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温病学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92249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温病学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读温病学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读温病学心得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读温病学心得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读温病学心得体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温病学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温病学心得体会.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温病学心得体会篇一:温病心得体会学习温病的心得体会08中西医 20XX013036 谢海旋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

2、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

3、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

4、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

5、风动越。清营凉血法,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滋阴法,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

6、、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广东地处岭南,由于其湿热的水土和人文饮食习俗,是为温病发病的高发地区。而自西医的角度而言,尤其是那些不明原因的湿热证病症,现代医学没什么特效疗法,疗效往往不佳。往往是用上了最新最贵最高级的抗菌素,可是体温就是降不下来。发热不单单只是体温升高那么简单,高烧不退会损害人体的机能和器官,因为发热而变成傻子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相反地,中医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运用温病的理论治疗确实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篇二:温病学体会一个学期又快结束

7、了,这学期接触了温病学。学的并不是很好,但还是有些小小的体会,也希望老师同学能指出不足,给予帮助。首先温病的辨证: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它们分别是叶天士和吴鞠通两位古代医家在温病的研究上总结出来的两大基本辨证理论体系。卫气营血辨证长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轻重、三焦辨证长于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证候类型。就如上焦手太阴肺的邪袭肺卫证就属于卫分证邪热壅肺就属于气分证。对于同一病位要辨证病变的阶段、浅深、深重。邪在气分证会出现上焦邪热壅肺也会出现中焦阳明热炽。对于同一阶段要辩证病变的部位。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应将两种辨证方法相辅运用才能更好的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其次温病的常用诊法:辨斑疹、白培、辨舌

8、、验齿。斑和疹在瘟病的发展过程中常常可以一起出现但是斑和疹的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斑疹在病位上有肺胃之别在病变上也有浅深不同。舌诊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辨舌又分辨舌苔、舌质两部分。舌苔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舌质主要反映营分和血分的病变这提醒我们得将两者联系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最后温病的治法: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和解表里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固脱救逆法。在临床上都有很好的疗效。如银翘散加减可广泛施用于上感、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初期阶段。白虎汤加减可广泛应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肺炎等

9、肺胃热盛之见症。温病是从伤寒论中逐渐发展分化而来,广义伤寒包括了温病,狭义伤寒却与温病完全不同,而仲景在伤寒中多偏向狭义伤寒的讲述。再者,以往我们学习的辩证,治法虽然丰富,但似乎脑海中缺少系统,尤其在辨病这一块分寒分热都很难,似乎错综复杂很。还有,在现实中,我们见到的疾病往往和季节啊,环境的改变密接相关,并且疾病性质也都偏向于温病之一范畴。这样一来,温病学的优势立马显现,它是将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一类疾病的理法方药系统的分化,梳理清晰,使我们更加有利于临床的应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老师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我也发现自己对温病学的兴趣与日俱增,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也要

10、朝那个方向努力。温病学我只是接触了冰山一角,随着不断的学习,我们接触的将会更深更多,我会找一切能激励自己的原因让自己坚持,坚持努力学好温病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篇三:温病学心得20XX09020352 中西六班刘奇志学习温病学的体会温病学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学习中医者的必修课程。温病学在总结前人防治温病的理论和经验上并吸取近代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以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价值。其理论和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临床实践。是防治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这

11、学期通过对温病学的学习,又一次提高了我对中医的兴趣。首先温病的辨证: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它们分别是叶天士和吴鞠通两位古代医家在温病的研究上总结出来的两大基本辨证理论体系。卫气营血辨证长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轻重、三焦辨证长于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证候类型。就如上焦手太阴肺的邪袭肺卫证就属于卫分证,邪热壅肺就属于气分证。对于同一病位,要辨证病变的阶段、浅深、深重。邪在气分证,会出现上焦邪热壅肺,也会出现中焦阳明热炽。对于同一阶段,要辩证病变的部位。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应将两种辨证方法相辅运用,才能更好的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其次温病的常用诊法,辨斑疹、白培,辨舌,验齿。斑和疹在瘟病的发展过程中常

12、常可以一起出现,但是斑和疹的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斑疹在病位上有肺胃之别,在病变上也有浅深不同。舌诊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辨舌又分辨舌苔、舌质两部分。舌苔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舌质主要反映营分和血分的病变,这提醒我们得将两者联系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最后温病的治法: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和解表里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固脱救逆法。在临床上都有很好的疗效。如银翘散加减可广泛施用于上感、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初期阶段。白虎汤加减可广泛应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肺炎等肺胃热盛之见症。在学习温病的治法当中,刚好我出现了胸闷,舌苔白腻,小便短小,我辨证为湿重于热的湿热病。我自己开了五付三仁汤,吃了三付,症状减轻了很多。服完后完全好了,通过温病治法在临床上所取得的良好成效,让我更加相信中医。这学期由何老师教我们温病,何老师是一个很有激情,很有魄力的老师。听他的课我们都学得很认真,上课都不再有人打瞌睡。并且何老师总会和我们分赏他的临床经验,加深我们对温病的认识。但是由老师上课讲临床经验由于受到课时的局限,老师不可能每个病都一一谈他的临床经验。故我建议在温病学教材书上能够适当补充温病在临床的运用及实践。同时温病学临床性很强的学科,我建议我们能够去医院见习,亲自去了解温病学在临床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