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经微观经济学04章节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926349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经微观经济学04章节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微经微观经济学04章节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微经微观经济学04章节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微经微观经济学04章节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微经微观经济学04章节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经微观经济学04章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经微观经济学04章节(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1,面包是如何烤出来的?如何决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产量由什么决定? 为什么北美的生活水平高,而热带非洲的生活水平低? 猪从设备的一端走进去,香肠如何从设备的另一端出来?,第四章 生产论,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2,案例:玉米与石油的替代,20世纪90年代末一位政协副主席提出可以用玉米加工汽油,朱总理当时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后来派人到国外考察,发现美国人确实在汽油中添加10%玉米油,节约了能源。有关部门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引进考察和推广。2001年“”时总理就没有更早接受建议向那位政协副主席致歉。这一故事至少包含三点经济学含义 不同技术使不同资源之间存在潜力无穷的替代关系。 经济

2、生活存在替代关系和技术选择,实际应采用什么技术和要素组合,取决于要素供求稀缺度及其相对价格。 是否应当上马玉米加工汽油项目,是一个管理决策问题。这说明,要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3,资料: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与城市化,我国是世界上人与地关系最紧张、农业劳动集约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务农人数多,农业的产出很低,是我国穷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仍然发生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使耕地面积减少,因而有限土地上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 在20世纪8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内部就地转移方

3、式。据统计, 19781992年期间,乡镇企业共吸收7,500多万农村劳动力。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加快,资本密集程度迅速提高,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 在农村內部就业潜力有限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会离开土地,告別家乡,加入流动大军的行列。可以说,90年代以来“农民工”向城市的大流动,不过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內,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序曲。有人估计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到2050年才能最终完成。 过去20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缓慢,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6%,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目前64%的人还在农村住着。未来的二十年中至少有五亿人口要进城,

4、此间我国的城市人口要翻番。而城市化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又不要求很大空间和传统要素投入。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必然选择。,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4,马尔萨斯的预言能实现吗?,19实际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曾指出,报酬递减规律预示着人类最终将走向贫困。人类的困境在于农业用地是有限的。在劳动投入的某个水平上,多余的劳动增加将带来越来越少的产出增量。因而人口的增长最终不可避免地使人均食物消费量低于生存线。 马尔萨斯的预言是否会在未来实现有待观察。但他从未预料到单位资本的食物产出比起100年前增长了20倍以上,尽管在这100年间食物生产过程并没有违背报酬递减规律。 马尔萨斯没有预料到的是农业技术的飞

5、速进步,更不用说资本的大规模投入。这些都突破了土地有限供给带来的限制。 但马尔萨斯的结论并没有错。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不可能在一个花盆里生产出满足全世界人口需要的食物。如果人口进一步增长,即使是最富裕的国家也会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这仅仅是时间问题。,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5,本章学习目的,生产者的行为决定供给。本章研究企业行为,企业行为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生产者如何获取最大利润,本章涉及的问题包括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以及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6,一、厂商 二、生产函数 三、一种生产要素的连续合理投入 四、两种要素连续

6、同比例增加投入 五、等成本线 六、生产者均衡 七、规模报酬,主要问题,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7,一、厂商的含义,又称生产者或企业,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为了实现最低利润而从事生产的单个经济单位。,厂商存在的合理性,为什么钢铁的生产在企业中进行,而非在谁家的地下室进行? (一)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 在自己家地下室生产自己所需产品,经济吗? (二)可为大规模生产筹集资金 (三)易于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8,1.厂商的组织形式. (1) 个人企业: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 。 (2)合伙制企业:两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 。 (3)公司制企业:按公司法建立和

7、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 。,2.交易成本:围绕着交易所产生的成本。,签约时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 这些偶然因素太多而无法写进契约。,签约、监督和执行契约的成本。,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9,交易成本 运用交易成本理论论证企业存在原因的,是最为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由于他在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上的开拓性贡献获得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罗纳德科斯,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10,3.厂商(企业)的本质,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较高,企业可使市场交易内部化。 有的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本更小,即企业有着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某些交易必须在市场上完成,因为交易成本更小。,不完全信息,不

8、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市场与企业的并存,厂商(企业)的本质。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为降低交易成本而对市场的一种替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11,4.市场和企业的比较,市场的优势:,企业的优势:,(1)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2)提供中间产品的单个供应商面临着众多的厂商需求者,因而销售额比较稳定。,(3)中间产品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迫使供应商努力降低成本。,(1)厂商自己生产部分中间产品,降低部分交易成本。,(2)某些特殊的专门化设备,必须在内部专门生产。,(3)厂商长期雇佣专业人员比从市场上购买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更有利。,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12,5.企业内部

