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锋用笔之浅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67094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载:中锋用笔之浅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转载:中锋用笔之浅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转载:中锋用笔之浅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转载:中锋用笔之浅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转载:中锋用笔之浅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转载:中锋用笔之浅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载:中锋用笔之浅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载:中锋用笔之浅见自古以来众书家对于“中锋”的描述不尽相同,对其理解也各有说法,还延伸出与“中锋”相关的词“正锋、直锋、侧锋、偏锋、藏锋、露锋”等等。蔡邕九势“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续书谱姜夔言“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也。”;丰坊书诀云“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书法约言宋曹“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侧。草书时用侧锋而神奇出焉。有偏正,偶用偏锋亦以取势,然正锋不可使其笔偏,方无王伯杂处之弊。”;冯武在书法正传中谓“今以侧锋取妍者,皆异端也。;王澍论书剩语世人

2、多以捻笔端正为中锋,此柳诚悬所谓“笔正”,非中锋也;米芾说:“得笔,虽细如髭发也圆;不得笔,虽粗如褊。”.,现代书家有的讲到要笔笔中锋;有的说大部分中锋偶有侧锋也可以;甚至有人说往笔画书写方向倾斜毛笔拖着刷即是中锋;也有说只要写出来的字看上去像中锋,哪怕是侧锋写出来的也行.总之看多了不得其法反被其扰之,古人都讲得笼统或晦涩难懂似乎言不尽意,而现代书家所言看是看明白了,但总觉仍无所借鉴,尤其对于如何中锋用笔的方法涉及的较少,下面谈谈个人对于中锋用笔的理解。我认为“中锋用笔”是前人在书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众多笔法理论之一,是一种方便和归纳的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为单纯的“中锋”,其实它涵盖

3、了较多的信息,比如说关于笔毫、筋骨;关于运腕、控笔;关于意念、控毫。正因为包含很多内容,古人和今人或许因切入点和侧重点的不同有了各自不同的解读。一般说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这是一条真理。但是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古人心中的“中锋用笔”成为今天我们能否很好地传承这一理论和指导我们的书法实践的重点。先来说说笔毫、筋骨。我们理解中锋用笔不得不从“筋骨”“皮肤”“副毫”入手,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把毛笔的笔毫分成两部分“主毫”“副毫”,其实它们是一体的,但是古人是把它们分开来说的,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主毫”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笔芯锥体中间的“一根”而且是唯一的一根,极富弹性和韧性的笔毫,而其他另外

4、所有的笔毫都是“副毫”,为什么是“一根”而不是“一撮”呢,我认为这“一根”主毫就好比是解几何题中的一条辅助线,有助于让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而用“一撮”来理解主毫仍然会陷入说不清道不明的境地。“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出自指意。我们不难看出,古人认为构成一个字的笔画的“筋骨”是“心”是我们所说的“主毫”,而这个笔画除了“筋骨”外其余部分是用“副毫”写成的“皮肤”(其实是同时完成的),而且这个“主毫”若不坚,笔画或字就会失去劲健的风骨,如果“副毫”在书写时不够圆润,在两侧或一侧出现毛糙那么这个笔画或字则无温

5、润的感觉。同理“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书论。这个筋力就是“主毫”构建的,而装束是用“副毫”完成的。同样的道理“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也。”可以理解为在着重讲解“主毫”的位置和运笔方法。“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笔阵图。这里的“多力丰筋”就是“主毫”用力,构建成遒劲的筋骨,而“副毫”来完成装束,“无力无筋”就是“主毫”不知所踪,而“副毫”主持大局造成的后果。综上所述“主毫”构成“筋骨”,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坚”的有弹性的有劲道的。“副毫”形成“皮肤”,我们可以理解成是“软”的

6、是裹挟着“主毫”起辅助装饰作用的。厘清“主毫”和“副毫”是理解中锋用笔的关键之一,而且这一根“主毫”是在其他“副毫”簇拥、支撑下具有极佳弹性的有灵性的主心骨。此其一。接下来说说“运腕、控笔”。书法之所以会成为一门传承悠久的艺术,正因为毛笔是软的、有弹性的,才能生化出如此的变幻莫测。而我们控笔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熟练地运用毛笔的柔软特性和弹性,尤其是弹性。“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笔法诀。“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姜夔续书谱语。巧用腕力,在提、按、使、转的同时始终注意笔毫的弹性,过,则堆墨如猪

7、,会使“主毫”脱离“副毫”包裹,则筋骨无存;不及,则意思浅薄或瘦而露骨。所以控笔的关键就是:协调好轻、重、缓、急,“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虞世南笔髓论。因此运腕、控笔的关键是掌控好毛笔的弹性,在书写时使笔毫始终处于最佳的弹性范围之内,所以也要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毛笔,在笔毫弹性最佳范围内写出来的笔画能达到“粗而能锐,细而能壮”“ 其曲如弓,其直如弦。”运用弹性是“主毫”构建“筋骨”的关键,此其二也。接下来说说“意念、控毫”,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上面所说的“主毫”那是需要用意念来

8、控制的,“一根”是为了便于理解也便于控制,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很清楚地单独地从某一笔画中指出那一部分是“主毫”构建的筋骨,那一部分是“副毫”写成的“皮肤”或“肉”。但是某一个字有否“筋骨”是否“中锋”用笔,笔画的感觉是圆的还是扁的,是软榻的还是遒劲的,我们实际上是分辨得出的,而且是非常明显的。“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笔髓论。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达成握笔的同时就想象笔芯中间的一根“主毫”与心相连与意念相通,而且想象成这一根“主毫”是在意念的控制下运动,而且渐渐地要达到把力量通过这一根“主毫”注入,甚至能注得入全身的力,当然这需要长时间的操练。然后你可能会体会到“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

9、,肌肤之丽。蔡邕,九势”这样的境界。简单来说我理解的中锋用笔就是:笔分“主毫”“副毫”,运腕控笔使得“副毫”始终裹挟“主毫”并且让整个笔毫处于弹性最佳状态下书写,用意念控制“主毫”并且注力入“主毫”。掌握了这些,王澍在论书剩语的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所谓中锋者,谓运笔在笔画之中(主毫位置),平侧偃仰唯意所使(意念控毫),及其即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副毫包裹主毫),乃能八面出锋。使尽气力,至于沉劲入骨,笔乃能和(注力入主毫,构建筋骨).,世人多以捻笔端正为中锋,此柳诚悬所谓“笔正”,非中锋也。”中锋用笔在乎心,书写过程中始终有“意念控毫”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汉,杨雄:“书心画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