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渔歌子》,千古垂钓情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40964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曲《渔歌子》,千古垂钓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曲《渔歌子》,千古垂钓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曲《渔歌子》,千古垂钓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曲《渔歌子》,千古垂钓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曲《渔歌子》,千古垂钓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曲《渔歌子》,千古垂钓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曲《渔歌子》,千古垂钓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曲渔歌子,千古垂钓情 神木市第八小学 高 雄学习内容渔歌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江雪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小儿垂钓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题秋江独钓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1教学目标1、 品读古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韵味。2、 初步了解词的形式特点。3、 感受词的画面美,感悟作者寄情山水、休闲自得的心境。4、 拓展一组垂钓诗,感受不一样的垂钓文化,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设计思路 根据词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已知学情,本课设计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

2、,感受他的垂钓情怀。随之,欣赏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拓展柳宗元的江雪,对比两首垂钓诗,感受不一样的垂钓情怀。教学过程1、 由画导入,初识渔歌子1.欣赏名画秋江独钓图,诵读清代诗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2.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每一首诗中都蕴藏着一个故事、一种心情、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唐代著名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3.自由读, 发现渔歌子与古诗的不同之处。 总结:渔歌子是一首词。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一种文体。“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设计意图:我国是诗词之国,尤以“诗(词)中有画,画中有诗(词)”著称。以欣赏名画秋江独钓图导入,让学生看画诵读王士祯的

3、题秋江独钓图,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我国诗“诗(词)画合一”的特点。二、反复吟诵,读出词的味道(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读准字音。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了解“箬笠”“蓑衣”的用途。总结:我们课本上有许多帮助我们学习的资源,借助注释是读懂诗词的好办法。2.读出节奏:词句本身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3.师生配合读、师打拍子生展示读。设计意图:教师在合作中的读,起着示范的作用,与学生的读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在倾听、模仿中调整读的节奏,效果直接。同时,教师挥动着手像指挥音乐一样打着拍子,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感受节奏和音韵,鼓励学生读到情深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把感受和体验通过体态语尽情地“发

4、泄”出来。 (二)想象画面,读出味道1.过渡:大书法家颜真卿称赞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快速浏览,看看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2.找出词中描绘的景物。总结:这首词只有27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九种景物,诗词的语言就是这样凝练。但也正是由于凝练,作者没有为我们详细描述景物的颜色,姿态等。3.想象画面:闭上眼睛,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这美丽的画卷。此次此刻,我们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徜徉在流水两岸.师配乐诵读渔歌子,生想象画面。4.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脑海中浮现的美丽画面,并构思题目。 _的江南。5.配乐想象画面诵读渔歌子。总结:通过想象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想象着画面

5、去诵读,就读出了这首词的味道。设计意图:古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学生从景物入手,用心想象,化静为动,将文字读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再化虚为实,将画面还原成灵动的文字。这词与景,景与情的不断交融,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之美妙,语言之精妙。从而有滋有味,读出诗意。也进一步感受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3、 探寻作者,体会词人垂钓情深(1) 理解“不须归”1.过渡:一词一画面,一词一情怀。读懂了词中画,咱们再来品品词中人。这首渔歌子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2.换字理解“须”。不须归就是不_归。3.过渡:张志和整整12年,迟迟不归,哥哥张松龄担

6、心他在外留连忘返,于是也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4.师生和词:师读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生读渔歌子。一句一和。5.为何不归?设计意图:古诗词不能“字字落实”,逐字逐句讲解,那样就“死于章句”了。只需抓住学生容易误读、误解或忽视的关键字、词来讲;或是抓住表现意象的关键字、词、句来讲。渔歌子一词学生借助注释完全可以自行理解字词的意思。所以,只需用换字理解法处理“须”这一字的意思即可。同时“不须归”亦是这首词的“词眼”,本课的“课眼”,抓住“词眼”才能真正把握诗词的境界。(二)悟得垂钓情 1.浏览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走进张志和的内心世界。2.了解了资料,现在你认为这“不须归”是指?3.据史料记

7、载,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那你觉得张志和钓的是什么? 是美景,是悠闲自得的心情,是自由自在的生活。4.总结: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我们才能真正的触摸到诗词的灵魂。 5.配乐创设情境读词。 设计意图:一首诗词往往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教学一首诗词,就是走近一位作者,解读一种生活,阐释一段历史。以“为何不归”引导学生了解张志和的人生境遇、写作背景,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解读词人“不须归”的真正原因,学生继读出画面之后,又读出了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的词人形象。 四、巧妙链接,探究垂钓别样美妙1.过渡:在我国渊源流传的古诗词长河中,有许多诗人都以“垂钓”入诗,刻画了一个个不同的垂钓

8、者形象,比如我们曾学过的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还有柳宗元的江雪。2.生读小儿垂钓、江雪。3.小组合作:运用“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背景”的方法,自学江雪。想一想:江雪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诗人又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4.全班交流。5.过渡:渔歌子江雪同样都是江边垂钓,同样都是垂钓者的形象,但是我们体会到的情感却是不一样的。此时我们再来看看这首题秋江独钓图,在王士祯的眼里是一人独钓一江秋,如果这个人是张志和,如果是柳宗元,或者是那个蓬头稚子呢,你觉得他们钓的还是一江秋吗?他钓的可能是? 一人独钓一江( )?6.总结: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垂钓也就有着不同的体验。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得法于课

9、内,延伸于课外。诗词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一首诗词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适度地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空间,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诗词的兴趣。五、拓展升华,感受垂钓深远文化 1.不同的钓鱼者别样的钓鱼情。杜牧云: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苏轼亦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千古垂钓情,人们一直在追寻,画家用画笔描绘,书法家用书法诠释,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诵读、来铭记、来传扬吧! 2.配乐感情诵读:渔歌子江雪小儿垂钓题秋江独钓图3.总结:泱泱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唐诗、宋词、元曲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经典之作,千古流传,希望同学们都能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成就经典。板书设计: 借助注释渔歌子 江雪 想象画面 风景如画 景 冰天雪地 联系背景 悠闲自得 人 孤独寂寞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