被剥夺感(丧失感);二是对某些过往事件的抱憾感;三是未完成事件的缺憾感;四是死时的濒死感;五是死后的遭遇或死后世界的虚无感(寂灭感)。,二、老年人的临终心理及其应对,临终又称濒死,一般指由于各种疾病或损伤而造成人体主要器官功能趋于衰竭,经积极治疗后仍无生存希望,各种迹象显示生命活动即将终结的状态。,临终前,老年人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规律。 比如临床心理学家罗丝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指出老年人在临终时一般都要经历五个阶段的心理变化,这些阶段并不总是前后相随,他们有

4、时会重合,有时会提前或延后出现。,1怀疑和否定阶段 临终的老年病人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会很吃惊,而且采取极力否认的态度。“不可能,这不是真的”,“我不会死的!然后他们表现出对医生的不满和怀疑,这种否定情绪可暂时免除其对死亡的忧郁感。 在这一阶段,老年病人会认为有关他不久于人世的消息是不真实的,怀疑医生是不是搞错了,疑心护士是不是把病历卡搞混了,还会怀疑诊断器械的可靠性。,2忿恨阶段 当确信自己的病真的已经无法医治时,老年病人常常就会转而怨天尤人,烦躁不安、无端生气,攻击和敌意是这一阶段突出的行为表现。“为什么轮到我而不是别人?”“为什么我现在必须死?”老年病人因此会充满怒气,对别人的好意也不

5、领情,甚至会敌视身边的亲朋好友,无缘无故地对大家发脾气、闹情绪,或提出种种要求。他们希望得到满足,得到亲人和护理人员更为周到的照顾。,3自责阶段 当认识到死亡已不可避免,老年病人的情绪又变得喜怒无常,喜欢回顾往事,责怪或追悔早年的错误,感到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希望看到子女完婚、孙子出世等。 因此,在这个阶段老年病人可能会和医生做交易,好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达到某个目标,或者从其他方面寻找自我安慰。,4抑郁阶段 这个阶段的老年病人的感觉和反应迟钝,抑郁寡言,长吁短叹,对任何事物都麻木不仁。这时若极力劝慰病人,往往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导致精神病发作。 老年病人常常会哀叹:“我真的不幸啊!”“我真倒霉呀!”有些老年病人会整日哭泣,泪流不止;有些老年病人则会整天呆呆地坐着或躺着,默默地暗自伤心。他们准备和亲朋好友永别,准备隔断和家庭的联系,准备抛弃财产和拥有的东西。,5绝望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老年病人平静多了,常常是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惧怕孤独但不愿吵闹,情绪趋于平和甚至有欣快感。 多数老年病人不愿死在异乡或医院里,希望回到家中与亲人厮守在一起。这不是一种放弃,当然也不是一种愉快的接受,而是一种痛苦的、悲伤的、无可奈何的接受,不应和愿意死亡混为一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