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课案

上传人:敲*** 文档编号:90921406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课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课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课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课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课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课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课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第一环节:自学预习,一、诗人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韦应物并称为“韦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被贬期间,得以接触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刘柳之谊 在古代文人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格外动人,可谓此生不渝的“死友”。他二人同年中进

2、士,又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同一贬再贬。流放过程中,二人诗书往来不断,彼此鼓励、安慰。柳临终前写信向刘托孤。刘接信后失声痛哭,“如得狂病”。悲痛欲绝,专程停下,为柳办丧事,写下“祭柳员外文”。“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他亲自编定了三十卷的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亲写序言,以后又将柳之遗孤抚育成人。,二、诗词故事,1.广西柳州柳侯祠对联 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 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 注 柳侯:指柳宗元。贾傅:汉初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潮:指韩愈,因其曾被贬潮州刺史。儋:指苏轼,因被贬琼州别驾,住地海南儋耳。河

3、东:柳宗元祖籍地。永柳:永州、柳州。,三、文题背景,2.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

4、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三、诵读,整体感知,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本诗是以哀景写哀情。尤其是哀苦、忧怀之情,写得凄婉动人。,提示,四、译文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人愁思难解。怎么办呢?“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

5、能消愁,歌也无,五、悟读,诗情画境,法忘忧。愁思和孤独之感犹如满天的乌云一样,遮天盖地而来。如何才能见到阳光,见到挚友,诉衷肠,诉思念?然而“物是人非事事休”,独登高楼,不见人,惟有愁!,第二环节:课堂导读,1.第一联,一、请简要概括各联的内容。,答案,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

6、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2、第二联,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

7、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3、第三联 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

8、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4、尾联 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

9、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二.说说本诗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答案,答案 作者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哀景的铺叙之中。“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飐”、“百越文身地”,对贬谪诗人,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出来。,三.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深刻含意?,答案,答案 第二联“惊风乱飐

10、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第三环节:检测拓展,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 代官吏的服饰。

11、(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概括。(2分)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 请简要分析。(4分),6.(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2分)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 于是在首联用一个 “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 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 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 “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 生活的孤独。(2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

12、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答案 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结合作用。,答案,(2)就诗而言,诗思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请从“情”和“境”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案 第一句作者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自己被贬柳州的“宦情羁思”的凄黯迷惘,三、四句中描写阳春季节花尽叶落莺啼的“境”,正因为满庭的落叶、莺啼,触动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心意凄迷,而因听莺人内心的烦乱,倍觉莺啼之乱。由此将“情”、“境”结合,达到“情以物迁”。,答案,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