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及其意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60164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及其意蕴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及其意蕴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及其意蕴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及其意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及其意蕴(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及其积极意蕴摘要:“消极教育”思想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消极教育”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体现了一定的积极教育意蕴:“消极教育”思想尊重儿童天性,让儿童率性发展;“消极教育”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消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自我教育。关键词:卢梭;儿童;消极教育;自我教育“消极教育”思想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是与他的自然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一种教育理念。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是自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极教育”体现为“无为则无不为”的思想和自我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下的教育实践具有极其深刻的积极意义。一、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的涵义卢梭指出“最

2、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94页。正如滕大春先生指出:“所谓消极教育就是不给儿童养成品德,却防止儿童趋于恶邪;不教儿童以知识,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滕大春,卢梭和他的爱弥儿,第1718页。卢梭根据他对于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发育分为四个时期:出生到两岁半的婴儿期、再到212岁的儿童期、1215的少年期,再到1520岁的青年期,继而明确提出了

3、“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这一“消极教育”思想。“最初几年”指婴儿期和儿童期即从出生到12岁;卢梭认为从出生到12岁是人生当中最危险的阶段,在这段时间中若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心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拔不掉了,因此,他的法则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早在婴儿时期,卢梭就诚挚地为儿童请命:“我恳求你,慈爱而有先见之明的母亲,因为你善于避开这条大路,而保护这株正在成长的幼苗,使它不受人类的各种舆论的冲击!你要培育这棵幼树,给它浇浇水,使它不至于死亡;它的果实将有一天会使你感到喜悦。趁早给你的孩子的灵

4、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是你应当给它安上栅栏”。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2页。然而,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是相对于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来说的,强调儿童时期是理智的睡眠期,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什么也不做。在爱弥儿中卢梭认为儿童这一阶段(012岁)的主要任务是:养护儿童的身体,锻炼儿童的身体,使他们机体成长,感觉发达;另外是防止儿童的心灵沾染罪恶、偏见。只要能够做的目的是把儿童健壮地带到12岁。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消极教育”特指儿童012岁这一时期的教育;第二,“消极教育”中的“消极”,

5、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消极,而是特别是在儿童的智育和德育方面不妄为,尽可能地让儿童拥有快乐的童年,让儿童的身体健康,心灵纯洁。第三,“消极教育”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儿童的身体养护,即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为今后一生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生理和身体基础。二、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积极意蕴(一)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率性发展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反对强制灌输,反对严酷的纪律和体罚。因而,在教育的进程上,卢梭主张“无为”的做法,先锻炼儿童的身体、感官,让他们的思想尽可能地闲着不用,以使他们接近最终目的而不受什么损失,反对“拔苗助长”式的极端功利的做法。在教育的

6、方法上,主张自由的教育,仔细地观察、了解和研究儿童,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反对施教者的权威做法和高压手段。卢梭的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深刻批判当时的封建教育,而且对于我们当代的也很有启示意义。当儿童的书包越来越重,不愿意上学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长远发展的需要。(二)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卢梭曾指出:“不按照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无为才能一切有为。”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39页。 “消极教育”

7、思想表面上看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实质上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面看来是懦弱、无所追求,实质上是一种更高的至高无上的追求,最终能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从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对孩子有着急功近利的要求,教育者对于儿童的要求大多是刚性和强势的。在这种形势下,儿童大多屈从于家长或教师的“权威”之下,毫无童年的快乐而言。从卢梭的“消极教育”出发,我们应该认识到让孩子享受到自由、快乐和幸福,教育不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做准备,教育的过程本身应该让孩子感到快乐和幸福。因此,在儿童发展的一些具体内容方面,教育者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代替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幸福,让孩子生活在

8、童年的快乐和幸福之中。(三)走向自我教育“消极教育”思想的目的从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可以看出,自我教育是卢梭强调的一个中心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育,是为了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因此,自我教育是“消极教育”的目的之一。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该注重儿童主动性和主动精神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儿童长远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缺少创造性,缺少动手能力和主动精神,这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应该借鉴“消极教育”的一些

9、做法,让儿童自己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让儿童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逐渐走向自我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让儿童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三、实施“消极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从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可以从一些具体教育行为中表现出来。具体说来,实施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应该满足儿童的需要,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在“消极教育”思想的具体实施中,现实生活中的需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在012岁的教育历程中,卢梭在智育方面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反对读书,强调现实生活中的需要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动力。“现实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唯一的动力。” 法

10、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35页。让读书成为儿童的需要,让儿童有兴趣去做一些事情。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效果来看,孩子主动去做的一些事情往往效果会更好。在此期间,他强调思想和判断等,“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的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36页2、“消极教育”的惩戒方式“自然惩戒”在“消极教育”实施过程中,儿童不是绝对的放任不管,不是只有赏识而没有惩戒。消极教育也承认惩戒的积极作用。对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中,实施惩戒是一种自然的惩戒。所谓自然的惩戒,

11、主要表现卢梭在德育上反对道德说教,他认为教育上最好的方法是使儿童服从于自然法则,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错误或过失的自然后果,也即“自然后果法”。3、“消极教育”中的“有为”“消极教育”不是让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育者不是把所有的一切都让孩子自己去做。“消极教育”中的“有为”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教育者在孩子“消极教育”期间注重儿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当今天我们的孩子出现越来越多的“小胖墩”的时候,当孩子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孩子身体素质的提高。“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苦劳,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有强健的体格” 英约翰洛克著,傅

12、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2页。,而现在的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注重孩子学习方面的提高,对儿童的身体素质有所忽视,这是当今孩子身体素质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故而,我们应该借鉴“消极教育”的思想,注意孩子身体的锻炼。正如卢梭所言:“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且要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49页。第二,教育者应该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良好习惯从应该从小开始,从细微处着手,主动预防,防患于未然,达到无为而治。从某种程度上说,“无为而治”可以说是教育的最高境

13、界。家长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孩子一些好习惯,这应该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家长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训练等方式培养孩子的主动预防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应该尽可能地早,要抓住培养的关键期。3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因为这个时期,孩子求知的欲望比较强烈,比较容易接受成人的指导和训练。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将教育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小学和大学。他主张对8岁至15岁的青少年“教之以事”,对15岁以上的青年则“教之以理”。“教之以事”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对于青少年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他们形成健康人格的必要基础。第三,教育者要积极引导

14、孩子,而不是任其自然。从卢梭“消极教育”的实施来看,教育者积极的引导是有效实施“消极教育”的重要因素。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他的错误;如果孩子还是一意孤行,可以在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让孩子吃到“自然惩戒”的后果(具体事例可以参见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42147页。),这样孩子在“消极教育”中就能够很好地接受教育者的指导,从而教育者才能更好的实施“消极教育”。当然,卢梭的“消极教育”也有些瑕疵,比如他在“消极教育”期间完全排斥智育的作用等。但是瑕不掩瑜,我们可以借鉴其“消极教育”思想的积极意蕴,让“消极教育”中的有益成分为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