9、特有的交易成本,具体: (1)企业内部的多种契约、监督和激励。其运行需要成本。 (2)企业规模过大导致信息传导过程中的缺损。 (3)隐瞒信息、制造虚假和传递错误信息 。,企业内部特有的交易成本产生原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企业的扩张是有限的。 企业扩张的界限:内部交易成本市场交易成本,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13,6.厂商的目标,厂商的目标:利润最大化。 条件要求:完全信息 。,长期的目标:销售收入最大化或市场销售份额最大化。 原因:信息是不完全的,厂商面临的需求可能是不确定的。,今后讨论中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假设: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一个企业竞争生存的基本准则 。,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14,厂商的目

10、标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利润最大化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利润最大化的含义 总成本一定时,总收益达到最大 总收益一定时,总成本最小 利润大于零时,利润最大 利润小于零时,亏损最小,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15,二、生产函数,1.生产函数 产量Q与生产要素L、K、N、E等投入存在着一定依存关系。 Q = f(L、K、N、E)- 生产函数,其中N是固定的,E难以估算,所以简化为: Q = f(L、K),研究生产函数一般都以特定时期和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作为前提条件; 这些因素发生变动,形成新的生产函数。,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16,根据生产过程的时间长短不同分为:,不同类型的生产函数,短期生产

11、函数,长期生产函数,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17,对长期的判断依据三点: (1)技术水平是否发生变化; (2)是否有部分要素的投入是固定不能改变的; (3)现实中的长短期划分因不同行业或产品生产特点而异。,长期和短期的区分,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18,2.固定比例生产函数,指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假定只用L和K,则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Q=Minimum(L/u,K/v) u为固定的劳动生产系数(单位产量配备的劳动数) v为固定的资本生产系数(单位产量配备的资本数),在固定比例生产函数下,产量取决于较小比值的那一要素。 产量的增加,必须有L、K按

12、规定比例同时增加,若其中之一数量不变,单独增加另一要素量,则产量不变。,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19,3.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1982年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提出的。,A为规模参数,A0, a表示劳动贡献在总产中所占份额 (0a1), 1a表示资本贡献在总产中所占份额,资本不变,劳动单独增加1%,产量将增加1%的3/4,即0.75%; 劳动不变,资本增加1%,产量将增加1%的1/4,即0.25%。 劳动和资本对总量的贡献比例为3:1。,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20,4.技术系数,技术系数: 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可变技术系

13、数:要素的配合比例可变,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固定技术系数:只存在唯一一种要素配合比例,必须按同一比例增减,要素之间不可替代。,同样产量,可采用劳动密集型(多用劳动少用资本),也可采用资本密集型(多用资本少用劳动)。,一人一台缝纫机 一个萝卜一个坑,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21,三、一种生产要素的连续合理投入,举例:连续投入劳动L,劳动量L 总产量TP 边际产量MP 平均产量AP 0 0 0 0 1 6 6 6 2 13.5 7.5 6.75 3 21 7.5 7 4 28 7 7 5 34 6 6.8 6 38 4 6.3 7 38 0 5.4 8 37 -1 4.6,都是先递增后递减,西方

14、经济学微观第4章 22,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TP(total product) :投入一定量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average product ) :平均每单位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如L) AP = TP/L,边际产量MP(marginal product) :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如L) MP = TP/ L,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23,2.边际收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连续增加一种要素投入, 小于某一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 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值时,边际产量会递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

15、一条基本规律, 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生产理论中的应用或转化形态。,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24,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条件,第一,技术水平不变; 第二,其它生产要素投入不变; 第三,并非一增加要素投入就会出现递减,只是投入超过一定量时才会出现; 第四,要素在每个单位上的性质相同。先投入和后投入的没有区别,只是量的变化。,例证:【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在1958年大跃进中,不少地方盲目推行水稻密植,结果引起减产。,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25,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生产中,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配合比例所需数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越来越接近最佳配合比例。 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趋势。,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即最佳技术系数,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26,5.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3阶段,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分为三个阶段:,总产量要经历一个逐渐上升加快 增长趋缓 最大不变绝对下降的过程。,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 总产量增加,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 总产量增加,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 总产量开始减少,Q,L,TP,AP,E,L2,G,MP,O,L3,L1,F,A,B,西方经济学微观第4章 2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