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词解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56929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药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药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药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药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名词解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之一,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具有完整的理论 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2.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为主,也旁及其来源、采制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3. 道地药材:是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4.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5. 修制:包括纯净、粉碎、切制和水飞。6. 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与水共研,再加水搅拌得混悬液,沉除粗粒,倾除细粉混悬液,再静置后倾出水液,得取微细粉末。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在五官科、眼科中外用时需极细粉末者,使之药物易于吸

2、收和减少刺激性。7. 水制:包括漂洗、浸泡、闷润、喷洒等。8. 煨:是将药物用湿物料(纸或面)包裹放入火上或火灰中加热的方法。 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挥发油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9. 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松脆、纯净,易于煎出或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煅牡蛎,加强收涩作用;煅代赭石,是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煅血余炭,使其炭化,加强止血作用。10. 蒸:是将药物隔水蒸至需要的程度,可清蒸或加辅料蒸。 清蒸是为便于保存并缓和药性,如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保存,保证药性;木瓜蒸后便于切片。辅料蒸,可改变药性,如制大黄,减弱

3、泻下作用;制首乌,加强补益作用。11. 煮:是将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煮至所需程度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如醋煮芫花,黑豆、甘草煮川乌,能减低毒性;醋煮延胡索可加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12. 药性(药物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13.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14. 平性: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偏性不明显。15.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16.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于下。17. 归

4、经: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部分奏效作用强,而对另一部分作用弱或无作用的趋向。18. 毒:古代:系指具有治病防病功能的药物总称,即“偏性”。 现代:是指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19. 配伍:是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20. 中药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想杀、相恶、相反。其中单行是单味药的应用,其他是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21. 相须: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其协同作用,增强原有药物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用后能显著增强清热泻火作用;银花与连翘配伍同用,增强清热解毒作用。22. 相使:性能与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合用以提高

5、主药疗效。如黄芪与茯苓配伍同用,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23. 相畏与想杀: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制它者称相杀;被制者称相畏。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姜杀半夏、南星;半夏、南星畏生姜。24. 相恶:两药合用,可是药效降低或消失。如人参恶莱菔子。25. 相反:两药合用,可发生不良反应或毒性增加。如甘遂反甘草。26. 配伍禁忌:是指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不宜合用,即配伍中指的“相恶”与“相反”。27. 妊娠用药禁忌:某些药物能损伤胎元,导致胎动不安甚至流产,妇女在妊娠期间对这些药物应禁用或慎用,称妊娠用药禁忌。28.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治疗表

6、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解表药。29. 升提中气: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谓之升提中气。亦称“升举中气”或“升阳”。升提中气药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及内脏下垂等病证。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30. 宣通鼻窍:通过药物的宣散作用解除鼻塞症状,称之为宣通鼻窍。药如苍耳子、细辛、白芷。31. 清热药: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清热药。32. 伐胃:指大苦大寒之品,克伐、损伤胃气。又称“败胃”。因苦寒之性易于伤阳,若大量久服,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如黄连。33. 通乳:通畅乳汁之义,亦称“催乳”、“下乳”、“下乳汁”。通乳药物适

7、用于妇女产后乳少,或乳汁不下而引起乳房胀痛。药如木通、通草、王不留行、穿山甲、漏芦等。34. 清虚热:清退虚热之义。虚热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之分。清虚热药物性味大多甘寒,少数苦寒,适用于阴虚所致的潮热颧红、骨蒸盗汗,热病后期,热伤阴液之夜热早凉,以及小儿疳积发热等。药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等。35. 清疳热:清解疳积发热之义。清疳热药物药性寒凉,适用于小儿疳积所致发热,症见低热缠绵,食少乏力,形体羸弱,毛发焦枯,肚大青筋,面黄肌瘦等。药如胡黄连、银柴胡等。36.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37. 推陈致新:指祛除体内陈腐淤积物质,促进气血津

8、液新生的药物作用。药如大黄,泻下攻积,清除肠胃积滞,减少毒素吸收,使消化功能得以恢复;通下瘀血,以利新血生长。故神农本草经谓大黄“下瘀血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38. 釜底抽薪:指用寒性的泻下药物通导大便以清泄实热的治法,即如抽去锅底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此属寒下法。药如大黄、芒硝等。39. 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风湿,解除风湿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40. 透骨搜风:指祛风通络药力强,能驱除深入人体筋骨经络间之风邪的药物作用。透骨搜风药多为蛇类、虫类,适用于风湿顽痹,筋骨疼痛,肢体麻木等。药物如蕲蛇、蜈蚣、全蝎等。41. 舒筋:使筋脉拘急得以缓解、舒

9、展谓之舒筋。具有舒筋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痹证筋脉拘挛等。药如木瓜、薏苡仁等。42. 化湿药: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湿邪内阻证的药物,称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43. 运脾:健运脾胃之义。运脾药性味多为辛温偏燥或有化湿或消食,促进脾胃运化之功。适用于湿重困脾、脘痞呕恶,便溏食少,苔腻,或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者。药如苍术,砂仁。44. 醒脾:苏醒脾胃之义。醒脾药大多气味芳香,能化除湿浊,恢复脾胃运化功能。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以致食欲不振,胸腹痞满,大便溏薄,苔腻等症。如藿香,佩兰豆蔻等。45. 燥湿健脾:脾恶湿喜燥,脾困中焦则脾运失健,取苦辛温燥之性,燥脾湿而强健脾的运化功能,

