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3402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2020年)编制重点一、 确定城镇空间结构和发展布局。沿着主要区间交通干道和市域对外交通干道形成“一轴三区”的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一轴:指沿110国道发展的城市群延展轴。协同发展区:指以和林县城关镇、盛乐镇、新店子镇、沙尔沁乡等距离呼和浩特中心城区较近的区域。沿黄河流域能源矿产城镇发展区:指以托县双河镇和清水河县喇嘛湾镇为主的黄河沿岸地区。农牧业城镇发展区:指以清水河县为中心的市域农牧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城镇建设以生态、适居为主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武川县作为呼和浩特市的北部生态屏障,生态型城镇的建设将会使可可以力更镇成为呼市北部的生态重镇)。二、 确定城乡、

2、产业总体规划布局和定位。打造三个层次的的城镇圈:即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为城市核心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与三环路之间为组团式发展区、三环路以外为卫星城区。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重要的城乡服务功能,特别要打造各种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预留总部经济项目空间,进行合理功能布局。组团式发展区以新农村建设为主,同时发展城郊型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卫星城区主要发展新型工业、基础工业和现代农业,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具有循环经济特点、各类设施统筹完善的卫星城区。三、 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规模。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是指导本市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

3、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呼和浩特市域行政区,总面积为17224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2176.7平方公里。2020年全市总人口34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288.4万人,城镇化水平82.4%。中心城区人口258万人。中心城区用地规模达到299.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6平方米以内。 四、 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职能定位。城市性质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沿边重要的开放型中心城市。城市职能定位为商业金融中心、教育科研中心、交通物流枢纽、生态宜居城市、旅游服务基地。 五、 确定城市空间发展主要方向和总体布局。城

4、市未来空间发展主要方向为:北控、东优、南拓、西联。集中成片,规模发展。北部地区控制建设用地发展,主要作为山前的生态控制地带。优化完善城市东部功能。重点拓展南部、西南部新区(大、小黑河之间)的发展空间,通过金川开发区、金山开发区向西加强与土左旗、包头的联系。城市总体布局上,重点突出呼和浩特市的自然要素特色与历史文化特色,形成“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城市格局。六、 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主枢纽,形成“高速环放射状”的综合交通框架,实现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顺畅衔接,提高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整体效率。完善公路发展规划、公共交通规划、航空港规划、快速轨道交通发展规划,构建城市快速路和主

5、干路主通道,形成大城市交通网络。七、 完善物流业规划。确定“两带两区十心多网点”空间布局结构(“两带”:一是沿京包铁路和高速公路干线,依托东西部两大物流园区和呼运物流信息中心,形成集宁、呼和浩特、包头物流主发展带;二是依托准东铁路、呼准铁路、省道103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贯穿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托县的煤焦、化工、电解工业的原料专业物流,形成鄂尔多斯、准格尔、托县重货物流发展带。“两区”:依托两带的物流发展轴线形成白塔、金山两个物流园区。“十心”主要建设10个物流中心:五里营农产品物流中心、呼运物流中心、西南二环物流中心、金川南部工业组团物流中心、呼哈路物流中心、白庙子物流中心、托克托物流中

6、心、和林物流中心、武川物流中心、清水河物流中心。多网点:十个交易市场和多个城乡物流配送网点),建设呼包鄂经济区物流整体协调的中心城市、环渤海经济圈向中西部辐射的物流枢纽城市、国家向北开放重要国际物流结点城市。八、 完善旅游业规划。重点打造三个旅游带、九个精品旅游项目(三个旅游带分别是:沿大青山旅游带、历史文化旅游带、沿黄河旅游带。九个精品旅游项目分别是:乌素图生态度假区、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白石头沟生态旅游区、哈达门高原牧场旅游区、大青山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历史文化旅游区、乳都工业旅游区、黄河风情旅游区、大南山旅游区。并且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如节庆会展旅游、红色旅游等)。确立我市跨空间、多层次

7、、多元化的“草原都市”旅游新形象和在自治区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龙头地位。九、 增强和完善首府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性质,充实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业、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公共设施规划。完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形成“绿带+绿楔+绿园”的网络状绿地系统结构,形成“四横六纵两环”格局(四横即大青山山前防风林带、北防风林带、小黑河生态景观带及大黑河生态景观带;六纵即霍寨沟、乌素图河、乌里沙河、扎达盖河、哈拉沁河、哈拉更河等生态景观带。两环即二环路、绕城高速路生态景观带)。注重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充分利用城市现有自然景观资源,构建人工和自然有机结合的城市景观系统,

8、体现山、河、城、林交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整体和谐的城市景观环境,形成“三轴、四核、六带”景观结构(三轴:是指城市三条重要的景观轴,分别是以成吉思汗大街为依托的蒙元文化景观轴、以通道街为依托南北延伸的民族特色景观轴和以新华大街为依托东西延伸的城市现代景观轴。四核:是指以通道路、新华西街、中山西路围合的中心景观风貌区;小黑河与大黑河之间新市区中心的景观风貌区;东二环路以东以行政办公、文化生活为主的行政文化中心景观区;以大召、席力图召为中心的历史风貌景观区。六带:是指大黑河、小黑河、乌素图沟、扎达盖河、哈拉沁沟五条穿越中心城区的主要滨水景观带和大青山沿山坡景观带)。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采

9、取有力措施保护历史城区、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确定了包括给水、污水、雨水、供电、通信、供热、燃气、环卫、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规划。十、 确定生态保护及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的规划。突出生态规划重点,对北部风蚀沙化治理区、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区、土默川平原绿化区、城市园林绿化区、南部低山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5个不同类型区域进行规划治理,建立草场沙化控制区、黄河沿岸水土保持区、自然生态建设保育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山地森林自然保护区5个生态管制区,以“一河、两山、四带、七区”为重点进行建设(一河:建设黄河东岸在我市境内106.84公里长5001000米宽的防护林,控制泥沙对黄河的输入量。

10、两山:对我市境内的大青山、蛮罕山内的荒山、荒坡采取人工造林,对现有的林地和灌木林地采取围栏封育和人工促进更新的方式进行全面保护和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四带:分别是北部风蚀沙化治理带、大青山前冲积扇区经济林带、大小黑河及东西两河园林景观带、高速公路绿化带。七区:分别是土默川立体造林样板区、和林县园区绿化和丘陵地改善样板区、清水河小流域改造治理示范区、托县平原绿化示范样板区、新城区首府后花园示范样板区、乌素图生态娱乐度假造林示范样板区、市四区生态公园示范样板区)。加强水资源保护,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合理利用黄河水、加大对中水的回用和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通过采取综合节水技术、工程措施、节水管理等手段,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力度。加大再生水资源和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力度,合理配置水资源,实施分质供水措施,科学利用水资源,保障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