10、谓之燥湿健脾。燥湿健脾药适用于湿阻中焦证。药如苍术,厚朴。46. 辟秽:亦称辟秽恶,辟除秽浊之气之义。辟秽药大多具有芳香之气。适用于秽浊之气所致的猝然昏倒,或胸腹冷痛满闷等症。如苏合香等。或燃烧烟熏住房,或口服,涂鼻以达到预防疾病作用。如苍术。47. 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湿药。48. 利尿通淋: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沥涩痛之义。通淋药性味苦寒或甘寒,既能利小便,又能清下焦湿热,部分药还能排除尿路结石,使湿热蕴结膀胱或尿路结石所致的小溲淋沥涩痛症状缓解。适用于热淋,血淋,石淋等。药如木通,金钱草,海金沙等。49. 渗湿止泻:又称利水止泻,利小

11、便而止泻之义。又称“利小便实大便“。利水止泻药味多甘淡,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药如茯苓,泽泻,车前子,滑石等。50. 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温里药。51. 回阳救逆: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简称“回阳”。回阳药性味辛热,适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药如附子,干姜。52. 引火归原:是指药物具有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阳(虚火)下归于肾的作用,为治疗虚阳上浮证的一种方法。药如肉桂、附子。53. 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为理气药。气机不利有气机阻滞和气机上逆之分,故理气药中有的药以舒畅气机为主,有的药则以降气为

12、主。54. 破气:是指药物具有较峻烈的行气散结、开郁导滞的作用,为治疗气结积滞证的一种方法。药如青皮、枳实。55. 纳气平喘:是指药物具有温肾纳气以平喘的作用,为治疗肾虚不能纳气的气喘证的一种方法。药如沉香、磁石。56. 通阳散结:是指药物具有畅通阳气、消除壅结的作用,为治疗阳气壅结证的一种方法。药如薤白。57. 理气宽中:又称宽中下气。是指药物具有调理脾胃升降气机、恢复升清降浊功能的作用,为治疗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闷疼痛、嗳气恶心、呕吐食少的一种方法。58. 消食药: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证的药物,称之为消食药。59. 消食和胃:是指药物具有消除饮食积滞,调和脾胃运化受纳功能的作

13、用,为治疗饮食积滞证的一种方法。60. 回乳消胀:是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61. 消食除胀:指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消胀的作用,为治疗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的一种方法。62. 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63. 化瘀止血:止血药中兼有散瘀作用者,谓之化瘀止血。适用于瘀血阻滞经脉,血不循经的出血证候。药如参三七。64. 收敛止血:止血药属炭类或含粘液质具有收敛作用者,谓之收敛止血药。收敛止血药大多涩味,适用于无瘀滞的出血证。药如棕榈炭,血余炭,白及等。65. 凉血止血:止血药中药性寒凉,除止血外兼有清热作用者谓之凉血止血。凉

14、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药如大蓟,小蓟,地榆,紫珠,茅根等。66. 凉血消痈:药性寒凉,既能凉血,又能散瘀,能促使疮痈消散的药物作用,谓之凉血消痈。适用于阳证疮疡初起者。药如败酱草,大蓟等。67. 温经止血:止血药中,药性偏于温性者,谓之温经止血。温经止血药适用于寒性出血。药如艾叶,干姜,灶心土等。68. 活血祛瘀药:凡以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其中活血祛瘀作用强的药物,称为破血药,或逐瘀药。69. 下瘀血:破血逐瘀,使瘀血从下排出,用治腹痛或有癥块,及血瘀经闭。药如大黄,桃仁等。70. 和血:调和血分之义。适用于血分失于和顺的病症。药如当归,鸡血藤

15、,红花,月季花等。71. 祛瘀生新: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祛除瘀血以利于新血生长,谓之祛瘀生新。药如丹参、桃仁等。72. 续筋接骨:加速筋骨愈合,促进瘀血消散谓之续筋接骨。又称续筋或接骨疗伤。续筋接骨的药物多为辛平或辛苦温之品。适用于铁打损伤,筋骨折断,瘀血疼痛等症。药如自然铜,续断。73. 化痰止咳平喘药:凡以消除痰浊,制止或减轻咳嗽、气喘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止咳平喘药。其中能祛痰、消痰,治疗痰证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74. 坠痰:坠,下坠之义。如礞石功能化痰,其质重而性下坠,谓之坠痰。适用于癫痫、狂躁、咳喘等痰浊实证。75. 豁痰:化痰作用强,能开豁壅塞之痰浊,而有开闭通利,治疗痰闭昏厥及痰涎壅盛、喉间痰鸣之证的药物功效。药如竹沥。76. 泻肺平喘:泄降肺火或肺中水气以平定气喘之义。“泻”,下泄的意思。泻肺平喘药适用于肺热或肺中水气所致的气喘及水肿。药如桑白皮、葶苈子。77. 祛风痰:化痰药兼有祛风止痉作用者谓之祛风痰。祛风痰药适用于风痰眩晕,癫痫,口眼歪斜,中风半身不遂等。药如天南星、白附子、白僵蚕等。78. 润燥化痰:润肺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